新媒體筆記一
李劈柴
生活/佛學/運營/讀書/評論
關注
1. 關鍵是要在受眾最需要的時候為他們提供最需要的內容。
2. 我們把用戶當愛人,用戶需要的時候恰巧趕到,用戶閱讀的時候不覺得累,用戶依附的時候可以獻上肩膀。 再後來,覺得不但感情好,還得「對你有用」,於是又搞活動,發展內容版塊,當然說到底,這是一種服務。
3.原創是一種原則,是需要堅持的底線,雖然我不自稱自媒體,但我覺得,如果有人說自己是自媒體,但連原創都做不到的話,是沒資格自稱自媒體的。原創本身就有價值。如果我去轉載別人的內容,那有什麼理由要大家關注、我閱讀我呢?
4.我其實在微信上是沒有所謂的「粉絲」的,我更願意稱呼他們為「讀者」,我尊重他們。我不希望閱讀我內容的人對我盲從,這樣非常不好,他們看到我的內容能引發一點思考是最好的。
5.視頻確實有轉化門檻和成本的問題。不過形式可以有很多種,我們可能會先從門檻最低、畫面元素豐富度較低的做起,在不太複雜的類別上做一個標準出來,然後再往更複雜的方向轉變。電影也是這樣,它可能會帶來一種沉浸式的體驗,不斷用技術和資金提升它的完美度,但從快捷性和傳播性來講肯定過時了。
6.沒把握,還不如做自己擅長的東西。要做大,還是靠產品,把一個產品做到極致。 大象公會的文章從某種程度上也像電影一樣是沉浸式的,但是同樣的文章讓別人來寫,字數會是大象公會的3倍以上。你想要節約讀者的時間,你就需要多花時間。如果你要讓讀者有耐心地讀下去,這就要用到心理學的層層遞進、設置懸念的手法。
7.微信靠的是人際傳播,只要你的東西有足夠的穿透力,它是能到達很寬的受眾範圍的。而通常高冷的,比如調查記者的東西,是很少有人轉發的,因為它不構成傳播的動力。能夠引發傳播衝動的是好玩的東西,和自己貼近的,有懸念的,有意外的,熟悉的東西中有陌生元素的。這個也是大象公會策劃選題的時候不斷摸索的一個方向。移動端的特點是,大量的閱讀來自朋友圈的轉發。而朋友圈的特點是,我看到什麼東西,構成了我的人格。這會構成一個穩定的興趣圈子,這個圈子會看到一類穩定的內容。有些東西不會在這個圈子裡出現,比如愛國憤青就不會轉公知的文章。對所有階層都有穿透力的文章,就是雞湯。因為一個圈子中最溫暖的東西就是它了。還有一個就是長知識的文章,也會構成我的談資。但是不能因為用戶喜歡就寫雞湯文,我是不能接受這個的,因為雞湯文是很容易被替代的。我關於產品的想法還是傳統的精品意識、小作坊意識,不算完美,但是只有這麼做,才能體現出差異性。
8.他們都會回答是「有商業模式」,但其實我的號並沒有明晰的模式,所以我個人覺得可能是「有誠意吧」,他們在發現我沒有明晰的商業模式時,也會表示「我們更看重的是人」。其實我也不知道他們說的「看重的是人」具體指什麼。如果我自己是投資人,應該也會更看重人吧!先做人再做事嘛,人是第一位,靠譜很重要。
9.坦白講太多人需要人生導師了,但世相死也不做人生導師,只是會經常給一些思考的角度,在那個角度上,每個人都自己去琢磨。我希望送給別人的是方法論而不是價值觀。
10.如何與超過千萬的微信公眾號爭奪注意力,如何串起散落在各處的粉絲,。
11.僅僅是審美、品質,也包括流程管理、團隊管理、市場和營銷。我自己創辦過多個媒體,有十多年周報周刊運營經驗,這使我們可以大大提高效率,降低視頻成本。周刊有點特殊,比日報品質高,又比月刊速度快、流程嚴格。總之,對於我們現在做的事情,周刊雜誌的經驗起了最重要的作用。 文化,審美,質量管理、流程管理的經驗,分眾媒體的運營經驗。
12.創業公司的老闆,自己動手能力要足夠強,因為你往往手下沒幾個高手,你要在最短的時間內把新手訓練成高手,你要自己動手處理好100個、1000個細節,而且要能日復一日地hold住,快速迭代升級,把產品做到極致。
13.能夠看清大勢,找到一個突破點,揚長避短,單刀直入。揚長避短非常重要,因為你手裡的牌太少了。很多人以為自己手裡牌很多,其實很多關係、資源、idea都是虛的,一旦實操起來,就捉襟見肘,還沒開始就陣腳大亂。
14.上線之前,大的idea必須自我推翻三次。因為每一次你都覺得自己聰明極了,算無遺策了。沉澱一下,多半個月你就會看出一個大問題,後面的方案總是比前面的好。否則,一上線,到處出現預料之外的問題,如果團隊再相互抱怨,就徹底亂套了。
15.如果要從轉型的角度說經驗,就是別怕別人笑話你(媒體人容易放不下身段),也別指望過去的所謂人脈資源,永遠是錦上添花的人多,雪中送炭的人少。而媒體人之間的關係似乎看起來很親密,容易給人一種朋友很多的幻覺。我們的核心創始團隊,曾經成功打造過營收一億多的主流媒體,可以說,我們在成本控制、質量管理、流程管理、團隊管理方面,有十多年的經驗。
16.我們去除了一切不必要的環節,比如我們沒有導演,沒有編導,甚至沒有詳細腳本,但是我們的模版精確到了每一秒。我們的流程精確到了每周、每天。我們的style貫徹到了每一個鏡頭、每一個標點。我們可以迅速地讓攝像圈的江湖氣文化,融入一個報社式的學習型文化。此外,我們熟悉一線品牌,再加上對移動互聯網與社交媒體的學習能力、迅速融資的能力、成熟的App開發團隊——能把這些東西全都打通的團隊,我相信不會一下子湧現出很多。
17.傳統媒體相當於過去的馬車,新媒體就相當於汽車,革命呢,就是說我們有汽車了,汽車要革馬車的命,那馬車要幹什麼?馬退出大眾運輸市場,馬不再承擔這個工作,但還可以賽馬嘛,馬這個物種與馬的功用是兩回事,這個叫正常的運輸革命;那你如果說「文化革命」,那就是全亂了,汽車發明了,我們把馬殺了吃肉,讓汽車來跑,馬都絕種了,這個叫作「文化革命」。
互聯網的影響也一樣,互聯網的核心是去中介化,要把一切的中介都去掉,但傳統媒體就是中介,這個革命革的就是我們。那我們參與這場革命,自我革命,革掉的是信息功能,保留的是審美和創作這些高附加值的成分,並且把它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準,這就是前途。
19.新媒體是「車」,通道、技術是「車」,是要變的,「馬」是不會變的。你如果要讓一匹馬變成一輛拖拉機,那無能為力,而且有必要嗎?也沒有拖拉機來了,馬這個物種就要滅絕的道理。此外,新媒體會發展變化。作為一種新的傳播形式和一種新的形態,它出現之後,立刻就會「草根」化,但是「草根」化要經歷回到專業化的過程。慢慢地會分化,最終會專業化,這是一個過程。
20.在新媒體方面,個性化、差異化、識別度、眼球經濟這些方面,我們跟其他的新媒體賬號、App沒有區別。
21.新媒體時代,已經不是過去那種模式了,擁有大的發行量,好的美譽度,廣告源源不斷,這已經不夠了,不再是那種模式。將來才是問題,現在的模式,無論是電商還是變現模式,都不能百分百地確保你的將來。
22.你要去了解你的客戶,因為每條文案誕生之前都可能會有30版甚至50版被否掉。我們存在的主要功能就是連接品牌的產品和受眾的認知。反過來推,如果你把自己想像成受眾,你為什麼要用這個產品?我說什麼話受眾才會去用這個產品?把這些找到,再看這些話是不是跟產品貼切。找到這種連接點之後,首先我們會做內部測試,看能不能看懂,看明白,然後再跟客戶溝通,最後做受眾測試,這樣才會誕生一條文案。
23.首先,你如果把這件事作為機理反應,那就會很快了,並不是為了做這件事而去做這件事。太多的人都是為了借勢而去借勢。 所以歸根結底還是不能為了做這件事而去做,這也是為什麼很多人會問應不應該追熱點,說追熱點很累啊,其實這才是他們真正的錯誤。
24.我們存在的主要功能就是連接品牌的產品和受眾的認知。
25.反過來推,如果你把自己想像成受眾,你為什麼要用這個產品?我說什麼話受眾才會去用這個產品?把這些找到,再看這些話是不是跟產品貼近。
我覺得好的傳播最重要的是從人性的角度挖掘,是否與受眾相關,以及受眾願不願意主動去傳播,我覺得從這3點去考量就很好。
26.只是他們沒有像中國人一樣包裝成一個概念。這個行業剛剛興起,才四五年,但是我們已經把這個行業「糟蹋」得體無完膚了。所以很多偽概念在天上飛來飛去,在我看來,你覺得這個有意義那你就去做,不要管他是自媒體還是其他的稱呼,企業想明白自己要幹啥就行了。
27.沒有什麼好與壞,精彩不精彩。我們創作的時候,是沉浸其中的,結束之後收到效果,可能是興奮的,也可能是沮喪的。有可能你覺得你這個是好的,但最終的關鍵是要被受眾接受。
26.生活本身就是場創意。不管是過去做菜也好,開書吧也好,對人際的接觸,對行業的理解,對生活的熱愛,尤其是對生活的熱愛,能夠融到創意中去。我從來不認為創意是枯燥的,我也從來不需要絞盡腦汁想出創意來,好的創意肯定是從腦子裡蹦出來的,但是需要生活的基礎。大部分人現在是對生活常識缺乏,而不是對品牌認知缺乏。我一直覺得「廣告在廣告之外,social在social之外」,這是不變的真理。
我幾乎沒有考慮過投資一個公眾號,因為我覺得公眾號其實只是產品表現的一個形式,就像App、H5一樣,都是表現形式。
TAG:李劈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