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科研永恆 風範長存

科研永恆 風範長存

趙守訓。資料圖片

【追思】

除夕之夜,一位老人走完了他95年的歲月,永遠離開了這個世界。老人名叫趙守訓,是中國中藥及天然藥物化學領域的領軍人物。一個月前,他還在病床上關心著中國藥科大學新上馬的一個藥學研究。誰也沒能料到,趙守訓走得這麼急。

初春的金陵,冬寒漸退,暖陽微旭。南京殯儀館內,趙守訓的親友、同事、門生從四面八方趕來奔喪,向這位把一生奉獻給中國醫藥事業的老先生告別。

格物窮理 勤奮鑄就經典

還是那間辦公室,還是那個老舊的保溫杯,還是那一摞摞紙頁泛黃的手稿……這幾天,趙守訓生前所在的學院——中藥學院辦公樓內,他的同事、中藥學院副院長譚寧華在這裡駐足。

「一直到93歲,趙老還堅持每天來這裡辦公,最少保證3個小時的工作量。」譚寧華緩緩翻開趙守訓辦公桌上的書籍,上面密密麻麻布滿了他標註的字跡。

「這是趙老編撰的第一本專著,在學術界影響深遠。」譚寧華捧著一本《生藥學》回憶道,新中國成立前,學校生藥學使用的都是外國教材,就連選用的中國藥材,其名稱用的也是拉丁文。「當時學校鼓勵教師編寫符合國情的教材,趙老毅然接下了這個重擔。」

此後,趙守訓放棄全部節假日,加班加點,埋頭學習,撰寫書稿。「多少個夜晚,全校只有他的辦公室徹夜燈火通明。」譚寧華說。功夫不負有心人,20世紀50年代,趙守訓將多年的心血與徐國鈞教授編寫內容合併整理,1958年正式以《生藥學》為名出版,成為中國第一本以化學成分編類的教材。

憑著「板凳甘坐十年冷」的鑽研功夫,70餘年來,趙守訓先後開展60餘種中藥資源品種的化學成分系統研究,在異喹啉生物鹼、烏頭類生物鹼及三萜化學領域取得突出成果,發現新化合物200多個,先後榮獲國家及省部等各類獎項10餘項。與此同時,他還主力編纂了《藥材學》《中草藥化學》《中草藥學》《中藥辭海》等影響深遠的著作,對中藥、天然藥物及其化學學科的建設作出了開拓性貢獻。

如師如父 才德長存世間

在中國藥科大學,趙守訓的才德有口皆碑。同事朋友有事相求,他向來慨然應允;後輩朋友乃至素昧平生者上門求教,他總是傾囊相授;違背原則的事情,他一概不予。寬厚內斂、清廉坦蕩是周圍人對他的一致看法。

「老師的辦公室極為簡樸,最醒目的就是整排書架和桌子上堆放的中外藥學專著和資料。」趙守訓的弟子叢曉東回憶,凡經過老師研讀和審閱的書刊,裡面都加有許多標籤,上面寫著勘誤、注釋和心得。「他常常教育我們,要用審視的眼光讀書,既要從中獲取新知識,又要善於發現新問題,提出新見解。」趙守訓的這番話也讓叢曉東養成了「邊讀書邊標記」的好習慣。

「名師之恩,誠為過於天地,重於父母多矣。」叢曉東說,恩師教會他的,不僅僅是嚴謹的治學態度,還有高尚的道德品行。

躬耕於教,育萬千桃李。如今,趙守訓門下的弟子們,有的被邀請加入了美國科學協會,有的成為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還有的成為中國工程院院士。他們遍布世界各地,共同支撐起中國藥學界的未來。

父愛如山 奉獻匯成豐碑

回想起上個月在家照顧父親的一幕,趙守訓的兒子趙群華仍然難掩悲痛。

「我父親把一生獻給了藥學研究,即便卧病在床,心裡還牽掛著學生們的研究進度。」趙群華回憶,在生命的最後幾天,躺在病床上的父親常常雙目緊閉,痛苦得說不出話來,只能用紙筆寫下自己想說的。「因為沒有力氣,他的字我們也看不懂,後來才發現他寫的全是學校里的事情。」

類似的場景,趙群華早已習慣。在子女眼中,正是父親嚴格對待工作、對待科研的態度,才成就了他們的今天。

在女兒趙菁華眼裡,父親是他們做人的榜樣。20世紀80年代,趙守訓在編寫《中草藥學》時,收集整理了許多有關中藥化學成分的卡片。但當他得知兄弟單位要撰寫其他相關專著時,毫無保留地將這些資料贈予編委會。「父親常常教導我們,對待學習與工作既要求真務實,更要無私奉獻。」

樹人百年留美譽,才德千載存世間。在無數同事、弟子、親人心裡,趙守訓並沒有走遠。金陵城內,迎春花正熱烈地盛開著,抬頭望去,生命中的又一個春天已經悄悄來臨。

(本報記者 鄭晉鳴)

作者:鄭晉鳴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藥 的精彩文章:

中藥糖漿被美國人當「止咳神葯」,價格爆漲10倍
「圳發財經2018/1/31」圳發智庫每日早評

TAG:中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