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美的呼喚 詩的遐想——楊雷鳴《藏畫》的創作印象

美的呼喚 詩的遐想——楊雷鳴《藏畫》的創作印象

楊雷鳴,1963 年生,師級大校警官。現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天津美術家協會理事,中國武警書畫研究院研究員,天津市政協書畫研究院常務理事,天津市作家協會會員,天津市「十佳」青年美術家。

幼承家染,酷愛詩畫。後畢業於河北師範大學文學專業,解放軍藝術學院國畫專業,得其恩師杜滋齡之悉心點撥,受益非淺,深得「做人為先」「貴乎創造」「大道至簡」之妙。他的繪畫作品,以人物與山水見長,講究畫韻詩風書為骨,其代表作《鐵血軍魂》與《意象山水》系列國畫作品,雖屬小作,亦抒心曲,讀來倍有樸實無華,清風徐來之感,被譽為「新文人畫——散文畫兒」。他的人物畫,多取材于軍旅營地,結構嚴謹,形神兼備,要麼大氣張揚,要麼柔和恬暢,是其大氣大度,外和內剛天性的外化。他的山水畫,不拘於山河實相的刻畫,而著意宇宙精神的塑造。運用水墨的靈性,結構的張力,使作品大氣流貫,意象橫生,是其朝聖藝術,嚮往未來胸襟的宣洩。「借古今大師的創造智慧,走出一條藝術新路!」是楊雷鳴的心智之光。這「光」照亮了他的過去,也必將照亮他的未來。

美的呼喚 詩的遐想

——楊雷鳴《藏畫》的創作印象

文/ 楊 燁

對於楊雷鳴的畫,由於愛看,看過不少,卻還不曾有過深究。這裡所寫的只是對他西藏民族風情畫的一點粗淺印象。楊雷鳴雖以軍旅人物畫稱譽畫壇,但他的西藏風情畫作品也曾屢屢獲獎,多被收藏。他筆下的藏族人物以及氂牛、駱駝、驢、馬、狗等動物形象無不閃爍著古今炎黃美學藝術之光。

楊雷鳴 古塬初雪 2014 年

楊雷鳴作為西藏高原特質美的開拓者,他的創作主要是來源於他對西藏高原生活的總體感受。進藏之初,他常背著一個畫夾子,形隻影單地出沒於藏北高原。那呼嘯的風雪,巍巍的雪峰,莽莽的冰川,將人類映襯得多麼微不足道。然而豪放、淳樸、善良的藏族同胞,卻在如此艱苦惡劣的自然環境中繁衍生息,他們熱愛那生於斯、養於斯的土地,總是頑強、樂觀、自信地對待生活,時而低唱遠古英雄格薩爾王的壯烈史詩,時而高吟動聽的情歌,而那歌謠又總是充滿了自強不息,激越昂揚的格調。每當他在空曠的原野上偶爾聽到一兩聲悠揚高昂的牧歌,就會一掃旅途的勞頓,熱血沸騰,覺得西藏民族太偉大了,他們賴以生存的大山大河太神奇了。

楊雷鳴 轉山轉水轉佛塔 2016年

西藏的天神秘莫測,令楊雷鳴陶醉嚮往;西藏的地詩意無限,使楊雷鳴的筆充滿靈氣。於是,他從美麗的大自然中吸取詩意、哲理與激情,一口氣創作了《野趣》《牧歸》《古道駝玲》《高原吸水》《大漠落日》《雨過天晴》《晨曦雪霽》《迷漓黃昏》《高原風雪》《秋雨無聲》《北國之春》《清涼世界》《微波迎春》《靜靜的山林》等四十餘幅西藏風光系列。

楊雷鳴 谷壑深處 2014年

其中的《大漠落日》,就是楊雷鳴對生活的感應和領悟,對人類生存環境的關注,對大自然敏銳的觀察力和理性思考構成了他豐富而獨特的審美視覺。畫面近處的晶瑩雪峰,遠處的莽莽高原,在天邊落日餘輝的交映之下,大地一片桔紅,尤為壯觀而神奇。在點綴以象徵高原靈氣的一匹駿馬,盡情地吃著離離原上之草,更顯得作品貼近生活,貼近大自然,充溢著一股逼人的生命氣息和大自然本身的節奏感。光與色的交響,富有生氣的視覺效果,留給讀者以美的呼喚,以詩的遐想。

楊雷鳴 凈域祥光沐蒼生 2016年

楊雷鳴 雲水天籟橫嶺無聲 2016年

斗轉星移,轉瞬之間,楊雷鳴已經五進藏區了。在西藏的日日夜夜裡,他爬冰卧雪,沐雨櫛風,住哨卡、宿帳篷、騎駿馬,趕氂牛、拉駱駝,與高原人息息相關,心心相印,憂樂與共。他那旺盛的生命__與情感,強烈的主觀審美意識與追求,使他獨具慧眼,更加準確地把握住藝術客體,成為高原上獨特美的開採者。這些年來,他創作的《茶情》《惜別》《高原人》《高原風》《高原魂》《牧羊女》《雪中行》《冬日牧場》《雪域風情》《風雪載途》《哨卡雪浴》《守望崑崙》《流動的雲》等數以千計的西藏風情系列,塑造了眾多有血有肉,有情有性的高原人物形象。

楊雷鳴 邊防之歌 2017年

楊雷鳴 高原軍魂 2017年

可以說,對於楊雷鳴來說,不論是年幼的牧童,年輕的牧女,年長的牧漢,閉目如在眼前,揮毫呼之即出;觀賞他畫高原舞蹈人物,畫前他駐筆凝思,眉目聳動,手足作態,人物便翩然起舞。因此,國務院文化部在舉辦「西部畫苑」作品評選活動中,有這樣一段評語:「楊雷鳴的高原風情畫所溢露的剛健清新而又婀娜多姿的動態之美,熱情奔放而又音韻鏗鏘的節奏之美,是對高原風情人性的深入理解、發掘和讚頌。」

在宗教色彩濃郁的西藏,神無處不在,佛無處不存,山是神佛之山,水乃神佛之水。在藏民心目中,神佛會暗中護佑或懲罰,既有著宗教的意義,也有著道德的意義。

楊雷鳴 風雪載途 2017年

楊雷鳴 疊嶺曉霧 2016年

楊雷鳴作為中華大地山與水的兒子,在西藏、在高原,他崇拜過大山、大水,也經受過「萬物有靈」觀念的沾溉,他那種根深蒂固的潛在思維與藏族同胞心契神合,並且靈動鮮活,時時從他的作品中流露出來,又時時用他自己的繪畫語言解讀著宗教這部巨大的典籍。

楊雷鳴 彩練繞源頭 2016年

楊雷鳴 彩墨盡染 2016年

他以為神佛是一種精神性的東西,通過神像、佛像等宗教符號,完全可以表現人佛天地同時和諧相處的意念。因此,他十分驚嘆先哲的聰明才智,驚嘆在浩瀚的宗教海洋里,自然資源得以保護,文化古迹得以保存,天地生態得以平衡。因此,楊雷鳴為營造那種宗教精神的韻味,總是將畫面中場景的現實性降到最低程度,人物被誇張變形的亦非生活中的寫實,而往往是近乎於記憶或想像中的產物。

許多人以為西藏就是雪山高原,禿嶺荒山,地凍天寒。其實,在楊雷鳴的心目中,西藏也有藍天白雲,陽光璀璨,台季春意,漫山紅遍。因此,他用紅、赭、黃的基調感覺傾瀉在輕揉後的畫紙上,使畫中既沒有清晰的山河,也沒有具體的林木,但可以朦朧地讓人覺察到那種亦春亦秋的西藏風光的瑰麗與神奇。他的藏畫《崑崙秋雪》《高原牧歸》《雪域神山》《神山聖宮》等西藏宗教系列,就是他追求神遇跡化作畫方式的一種獨特流露。

楊雷鳴 邊防贊 2017 年

同時,楊雷鳴受古代寺廟中斑駁模糊壁畫的啟示,作畫有時不勾草圖,而是故意先用潑墨、灑彩、撒鹽、噴礬、塗膠、揉團等技法,製造一幅斑斕淋漓的畫底,而後再獵取其中交融、滲化、虛幻的物佛形象,從而達到神遇跡化的獨特效果。如他的禪畫《雪域神山》《神山聖宮》,被藏教收展時,不僅使參拜者自然聯想起那圍繞著巍峨的神山,以及聖潔的布達拉宮,每天在晨鐘幕鼓聲中,卧經、坐經、轉經的壯觀,而且也使參拜者產生一種神秘、虛無、知足常樂,人佛同處一方天地之感。

在西藏各地的古寺中,留存著許多輝煌的壁畫,其畫面不溫不火,古樸沉雄,有水彩的明麗清新,有工筆的精緻纖巧,又有寫意的奔放熱烈。因此,楊雷鳴的畫得益於西藏傳統壁畫的啟迪,注重色調,暖色為多,寓熱烈於凝重,反映出高原的燥烈和充沛的陽光。他尤偏愛用紅色,使人在鮮血與生命之間產生聯想。

西藏古寺壁畫中那許多跳躍的紅色,已經強烈地織進了他生命的經緯,他的藝術青春將永遠縈繞在西藏那塊古老、新麗而神奇的土地上。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南風美術 的精彩文章:

史文集:水墨相融意自顯——品讀藝術家史文集的繪畫作品

TAG:南風美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