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忠告!這十句話醫生最好別說!

忠告!這十句話醫生最好別說!

—— 雨林導語 ——

雨林看來,

醫患糾紛,

與溝通不當密不可分,

一句話說得不合適,

可能就會在無形中,

加大醫患間的心理距離。

結合臨床實際情況來看,

有10句習慣用語是

醫生最應避開的。

1

「你怎麼了?」

不少醫生以這句話作為開場白,認為再尋常不過了,然而在患者聽來,似乎難以感受到醫者的溫度。

如果換成——

「我能幫你什麼呢?」

效果會大不一樣

此外,「不急著打斷患者」也是一個有效的溝通技巧和基本禮儀。

美國哈佛醫學院的傑若·古柏曼教授在《醫生如何想》一書中指出,美國居高不下的誤診率和首診時間有關,病人陳述病情時,通常在18秒內就會被醫生打斷

由於時間倉促或思路出了差錯,即使再好的醫生,也可能出現15%的誤診,建議先讓患者講1~2分鐘。也許有人會質疑在現有醫療條件下,大醫院的醫生根本沒有那麼多時間聽患者自述。

事實上,會管理時間、把事情按照重要程度做出正確的順序排位,也是醫生應該具備的一項重要本領。

隨著醫聯體的形成、醫療下沉到基層,三甲醫院的醫生應該把看病速度放慢,學會「變速看病」,即對於首診、理解能力差、愛刨根問底的病人放慢速度,讓他們對病情「知其然還要知其所以然」,這樣患者就更願意聽從醫生的指導,快速完成診療。

2

「沒看到我正忙嗎?

外面等著!」

誠然,部分醫院就診秩序混亂,很多患者或家屬不排隊,一窩蜂地擠在診室里,甚至大聲喧嘩、打電話。這不僅干擾診病的思路,還影響醫患的心情。對此,希波克拉底說,應像尊敬自己的父母一樣,尊敬那些傳授我行醫之術的老師——患者。

醫生要先學會尊重患者,才能贏得患者的尊重與信任。

遇到加塞的患者,

不妨嚴肅而客氣地告訴他——

「請你先去門外等一下,

我給這位患者看完病就叫你,

謝謝。

北京兒童醫院的胡亞美院士有個好習慣:看完一個病人後,起身把孩子和家長送到門口,再叫下一位病人進診室。這樣做既讓患者感受到尊重,也不會因久坐而傷身,值得醫生們學習。

醫院方面,要加強管理水平,通過叫號系統、遙控碰鎖、免打擾提示牌、嚴格施行實名制、增加義工等手段維持就診秩序。

3

「我不管這事

(我不是你的主管醫生),

你找別人問去。」

一句推脫的話,可能讓患者跑很多冤枉路,甚至耽誤治療,嚴重影響就醫體驗。這些小細節引發的怨氣、怒氣可能會在患者心中積蓄下來,最終一股腦地發泄給醫務人員,釀成大禍。

勿以善小而不為,醫務人員要有幫助患者的服務意識和團隊意識。

遇到掛錯號的患者—

「別急,

我幫你問問負責這件事的醫生。」

4

「別問了,不可能。」

當患者詢問何時能做檢查、出院、手術時,「不知道」「沒辦法」「不可能」「做不到」等冷漠粗暴的詞語,會讓患者覺得自己不被關心,進而信任度和治療依從性降低,給醫患交流帶來麻煩。

這時,我們可以回答

「我幫你問一下」

或「我看看能不能幫您盡量加快些」。

5

「你是醫生還是我是醫生?

你如果不信我,

就別找我看病了。」

隨著移動互聯網的普及和患者受教育水平的不斷提升,醫務人員對專業知識壟斷的時代結束了,學習型病人越來越多。

醫生應改變傳統的「家父式醫患關係」(醫生的身份使其具有不可撼動的絕對權威,在此基礎上與患者形成信任),而要轉變為「朋友型醫患關係」。

比如,患者指出「激素治療有副作用,我不想用」時,醫生可以好好解釋:「所有藥物都有副作用。我會根據你的病情,嚴格控制劑量。」

6

「說了你也不懂,

你照我說的做就行了。」

對「一問三不知」的患者,醫生不要苛求改變他們,更不應抱怨患者什麼都不懂,應該積極運用器官模型、錄像、動畫、應用軟體等進行患者教育,縮小醫患間對於治療的認知差距,避免出現誤解。

北京兒童醫院的張金哲院士每次出門診,白大褂口袋裡都塞滿了小紙條,寫著小兒常見病的癥狀、治療要點、注意事項等,方便家長了解孩子病情。

7

「我該說的都說了,

你想怎麼治?」

近年來,為了減少醫療糾紛和醫患衝突,個別醫生和醫院採取「消極保護」的態度應對。有的甚至將《手術同意書》改為《手術志願書》,患者簽字欄幾乎都以「要求」二字開頭,如「要求切除雙側卵巢」「要求輸血小板」等。

事實上,這不能減輕醫生對患者應盡的法律責任,反而會讓醫患關係更趨於對立、疏遠。醫生有義務向病人推薦最適合的治療方案。有一些聰明的患者會問醫生「如果是你,你怎麼選擇治療方案」,這也是醫生應該設身處地思考的:如果給自己的親人治療,我會如何推薦治療方案?

8

「這手術非常簡單,

沒什麼風險,

術後肯定會比現在好。」

這是另一個極端。醫生的告知一定要客觀,只能對治療手段和成功率做出承諾,不能對結果做承諾,否則一旦結果不佳,很容易讓患者或家屬感到「被欺騙」,進而激化矛盾,引發糾紛。

醫生不妨說:「這個手術確實不屬於高難度手術,文獻上的成功率達到百分之七八十,我們科也開展很多年了。但任何手術都存在一定風險,醫生是不能保證手術最終結果的。我們一定會盡全力,努力爭取一個最好的結果。」

9

「你怎麼不早點來,

不然也不至於這樣。」

這類話都帶著責備的語氣,難以給患者帶來希望。醫生應從幫助患者的視角來履行職責,給患者帶來希望和心理撫慰,告訴他「你的病情確實比較重,但你放心,我會盡全力幫助你」。這樣患者才能感受到醫生與自己共進退。

美國首位分離結核桿菌的醫生特魯多,在自己的墓碑上寫著這樣一段話:「有時能治癒,常常在幫助,總是去安慰。」意思就是,醫學的最大價值不是治癒疾病,而是安慰和幫助患者。

10

「這個醫生怎麼能這樣!」

有的醫生習慣對患者過去的診療經歷和同行的醫療行為作評價。

對待同行我們應該——

要堅持平等、公正的原則,

不應詆毀或損害同行的工作與聲譽。

因為——

抨擊為其診療過的醫生,

會損害患者對醫生的信任度,

百害而無一利。

如果患者之前的診療有問題,應該這樣說:「我不清楚其他醫生的治療是在怎樣的情況下做出的,所以不能草率地評價醫療細節,但是我會儘力幫你完成後續治療。」

其實,讓醫護人員「會說話」,不說或者少說那些不該說的話,可有效地化解許多醫患糾紛。

(此文來源:人民網-生命時報有部分刪減)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雨林在線 的精彩文章:

喜歡董卿,可你了解多少?在這裡讓你讀懂她!

TAG:雨林在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