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4-2018,一個家庭三代人跨越75年的書店回憶
去年九月份的時候,北京蜜蜂書店正在準備關門轉手,機緣巧合之下,我竟免費獲得了店主蜂王(張業宏先生)贈送的 57 本 NCKYCCTBO 俄國藝術雜誌,最早的一期來自於 1952 年。
其實和蜂王並無太大交集,只是去年年初時去過幾次他開的另一間書店,又因朋友介紹添加了微信。所以能收到這份來自蜜蜂書店的最後的饋贈,實在是意外之喜,快遞員小哥送來的時候沉甸甸的一大箱,差點兒就搬不回家了。
腿子實拍 - 57 本 NCKYCCTBO
年前收拾房間,整理衣櫃書架,又翻出了這些寶貝,好像每年過年前後這幾天,大家都會陷入一個回憶潮中,我也不例外,看著這些跨越時間意外來到我手中的書,也不禁想到很多小時候翻看家中舊書的事情來。
正值過年,家裡人都難得的團聚在一起,便也邀請了家裡人都來說說他們關於書店的回憶……
腿子實拍 - 57 本 NCKYCCTBO
1944 - 1968
外公的書店回憶
我的外公 1944 年出生在陝西臨潼,因為是小地方,讀書的人又少,所以一直到他上了高中,當地才有了真正意義上的第一間書店——新華書店。建國初期國家便下達了統一國家書店的政策,一直到了 1958 年社會主義改造全面展開,舊時的私人書店和書坊被國有的新華書店取代,這才使得全國各地都有了新華書店。
那時候書店裡沒有教輔書,書籍幾乎全部都是馬、恩、列、毛這一類,比較出名的就屬《紅岩》、《苦菜花》、《創業史》。去書店的人並不多,大多是相熟的幾個愛看書的同學,而買書的人就更少了,雖然書籍大多隻要幾角錢,至多兩三元,但在當時也是一筆很大開銷了。那時候誰要是買了書,大家都是珍惜的一一傳閱著看的。
圖來自網路 - 延安第一家新華書店
到了 1963 年,外公到了蘭州上大學,蘭州的書店可就比高中時代的小縣城多多了,不僅書店門店多,種類也多,大致分為三類:
新華書店 - 售賣正規書籍
古舊書店 - 售賣線裝書和一些古玩,類似於北京現在的潘家園
東城壕巷 - 蘭州的一條老街,售賣各種舊書、舊雜誌,以及一些明星畫報
當時最有名的大書店是省政府附近的一家新華書店,書店進門處有個登記本,手寫的,常逛書店的人都有習慣,去了要先看看登記本上的新書信息。一般書店門口也會張貼類似於海報一樣的招貼,也是新書到店推薦。
腿子實拍 - 家中舊書
那時候知識匱乏,人們普遍都愛書、珍惜書,外公經常和同學結伴一起去書店「蹭書」,一待就是三、四個小時,即使是互相傳閱一整天,書歸還到售貨員手裡時也依舊是嶄新的。而作為售貨員,面對這些來「蹭書」的學生們,也並不會驅趕,反而挺照顧他們。
時間到了文革期間,大大小小的古舊書店和東城壕巷都關了門,只有新華書店還依舊營業。直到學生們恢復上課,書店書籍都以學農學工為主,那時候書籍價格普遍更高了一些,當時筷子厚的書籍大多要 3、4 元錢,而《紅岩》更是達到了 11 元錢。(這裡的價格,我們全家普遍認為外公應該是記錯了…)
腿子實拍 - 家中書櫃一角
雖然新華書店在當時是「主流」,外公也常去,但要說到最愛去的,還是古舊書店和東城壕巷。這倆地兒賣的書可比新華書店有意思多了,愛書的人若是到了這些地方,總能待上一整天,別看都是舊書,但物美價廉,很多古籍、絕版書在這裡都能找到。
後來外公輾轉當了大學教授,看書的地方就以學校的圖書館為主了,不過依舊改不了去古舊書店和古玩字畫市場「淘寶」的愛好,不管去了哪裡旅遊,都要去當地的古玩市場轉轉,無論是古籍,還是字畫,又或是紙墨筆硯這些小玩意兒,總能買到些寶貝。
腿子實拍 - 家中書櫃一角
1969 - 1993
父親的書店回憶
我爸在我心裡絕對是我們家最愛看書的人,幾乎時時刻刻手裡都要拿著書,出去吃飯等位兒,能拿出書來看一會兒;理髮店裡剪著頭髮,也能邊看著書邊剪頭;甚至家裡看電視,中間插播廣告的空檔,他都能拿出書來看一會兒。
爸爸小的時候跟著爺爺奶奶住在大院里,那時候的大院,說是院子,其實更像是現在的小社區,一個大院里書店、食堂、商店、澡堂全都在一起。住戶們也基本都是一個單位的,上班下班抬頭不見低頭見,大家彼此熟悉,小孩子們也經常一起玩兒。
小人書《玩偶之家》
爸爸愛看書的習慣大概是小時候養成的,那會兒在孩子們之間流行看小人書,也就是連環畫,便宜的 3 角錢一本,貴的就要 1 元、2 元了。小時候零花錢是按分算的,冬天的時候零花錢比較少,一天三、四分錢,到了夏天零花錢就會多一點,因為要買冰棍飲料,一天大概能有一毛錢。
一本小人書看起來是非常快的,巴掌大小的書,每本大概 30、40 頁,每頁上面一張主要的圖畫,畫面下只有兩、三行文字描述。整本小人書除了封面是彩色的,內頁里的畫圖和文字全部是黑白的,書的背封上有出版方的印章。
圖來自網路 - 小人書背封
書的內容少,讀起來又快。雖然奶奶會單獨給爸爸買書的錢,但這也不夠,爸爸會把零花錢攢下來,大概十天半個月,就能再買一本新的小人書。那時候最出名的小人書除了四大名著,就是《地道戰》、《鐵道游擊隊》、《白求恩的故事》、《小銅鑼》這些了,一本書只講述一個故事。那時候一套三國演義,大概有六、七十本。
後來上了中學,看的書就不再是小人書了,那時候全國的書店仍然以新華書店為主流。書店裡的布局並不像現在這樣「自由」,人們可以隨意閱讀選購,而是像小賣店一樣,書被擺放在貨架上,售貨員與購買者被一個大櫃檯隔開,買書的人是碰不到書的,看上哪本書想要閱讀,只能讓售貨員幫忙取來。
腿子實拍 - 家中書櫃一角
不過相較於外公那時候的書店,店裡的書籍種類就要更加豐富了,教科書、輔導材料開始擺上書架,書的價格也開始貴起來。
那時候的人是真的愛書,不僅愛讀,更愛惜書。售貨員在取書放書時,大都帶著白手套。而買書的人呢,一旦有新買回來的書,大多都要畢恭畢敬的包上書皮,再在書脊上認真的寫下書名和作者。我家現在還有很多書都包著最簡單的牛皮紙書皮。
腿子實拍 - 家中包了書皮的書
1994 - 2018
我的書店回憶
說到我自己的書店回憶,大概要從初中開始了,在上初中之前,每次去書店都是父母帶我去,那時候家人給我買的書都是一些「奇形怪狀」的少兒讀物,比如可以手提的算數書,比如配有小畫板的填色書,又比如搭配了磁帶的迪士尼經典集。等到我年紀大一點了,收到的大部分禮物也都是書,二十四史、十萬個為什麼、三國演義、各類世界名著全都是我收到過的禮物。
腿子實拍 - 幼時的英文詞典,至今仍是我的最愛之一
印象中,小時候住在奶奶,奶奶家放有一箱爸爸小時候看過的小人書,也就是上一段爸爸的書店回憶中說到的那些,一箱大概有上百本。這些小人書我也全部都看過,裡面很多本我甚至看了一遍又一遍,最喜歡的幾本要數《包法利夫人》、《玩偶之家》、《三打白骨精》、《草船借箭》。
除了這一箱連環畫,奶奶家的書櫃也對我有著極大的吸引力,書架上擺滿了各式各樣的書籍,其中我最喜歡的,是一本《徐悲鴻素描》,仔細想想,這大概也算是我最早的繪畫啟蒙之一了。
腿子實拍 - 徐悲鴻素描
小學時候媽媽經常出國,我和爸爸的日常娛樂就是每逢周末,或我沒什麼作業的晚上,一起去書店看書,在書店待到天黑閉店是常有的事情。基本每次去書店,我都能買到一、兩本書,有的是已經在書店讀完了,但非常喜歡的;有的是還未讀完的;還有的是粗略看了,想要讀的。
那時候的書店已經不像是外公或是爸爸小時候的書店了,和現在的書店沒太大差別,書籍分門別類的按櫃劃分,進店的人都可以隨意取閱,書店裡沒有什麼座位,大部分人都是席地而坐。
不過和現在的書店有很大的一點不同,就是那時的書店是不會「捆綁經營」的,書店就是書店,沒有咖啡區,也沒有最低消費。小一點的書店就是單純的售賣書籍,只在結賬櫃檯上放一些文具書籤供大家湊湊零錢,大一點的書店才會設立獨立的文創區。
腿子實拍 - 家中書櫃一角
到了初中,父母的工作忙起來,我開始自己去書店,那時候大一點的書店可以辦理儲值卡,我也有一張,每次父母給我充值 300 - 500 元,我大概去三、四次就能全部花完。書的價格自然就要更貴了,便宜的書大概 10 元左右,貴一點的書就要 20、30 元了。
也是自初中起,除了去書店買來的書,家裡還給我訂了很多文學雜誌,《故事作文》、《兒童文學》、《實用文摘》、《小小作家》,都是訂閱了很多年的書。這也使得我最常去看書的地方除了書店外,還加上了報刊亭。報刊亭和書店不同,報刊亭的書以雜誌、期刊、報紙為主,也會有少量最新的熱門書籍,但基本全部都是塑封的,所以不能自由而享受的讀完一本書。
腿子實拍 - 家中書櫃一角
後來上了高中、大學,我接觸的書大多以專業相關的設計類書籍為主,去過更多的書店,看到書越來越精美,看到書店越來越有新意,也看到書店開始走下坡路,看到書店裡的人越來越少,看到不少渾水摸魚的作家,更看到了書店人的無奈。這一切都不禁讓我覺得難過,也讓我更想回到所有人都真誠愛書的時代……
(寫完這篇推送才發現,外公、父親和我的書店回憶,時間段竟都是 24 年,在人生中最初的 24 年,我們都愛上了讀書,也因為讀書,我們都擁有了一份最好的回憶……)
紅絲絨之夜活動結果
—
比預告時間完了一天,請以下朋友在微信後台聯繫腿子,謝謝
(「悠長假期」與「紅絲絨之夜」的活動禮物都將於 3 月 1 日統一發出)
杰倫家的大太陽陽陽陽陽陽
桜庭さんがんばらない
papakaka
TAG:書與書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