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瑜伽師地論》於食知量:為除飢渴等

《瑜伽師地論》於食知量:為除飢渴等

於食知量(佛教的飲食觀)(14):

為除飢渴等

《瑜伽師地論》卷第二十三:

一、六、

為除飢渴等

問:云何習近如前所說無罪無染所有存養、以自存活?

問:受用飲食時如何修習親近,像前面所說食物的來源是沒有罪過的、及沒有染污的存養方式,而使生命得以存活? 這是把前邊的意思在這裡重新地提出來。這是問,下面回答。

答:若受飲食為除飢渴,為攝梵行,為斷故受,為令新受當不更生,為當存養力樂無罪安隱而住,如是習近無罪無染所有存養而自存活。

答:「若受飲食為除飢渴」,接受的飲食的動機是為了解除去飢渴的問題,「為攝梵行」,這「攝」在這裡說就是修習的時候,為了修行聖道的關係。「為斷故受,為令新受當不更生」,為斷除舊疾、為令不引生新病、目的是這樣子。「為當存養力樂無罪安隱而住」,為了這幾種理由,「如是習近無罪無染所有存養而自存活」的。這是解答前面的為暫支持的無艱難存養。

一、六、一、

為除飢渴

云何名為為除飢渴受諸飲食?

什麼名為解除饑渴而受用飲食呢?

謂至食時,多生飢渴,氣力虛羸,希望飲食。為欲息此飢渴纏逼,氣力虛羸,知量而食。如是食已,令於非時,不為飢羸之所纏逼。謂於日晚或於夜分,乃至明日未至食時。

「謂至食時」,就是到了飲食的時候,「多生飢渴」,心裏面有飢渴的感覺,「氣力」的「虛羸」,氣力不強、氣力軟弱,「希望」有「飲食」。「為欲息此飢渴纏逼氣力虛贏,知量而食」,為了停止飢渴的逼迫,停止氣力的虛羸,「知量而食」,要知道量。「如是食已」,這樣子知量而食以後,「令於非時不為飢羸之所纏逼」,「非食」就是不是吃飯的時候,身體的感覺,也不會有飢餓羸弱所纏繞逼迫。「謂於日晚或於夜分」就是白天的晚間,或者是在夜間,「乃至」到「明日沒至食時」的時候。所以修行人受用的飲食,必須足夠支撐到次日早餐前,這樣是為除餓饑渴,知量而食。

如是名為為除飢渴受諸飲食。

以上所說稱為除饑渴受諸飲食。

一、六、二、

為攝梵行

云何名為為攝梵行受諸飲食?

「為攝梵行受諸飲食」是怎麼回事呢?

謂如其量受諸飲食。由是因緣修善品者,或於現法或於此日,飲食已後身無沈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斷,令心速疾得三摩地,令入出息無有艱難,令心不為惛沈睡眠之所纏擾。由是速疾有力有能得所未得,觸所未觸,證所未證。

「謂如其量受諸飲食」,為了修離欲的梵行,才受用這些食物,但要「如其量」,就受這麼多的飲食,不能過量。

「由是因緣修善品者」,由於能夠如量的受諸飲食,所以在修善品的時候,就是修學聖道的時候,「或於現法」現法是指現在的色受想行識,代表現在的生命體,「或於此日」或是於這一天,「飲食已後」,吃完了飯以後「身無沈重」。「或於現法」,這個範圍是廣大了,「或於此日」,這範圍小一點。「身無沈重」,吃完了飯以後,身體沒有沈重的感覺,而「有所堪能」,身心能做修行的事情,「堪任修斷」,可以修行斷除煩惱。「令心速疾得三摩地,令入出息無有艱難,令心不為惛沈睡眠之所纏擾,由是速疾有力有能,得所未得,觸所未觸,證所未證」,令心速疾得三摩地,受用的飲食也必須不會障礙出入息;令心不為惛沈睡眠之所纏擾想睡覺,如會有昏沉睡眠纏擾逼迫,這種食物不適合吃。由於如量而食,當然這裡面也包括智慧,這樣子受諸飲食的時候,「速疾」就是很快地,有能力「得所未得」是得初果,「觸所未觸」是二果、三果,「證所未證」是四果。

如是名為為攝梵行受諸飲食。

以這樣的方式來受用飲食,稱為為攝梵行受諸飲食。

一、六、三、

為斷故受

云何名為為斷故受受諸飲食?

什麼是為斷故受而受用飲食?

一、六、三、一、

出故受

謂如有一,由過去世食不知量、食所匪宜、不銷而食,由是因緣於其身中,生起種種身諸疾病。所謂疥癩、皰漿、等,如前廣說。

先解釋什麼叫「故受」。

「謂如有一由過去世食不知量」,就是有這麼一個人,「由過去世」就是以前,「食不知量」,飲食的時候不知道量。「食所匪宜」,受用到不適宜的飲食。「不銷而食」,吃下的東西在身體裡面沒有消化還繼續吃,又增加吃。「由是因緣於其身中,生起種種的身諸疾病」,由此因緣,於身中會生起種種疾,所謂「疥癩」、「皰漿」「嗽」等,「如前廣說」,前面已經說了很多。

由此種種疾病因緣,發生身中極重、猛利、熾然苦惱不可意受。

「由此種種疾病因緣發生身中極重地、猛利地、熾然的苦惱」,過去因為吃錯食物,由此生起各式各樣疾病的因緣,能讓身體產生極重、猛利、熾然的苦惱,「不可意受」,令心裏面不滿意的一種覺受,這叫做「故受」。故受是指病的感受,病受。就是過去的時候食不知量,引起身體很多的病痛。

韓清凈《披尋記》:「所謂疥癩皰漿瘶等如前廣說者:如前轉變種類過患中說,說有多種疾病應知(陵本二十三卷八頁)。」如前面說過的,皮膚病、癲癇、等轉變種類過患中的種種疾病,都是受用了不合適的飲食,由飲食不平衡引起的。

一、六、三、二、

明為斷

為欲息除如是疾病,及為息除從此因緣所生苦受,習近種種良醫所說饒益所宜隨順醫藥,及受種種悅意飲食,由此能斷已生疾病、及彼因緣所生苦受。

這是「明為斷」,斷除這個「故受」。

「為欲息除如是疾病」,為了想要解除這麼多的病,「及為息除從此因緣所生苦受」,因為有病就引起很多的苦惱的感覺,解除了病也就解除了病的苦惱、受苦;及為息除從此疾病的因緣所引起的苦受。「習近種種良醫」,要親近各式各樣的良醫,良醫所講的「饒益所宜隨順醫藥」,要聽醫生告訴的話,「饒益所宜」,有很多的利益,是相宜的,要隨順醫藥去治療身體,「及受種種悅意飲食」,及受用種種適合修行的悅意飲食。「由此能斷已生疾病,及彼因緣所生苦受」,由此能斷除已生的疾病,及因此緣所生的苦受。

如是名為為斷故受受諸飲食。

如上所說,名為為了斷除過去病的感受而受用飲食。「故受」,經過自己的智慧的觀察,加上醫生的指導、醫藥的幫助,這個問題解決了。

一、六、四、

為令新受當不更生

云何名為為令新受當不更生受諸飲食?

什麼是為令新受不要再產生而受用飲食呢?

新受是指新的病,以前沒有的病,因吃得過多,導致營養過剩或失調,也會有新的病。

謂如有一,由現在世安樂無病氣力具足,不非量食不食匪宜,亦非不銷而更重食、令於未來食住身中成不銷病、或於身中當生隨一身諸疾病,所謂疥癩、皰漿、等如前廣說,由是因緣當生身中如前所說種種苦受,余如前說。

「謂如有一,由現在世安樂無病」,現在這身體很健康,心情快樂沒有病痛,這氣力也具足。「不非量食」,受用飲食的時候要知道量,不要「非量」,注意不過量也不太少。「不食匪宜」,不要食不合適的食物。「亦非不銷而更重食」不在還沒消化前又再吃,也不這樣。「令於未來食住身中成不銷病」,引發消化不良的腸胃道疾病,你若重食的話,「不銷而食、而更重食」,那就使令未來,飲食還住在身體裡邊就成了一種不銷化的病,「不銷而病」。「於身中當生隨一身諸疾病」,或者於身中當生隨前所說任何一種身上的疾病,如疥病、癩病、皰漿等皮膚病,「如前廣說」,如前所詳細說的種種疾病。「由是因緣當生身中如前所說種種苦受」,由食不知量、疾病的因緣,當生出身中如前所說的種種苦受,其餘如前所說。受用食物要注意,不要讓飲食新增自己的病苦。

如是名為為令新受當不更生受諸飲食。

知量而食,如是正確的受用飲食,使自己不要有新增的毛病產生,名為令新受當不更生。

一、六、五、

為當存養力樂無罪安隱而住

云何名為為當存養力樂無罪安隱而住受諸飲食?

怎麼叫做「為當存養力樂無罪安隱而住受諸飲食」呢?

謂飲食已,壽命得存是名存養。

受用飲食以後,生命得以生存下去,這叫做「存養」。

若除飢贏是名為力。

吃下去的飲食能解除去飢贏的問題,這就叫做「力」,就是身體有了力量。

若斷故受,新受不生是名為樂。

斷除舊有的毛病,新病也不要產生,若能夠停止原來的很多因食不知量而引起很多的苦受,這件事解決了,以後而不會再有這種受了叫「新受不生」,這叫做「樂」,就是沒有病痛,心情快樂,身體健康。

若以正法追求飲食,不染不愛,乃至廣說而受用之,是名無罪。

若是能夠合法地去追求飲食,不以非法。得到了飲食以後「不染不愛」,「乃至廣說而受用之」,就像前面說的,是名叫做「無罪」。

若受食已,身無沈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斷,如前廣說,如是名為安隱而住。

若接受了這種飲食以後,身體沒有沈重。「有所堪能,堪任修斷,如前廣說,如是名為安隱而住」。

韓清凈《披尋記》:「堪任修斷如前廣說者:謂如前說,令心速疾得三摩地,令入出息無有艱難,令心不為惛沈睡眠之所纏擾應知。」如前所說的是指:受用的食物使令自己很快得到禪定,使令入出息順暢,使令身心適悅不會被昏沉睡眠蓋障所纏擾,堪任修行斷除煩惱,應當了知。

是故說言:由正思擇食於所食。不為倡盪,不為憍逸,不為飾好,不為端嚴,乃至廣說,是名廣辯於食知量。

「是故說言:由正思擇食於所食」,受用飲食時要由正思擇食於所食,「是故說言由正思擇食於所食。不為倡盪,不為憍逸,不為飾好,不為端嚴」。「乃至廣說」,包含不為端嚴,必須為身安住、為暫支持、為除饑渴、為攝梵行、為斷故受、為令新受當不更生、為當存養力樂無罪安穩而住。「是名廣辯於食知量」。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象佛學圖書館 的精彩文章:

然妙法師 文集
寺院過堂儀軌及意義

TAG:大象佛學圖書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