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鄭昌是什麼人?他為何敢於直言不諱地反對漢宣帝設置廷尉平一職?

鄭昌是什麼人?他為何敢於直言不諱地反對漢宣帝設置廷尉平一職?

漢宣帝親政初期,朝廷官吏舞文弄法,不能公正判案,致使有罪者得不到應有的懲罰,愈發作惡,無辜者卻遭受嚴刑酷法,民眾悲憤不平。

公正執法歷來是國家治理中的一項大事,是社會和諧安定的重要前提和保障。執法不公,一方面縱容了違法犯罪,另一方面也造成了冤假錯案,埋下了社會不安定的隱患。所以,針對上述情況,漢宣帝於地節三年,即公元前67年12月下了一份詔書。

詔曰:「今遣廷史與郡鞠獄,任輕祿薄,其為置廷尉平,秩六百石,員四人。其務平之。以稱朕意!」意思就是:如今派廷尉史參與各郡的司法事務,但廷尉史職權小俸祿少,應再設置廷尉平四名,俸祿為六百石。務必使審判公平,以符合朕的心意!

廷尉平在後世叫「廷尉評」或「廷評」,專門負責案件複核,糾察錯判漏判和冤假錯案。這個官職,漢宣帝擁有絕對的知識產權,因為它是漢宣帝首創的,東漢光武帝的省右平,魏晉以後的廷尉評,隋唐時期的評事等官職,實際上只是廷尉平換件馬甲而已。

為了解決執法不公的問題,漢宣帝除了新增廷尉平一職外,還決定每年秋季對一年中的大案做最後判決時,到親自到宣室殿去,住那裡實行齋戒,親自裁決。

史書稱:從此以後,漢宣帝時期對各類刑罰案獄的判決,號稱公平。這麼看來,漢宣帝解決執法不公問題的措施,似乎還是挺有效的。

但是,有個叫鄭昌的人,卻對漢宣帝設置廷尉平表示反對。他甚至還認為,漢宣帝設置廷尉平一職,將成為禍亂天下的根源。

那麼,這鄭昌到底是什麼人?他為何敢於直言不諱地反對漢宣帝設置廷尉平一職?

鄭昌字次卿,精通治國之道和國家法律,敢於直言。漢宣帝時,曾任涿郡太守和諫議大夫。

公元前60年,司隸校尉蓋寬饒因為不當言論而冒犯了漢宣帝,以大逆不道之罪遭到彈劾。鄭昌當時任諫議大夫,對蓋寬饒的遭遇很是同情,上書為蓋寬饒鳴冤說:「臣聞山有猛獸,藜藿為之不採;國有忠臣,姦邪為之不起。司隸校尉寬饒居不求安,食不球飽,進有憂國之心,退有死節之義,上無許、史之屬,下無金、張之託,職在司察,直道而行,多仇少與,上書陳國事,有司劾以大辟,臣幸得從大夫之後,官以諫為名,不敢不言。」

但漢宣帝卻認為,蓋寬饒的言論是惡意誹謗,堅持將其交給相關官員處理。蓋寬饒不忍受辱,自刎於未央宮北門之下,人們無不憐惜。

鄭昌上書替蓋寬饒鳴冤,雖然最後未能成功,但我們至少可以看出一點,鄭昌的確是一位很有正義感,敢於犯言直諫的人。

簡單介紹完鄭昌之後,我們再回個頭來看鄭昌反對漢宣帝設置廷尉平一事。

據史料記載,鄭昌當時給漢宣帝的上書原文是:「今明主躬垂明聽,雖不置廷平,獄將自正;若開後嗣,不若刪定律令。律令一定,愚民知所避,奸吏無所弄矣。今不正其本,而置廷平以理其末,政衰聽怠,則廷平將交召權而為亂首矣。」

意思就是說,漢宣帝很英明,又親自對刑罰訴訟作最後的判決,所以即使不設廷尉平一職,司法也自會公正;但是,如果想為後世確立規範,就應該從刪改、修訂法律條文著手。各項律令一經確定,百姓們有法可依,知道怎樣才能不觸犯國家法律,姦猾官吏也就無計可施了。如今漢宣帝不從根本上加以糾正,只是靠設置廷尉平在末梢上進行補救,一旦朝政疏懈,漢宣帝對判決案獄有所倦怠,則廷尉平將攬權弄法,成為禍亂天下的罪首。

說白了,鄭昌的意思就是批評漢宣帝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沒有從長遠考慮,建立解決官吏執法不公的根本制度。這簡直就是真知灼見!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長河中,如漢宣帝這樣頭痛醫頭腳痛醫腳,沒有從長遠考慮,未能從根本上建立解決問題的根本制度的例子不勝枚舉。東漢時期出現的外戚與宦官交替專權就屬於這種現象。

一方面,東漢開國後,光武帝沒有大肆屠殺或壓制功臣,反而對他們禮遇有加,所以多數功臣的待遇和地位得以保全。另一方面,東漢時的婚姻十分講究門當戶對,能與皇帝結成親家的,大多是將相功勛和世代公卿巨族的家庭。這些人家,本來就有一定的社會地位,而當有族人成為皇后、太后時,靠著裙帶關係,他們就會得到更多的恩寵,獲得更高的權力和地位。於是,外戚勢力就此產生,專權在所難免。

年輕的皇帝都會長大,為了奪回外戚手中的權力,他們往往又要依靠陪伴自己成長、與自己親近的宦官。宦官們幫助皇帝剷除外戚後,擁有絕對的權力,宦官勢力又產生了。

就這樣,東漢末期陷入了幼帝即位、外戚專權,宦官干政,外戚與宦官輪流坐莊、輪流專權的怪現象。而出現這種怪現象的根本原因就在於,東漢末年始終未能建立起解決問題的制度。

另外,像宋朝時出現的黨爭和冗官、冗兵、冗費;明朝時期出現的東廠、西廠等,實際上也是由於未能從制度上解決問題,採取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短視措施而導致的惡果。

所以,鄭昌能在一片對漢宣帝歌功頌德之聲中,看到了問題的癥結所在,並大膽犯言直諫,提出從長遠考慮,建立可行的制度,從根本上解決問題,實在是令人欽佩!

常言道「讀史可以使人明智,鑒以往可以知未來」。但歷史的作用可能真的不是讓我們遇見未來這麼簡單,讀到深處的人一定明白,讀史只不過讓我們有更大的自由和能動性去創造未來。

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的田野,在高曉松的歌詞里,我們除了體驗了一把文藝情結,更重要的是追求內心的自由與情懷。詩歌為我們締造了一個精神的烏托邦,而史哲讓我們更清晰地認識現實,我們不僅要活在現在,更要活在未來。跟著這些經典,遵循著歷史的足跡,一點點掀開面紗,還原真實的場景,感受時光的流逝,追逐著哲人的思想,一點點探究人類的精神世界,一天天遇到更智慧的自己。

喜歡小編的文章就關注我吧,歡迎評論或者吐槽!謝謝!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朝 的精彩文章:

最普通的詩竟然含16個愛情典故,你知道嗎?
四座2000年都沒變過名字的城市,看看有你的家鄉沒

TAG:漢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