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清風讀史之八:醉卧沙場君莫笑——漫談真實的中國古代戰爭

清風讀史之八:醉卧沙場君莫笑——漫談真實的中國古代戰爭

少年時,酷愛歷史演義,讀至《三國》、《水滸》、《說岳》等,總為其中戰爭場面熱血沸騰。書中寫道:兩軍對壘,殺聲震天,士卒搖旗吶喊,陣前兩員大將各擎兵刃,躍馬盤旋,施展平生解數,戰至一處,斗至酣處,藝高者一聲斷喝,將對手斬落馬下,隨即揮軍掩殺,對方士卒群龍無首,紛紛作鳥獸散,丟盔棄甲,屍橫遍野。年長再讀,掩卷沉思:古代戰爭真如小說家言,如此簡單?誠然,將為兵之膽,但將領之間的單挑對決真能決定戰爭勝負?絕世猛將率領老弱殘兵,就能擊敗平庸之輩率領的百戰精兵?古代戰爭的真實情形究竟如何,且聽筆者慢慢道來。

事實上,春秋時期,以戰為禮,戰爭具有極強的儀式感,遠不像後世那般爾虞我詐,斬盡殺絕。如晉楚兩國邲之戰,晉軍敗退,不料戰車陷入泥淖,無法前行。楚軍竟主動幫晉軍修好戰車,然後繼續追趕,晉軍戰車再次損壞,楚軍仍幫忙修理,修好後再追。晉軍輸人不輸陣,逃跑過程中還調侃楚軍:「吾不如大國之數奔也(我們晉軍不如你們堂堂楚軍逃跑有經驗啊)。」又如宋楚兩國泓水之戰,兩軍隔河相望,楚軍渡河欲與宋軍決戰。宋襄公手下將領建議,楚軍渡河之際,陣型散亂,宋軍應「半渡而擊之」。誰料宋襄公認為,戰爭要講究貴族風度,所謂「結日定地,各居一面,鳴鼓而戰,不相詐」,既要取勝,也要勝得高貴,於是拒絕了手下建議。待得楚軍全數渡河,宋軍才列陣而攻,被楚軍殺得慘敗,宋襄公本人也受了重傷,狼狽逃回宋國後不治身亡。

以現在眼光來看,咱們春秋時期的老祖先們在戰爭中奢談仁義,迂腐得可笑。殊不知,那是因為當時的戰爭理念與後世大不相同。其時,戰爭以貴族為主體,以車戰為主要方式,每次時間大多在一日以內。與其說是戰爭,倒不如說是貴族之間的群體決鬥,比拼的是勇氣與武力,欺詐、偷襲,皆為君子所不取。

戰國時代,周王室衰微,諸侯群起爭雄,戰爭的禮儀性消失殆盡,政治性逐步增強,所謂「國之大事,在祀與戎」。《孫子兵法》開宗明義,「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從此,戰爭成為了生死搏殺,其終極目的是消滅敵軍有生力量,殲滅敵軍乃至毀滅敵國。將領們在戰爭中越來越重視運用計謀,「圍魏救趙」、「聲東擊西」、「暗度陳倉」……,奇謀妙計,精彩紛呈。

但再精妙的計策,也需要將士們不擇不扣的執行,才能發揮效力。兩軍狹路相逢,誰能戰而勝之?其一在勇,其二在力,其三在陣。戰陣的本質是戰鬥形勢上的戰鬥隊形配置,最大的意義就在於用最少的兵力做到優勢最大化。戰國的孫臏有兵法八十九篇,還有戰圖四卷,不過這些東西早在歷史的消逝中殘缺不全,現在流傳下來的戰陣有八種分別是方陣、圓陣、疏陣、數陣、錐形陣、雁形陣、鉤形陣、玄襄陣、水陣、火陣。

待到兩宋時期,生產力進一步發展,戰爭的科技含量越來越高,戰爭的形態也隨著新的戰爭思想的發展,隨著新型武器的不斷投入、運用而發生著質的變化,戰陣的重要性隨之降低。

《宋史》言道:岳飛在參軍後屢建奇功,深得高宗趙構和名臣宗澤(時任東京留守)賞識,宗澤有心培養岳飛,對岳飛說道:「看你智勇兼備,古之良將皆不能及。但為將者,不可只喜野戰,不通陣法。」遂將「一字長蛇陣」、「雙龍出水陣」等陣圖傳授給岳飛。岳飛頗不以為然,答曰:「陣而後戰,兵法之常,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宗澤聽後,先是驚怒,而後深以為然。

總所周知,冷兵器時代,沒有強大的騎兵就不可能成為軍事強國。漢武帝為對抗匈奴,組建了強大的騎兵部隊,改變了步兵為主的步兵體制,才得以馳騁大漠,痛擊匈奴。唐太宗則喜選擇敵陣薄弱部位,親率騎兵衝鋒,正是精銳的騎兵使唐帝國威震四方。然而中唐以來,漢人失去了西北的產馬地,軍隊又逐漸轉為以步兵為主。及至宋代,戰馬尤為緊缺。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遼、西夏、金、元的軍隊都是以騎射見長,平均一人有兩匹馬,精銳部隊可達人均三匹。北方游牧民族的騎兵非常靈活,一次衝鋒,一個回合的交戰即使失敗,「敗不至亂」,利用騎兵機動性強的優點,退出戰鬥,重整隊列,再次衝鋒。宋軍只要一次潰敗,就可能一瀉千里。鑒於此,有宋一代,基本作戰方略是「以步制騎」,加之宋代重視科技,各類遠程攻擊武器得以發展完善。

試列舉宋代幾種具有代表性的遠程攻擊武器:

一、神臂弓

神臂弓是一種弩。弩,優雅與暴力的完美結合,在秦朝便已經開始嶄露頭角,一個小小的構件便讓一弦一箭殺傷力暴增。弩器登峰造極於宋,不僅僅構造複雜,體積增大,殺傷力也大幅度增加了。史料對神臂弓記載如下:「熙寧元年,民李宏始獻之入內,副都知張若水方受旨料簡弓弩,取以進。其法以桑木為身,檀為秢,鐵為蹬子槍頭,銅為馬面牙發,麻繩扎絲為弦。弓之身三尺有二寸,弦長二尺有五寸,箭木羽長數寸,射二百四十餘步,入榆木半秥。」鑒於神臂弓的威力巨大,所以對神臂弓,要麼是用於野戰,對抗敵人的重甲兵種,要麼是加一個支架,像床子弩那樣用於守城。

二、發石機

發石機,即原始的炮,是利用槓桿的原理製造的。把一根長長的炮梢,也就是巨大的槓桿裝在可以轉動的橫軸上,再把橫軸架在用粗大的木材構成的炮架上。在炮梢的一端用繩索連著一個用來兜裝石彈的皮窩,另一端繫上幾十根長長的拽索。放射時,由一個戰士負責把石彈安置在皮窩裡,另外幾十個戰士猛地拽動拽索,梢桿一下子反轉過來,把安在皮窩中的石彈拋射出去。巨大的石彈可以摧毀敵方的防禦工事,也可以摧毀敵人的攻城器械,也可以殺傷敵人,擊亂敵人的陣線。《武經總要》中一共記錄了十幾種不同式樣的炮,有單梢炮,雙梢炮,五梢炮,七梢炮,虎蹲炮,柱腹炮,旋風炮,合炮,卧車炮,車行炮等。

三、突火槍

突火槍是可以說是現代管狀噴射武器的鼻祖,發明於宋理宗開慶年間。《宋史·兵志》記載:開慶元年「又造突火槍,以巨竹為筒,內安子窠,如燒放焰絕,然後子窠發出如炮聲,遠聞百五十餘步」。「子窠"就是最原始的子彈,可在火藥噴發時,將子窠發出,打向目標。突火槍基本形狀為:前段是一根粗竹管;中段膨脹的部分是火藥室,外壁上有一點火小孔;後段是手持的木棍。其發射時以木棍拄地,左手扶住鐵管,右手點火,發出一聲巨響,射出石塊或者彈丸,彈丸最大射程可達300米,有效射程達100米。

宋代以後,元、清由自身民族特性所限,仍以騎射為主,但戰爭整體趨勢是越來越重視武器發展,及至清末,火槍已成為軍隊主要武器裝備,篇幅所限,不再一一細表。

那麼,歷史上是否存在演義小說中的武將單挑對決?遍翻史冊,武將單挑不絕於書,但絕非主流戰爭方式。三國時代,孫策大戰太史慈,關羽誅顏良、文丑,五代十國時期,鐵槍大將王彥章,日不移影,連戰對方十五員戰將,均有史為據。戰爭是殘酷的,是智慧和勇氣的終極對決,兩軍相對,不死不休,為了取勝,無所不用其極,這在冷兵器時代體現得尤為強烈。哪怕強如項羽、呂布,勇冠三軍,陣前無敵,也無法憑一己之力,決定戰爭勝負。恰如《資治通鑒》所載,漢高祖對楚霸王道:「吾寧鬥智,不能鬥力。」

古代戰爭是一個宏大的命題,本文不能描述其萬一,但求管中窺豹,引領大家透過層層迷霧,探究歷史真相。最後,以唐人那首浪漫不羈的邊塞詩結束本文: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飲琵琶馬上催。醉卧沙場君莫笑,古來征戰幾人回。

(圖侵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藝桃花源 的精彩文章:

TAG:文藝桃花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