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中國生命科學大爆發,2018年以來,中國生物醫學領域的13篇CNS系統總結

中國生命科學大爆發,2018年以來,中國生物醫學領域的13篇CNS系統總結

2018年2月即將過去,中國科學家已經在CNS上發表14篇研究論文(包括7篇Nature、2篇Science和5篇Cell),其中生物醫學領域14篇,材料科學領域1篇。浙江大學3篇,中國科學院3篇,清華大學2篇,中山大學1篇,上海科技大學1篇,溫州醫科大學1篇,第二軍醫大學1篇,中國農科院1篇,華南理工大學1篇(材料科學)。接下來我們按文章發表時間順序倒敘介紹這13篇生物醫學領域的CNS文章。

註:2月23日,張康教授以廣州醫科大學附屬廣州市婦女兒童醫療中心為第一單位發表Cell封面文章,將AI技術用於視網膜疾病診療,張教授非中國籍,故未統計在內。1月19日,孫仁教授以加州大學浙江大學為單位在Science發表文章,開發高效、低毒流感疫苗。孫教授非中國籍,故未統計在內。

2月23日,浙江大學醫學院幹細胞與再生醫學中心郭國驥團隊在Cell雜誌上發表了題為「Mapping the Mouse Cell Atlas by Microwell-seq」的研究論文,利用自主開發的一套完全國產化的Microwell-seq高通量單細胞測序平台,該團隊對來自小鼠近50種器官和組織的40餘萬個細胞進行了系統性的單細胞轉錄組分析,並構建了首個哺乳動物細胞圖譜。此外,在提升現有單細胞技術精確度的同時,該新技術的出現還使得單細胞測序文庫的構建成本降低了一個數量級。該論文可稱得上是單細胞組學領域裡程碑式的研究成果。

郭國驥課題組成員,最前為郭國驥教授

2.3.兩篇Nature長文:浙大胡海嵐團隊取得抑鬱症研究領域重大突破

2月15日(中國農曆除夕),浙江大學醫學院、求是高等研究院胡海嵐課題組在Nature雜誌上在線同時發表了兩篇長文(Article),公布了有關抑鬱症的神經編碼模式、氯胺酮快速抗抑鬱機制、膠質細胞調節神經元放電方式導致抑鬱的分子機制等一系列重要的新發現。這一系列研究從分子、細胞到神經環路的尺度,揭示了抑鬱症和新型抗抑鬱藥物的機制,推進了人類關於抑鬱症發病機理的認知,並為開發新型的快速抗抑鬱藥物提供了多個嶄新的分子靶點。

胡海嵐課題組成員,左3為胡海嵐教授

2月2日,來自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的研究團隊聯合美國美國北卡萊羅納大學教堂山分校的研究人員在Cell雜誌上發表了題為「5-HT2C Receptor Structures Reveal the Structural Basis of GPCR Polypharmacology」的研究論文,解析了與肥胖、精神類疾病密切相關靶點——五羥色胺2C受體 (human serotonin 2C receptor, 5-HT2C) 的三維精細結構,並以此為線索,揭示了人體細胞信號轉導中的「重要成員」——G蛋白偶聯受體(GPCR)家族多重藥理學的分子機制。值得一提的是,該研究是上海科技大學iHuman研究所繼2016年、2017年在國際上首次發表大麻素受體、胰高血糖素樣肽受體高解析度三維結構之後的又一重要突破,是GPCR結構功能研究領域的又一項高水平、系統性的研究成果。

最前為該文章第一作者彭瑤

1月31日,中國科學院植物研究所系統與進化植物學國家重點實驗室陳之端研究員團隊與國內外合作者在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Evolutionary history of the angiosperm flora of China」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發現,中國東部有眾多擁有古老起源的植物物種,因此堪稱「植物博物館」;而西部擁有大量最近演變出來的物種,因此被稱為「演化的搖籃」。該研究也為中國植物物種的保護工作提供了依據。

6.Cell:宋爾衛團隊揭示成纖維細胞亞群調控腫瘤幹細胞新機制

1月26日,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宋爾衛蘇士成團隊在Cell雜誌在線發表了題為「CD10+GPR77+ Cancer-Associated Fibroblasts Promote Cancer Formation and Chemoresistance by Sustaining Cancer Stemness」的研究論文。該研究率先運用細胞膜蛋白CD10和GPR77為化療耐受相關的成纖維細胞亞群貼上「身份標籤」,發現了一種新型表達CD10+與GPR77+細胞表面標記分子的癌症相關成纖維細胞,此種成纖維細胞可顯著促進乳腺癌與肺癌病人對化療的耐藥性,並為腫瘤幹細胞的乾性維持提供了環境。

1月25日,由中科院上海神經科學研究所孫強蒲慕明領導的研究團隊在Cell雜誌發表封面文章:「Cloning of Macaque Monkeys by 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在世界範圍內首次利用體細胞核移植技術完成了克隆猴。這是第一次利用體細胞核移植技術成功克隆出兩隻獼猴——中中、華華。這一里程碑式研究填補了克隆靈長類動物長達20年的空白,是中國科學家投入5年心血、克服重重難關後的結晶。

1月24日,Nature在線發表了曹雪濤研究組題為:Tet2 promotes pathogen infection-induced myelopoiesis through mRNA oxidation的文章。揭示了先前未知的Tet2在表觀遺傳轉錄水平的調節作用,在哺乳動物系統感染期間通過降低mRNA中的5-mC,促進成骨細胞生成。此外,胞嘧啶甲基化對雙鏈RNA形成和mRNA中Adar1結合的抑制作用揭示了其在哺乳動物系統中的新的生理作用。

1月22日,Nature雜誌在線發表了溫州醫科大學李校堃課題組與紐約大學Moosa Mohammadi課題組合作完成題為「α-Klotho is a non-enzymatic molecular scaffold for FGF23 hormone signalling」的長文(Article)。解析了α-klotho-FGFR-FGF23複合物的結構,解釋了α-Klotho協助FGF23介導它的抗衰老作用的分子機制。該項研究為新型腎病診斷試劑和治療藥物的設計和開發提供了清晰的結構藍圖。同時,該研究還指出,肝素這一廣泛存在於人體多種器官的多糖對內分泌FGF家族活性發揮同樣是必須的,進而明確了肝素是龐大的生長因子家族所有成員促進受體二聚化併產生相應生物學功能的「萬能鑰匙」。

1月22日,Nature以長文形式在線發表了清華大學肖百龍李雪明課題組題為「Structure and Mechanogating Mechanism of the Piezo1 Channel」的研究論文,他們解析了哺乳動物機械門控Piezo1離子通道的高解析度三維結構,揭示了其參與機械力感受與傳遞的關鍵功能位點,進而首次提出了Piezo通道以類似槓桿原理進行機械門控的精巧工作機制。該研究對理解生物機體如何將機械力刺激轉化為電化學信號這一基本生命過程具有重要意義。

1月11日,中國農業科學院深圳農業基因組研究所黃三文研究員實驗室、華中農業大學羅傑教授實驗室及合作者在Cell雜誌發表了題為「Rewiring of the Fruit Metabolome in Tomato Breeding」的研究論文。本研究利用多重組學的大數據,揭示了在馴化和育種過程中番茄果實的營養和風味物質發生的變化,並發現了調控這些物質的重要遺傳位點。本研究為植物代謝物的分子機理研究提供了源頭大數據和方法創新。同時,該研究結果為番茄果實風味和營養物質的遺傳調控和全基因組設計育種提供了路線圖。

1月4日,Science雜誌以長文形式(Research Article)發表了清華大學和西湖大學施一公課題組題為「Structure of a human catalytic step I spliceosome」的論文,解析了人源剪切體第一步催化反應的C狀態的結構,平均解析度為4.1埃。這項工作連同此前施一公組報道的人源剪接體C*狀態的結構,對於深入認識複雜的人源剪接體的工作機理具有重要的意義。

1月4日,中科院上海藥物所吳蓓麗趙強領導的研究團隊在前期的基礎上再次攻關,成功解析了全長GCGR與胰高血糖素類似物NNC1702結合的複合物晶體結構,從而揭示了B型GPCR與多肽配體結合的精細模式。這項成果是針對B型GPCR開展結構與功能研究的又一重要進展。GCGR與多肽配體相互作用模式的闡明不僅有助於深入理解B型GPCR對細胞信號分子的識別機制,並且為靶向GCGR的藥物設計提供了迄今為止精度最高的結構模版,將在很大程度上促進治療2型糖尿病的新葯的研發」。

特別感謝:iNature、BioArt、BioArt植物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BioWorld 的精彩文章:

兩個諾貝爾獎得主的相親故事
小龍蝦登上Nature頭條:揭開超級小龍蝦的進化之謎

TAG:BioWorl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