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中國「巨嬰」面臨「中年危機」:心智成熟的七個關鍵詞
好久沒有寫文章了,我不知道我這篇文章,是應該以什麼形式呈現。是以遊記的形式呢?還是心理學愛好者的日記的形式?還是大家所熟知的,女性學者一貫的筆觸?
最近所獲所感所想都比較多,混雜在一塊,所以說很難斷定這篇文章的一致性,所以最後準備以「關鍵詞」的方式呈現。雖然學術上並沒有什麼進步,論文擱置了一月有餘沒有動筆,卻上了很多頗有意思的課程,比如《當代埃及性別》、《性與神學》、《幽默及其應用》,甚至還有一門《格里高利聖詠聲樂課》。然後再天天規律的閱讀一些心理學的東西擴充興趣面。因為整個一月份日夜顛倒很久,抑鬱以及日照不足,所以索性說走就走,去了趟埃及。受了充足的日照和紅海的海水滋養,算是活過了正常人的樣子。
我已經很多年沒有在窮游上約游過了。但是每次,居然約到的人都很投契。不知道,是旅行者本身有寬容且百搭適配的本質呢,還是,緣分。還是感激啊,認為自己很幸運,每次去窮游上約到的驢友,都各種靠譜。可能,真正熱愛旅遊的人,不能不靠譜吧。我這個人,雖然很難深入接近,但是初見一般不會是一個令人討厭的人,基本的社交能力還是有的。上次在窮游約游是2014年,和三個小夥伴去了優勝美地國家公園,真的感覺很棒。我們每個人都有局限,因而伴侶和夥伴是能夠幫你拓展極限。朋友和關係網的重要性,就在此。
比如,我很難信任人,或者很難相信別人是出於好意的。當然其實本質在於我並不介意別人是出於好意還是惡意,因為我認為所有的行為不論善惡都應該是正常的人類反應。可能這樣看似「佛系」,「無欲無求」,但是悲觀主義的曲解他人的好意,就需要一個很正能量的伴侶來調適。他會告訴你,這個人確實是想幫忙,不是為了要錢或是要好處之類的。能夠獲得信任感,真的很難。
關於心理問題,我覺得,中國家庭,乃至中國文化,有心理疾病的比例很大。心理比我健康的,應該也沒有多少。但是,因為大家都被裹挾著進入了生活,歷經九九八十一難自然成熟度高,所以不管有沒有心理問題也不是那麼明顯了,治癒的需求也不強。而我每天閑的蛋疼,所以,吾日多省吾身亦多了很多糾結。我認為,大概有一大半的中國家庭,都有不同程度的心理問題。我們父母那一輩的局限和不能解決的問題,遺傳到了我們這一輩身上。是攜帶著它們繼續沒有反思的前行,或者保持清醒的痛苦,來通過自己解決調適?是80、90後這些人一輩子的議題。
治癒心理疾病,social support社會支持尤為重要。我有很多來自各行各業的朋友在支持我,在這裡特別感謝他們。他們甚至跟我未曾謀面,或者只有一面之緣,卻在我的人生問題上,提出了彌足寶貴的意見,付出了珍貴的時間。所以說,這世界上,專業性,或者說一專多能,還是很有可貴的。
如果說從北大王猛拉黑父母六年這個話題開始,那「騰訊大家」已然有《中國人的心理創傷代際傳遞》這樣的文章刊出,我也沒有什麼需要補充的。後來通讀了他洋洋洒洒15000字的自白,發覺他心理問題確實挺嚴重的,可能跟他父母都沒什麼關係,而主要是自己的問題。還好他自己意識到了,只是不知道晚不晚……從這個角度來說,有心理問題的中國人,是時代造就的,比如文革和計劃生育等時代事件。有心理問題的父母,當然會造就不懂愛的有問題的孩子,然後這些問題就一代一代傳遞下去了。而我們的文化,居然是只在乎身體健康,不在乎心理健康的。
例如從電影電視這種產業來看,為什麼我們的不管是霸道總裁瑪麗蘇青春劇,還是宮斗劇,或者大氣磅礴的歷史劇,裡面的演員和劇情,都絲毫感覺不到愛,沒有輕鬆只有沉重。而拿韓劇《請回答1988》和美劇《This Is Us》作對比,他們的愛的表達就很正常且自然流露出溫情。中國大陸到底缺失了什麼?什麼樣的時代背景造就了中國人的心理?而什麼樣的心理,造成了今天的中國社會?我沒做過調查,我固然不能說,中國家庭、中國教育和中國社會是沒有愛的。但是,我們可能也許可以通過這個角度,來反思一些問題背後的根源是什麼。我們真的有愛的能力嗎?
所謂「人格成熟」(personality mature)或者「心智成熟」(mental mature),是心理學自18世紀被發現以來一直致力於提倡的。作為現代人獲得幸福的首要利器,心理學已經發展了兩百多年並有了逐步完善的學科基礎和理論。學科的問題就複雜了,簡而言之,今天的文章從我最近提煉出的七個關鍵詞開始,大家可以比照一下自己的成熟度在哪個等級。
第一個關鍵詞叫做,責任。多少心智不成熟的人拒絕承擔責任?因為承擔責任意味著,你要經歷更大的痛苦。所謂能者多勞,能力越大,收穫越大,伴隨的痛苦的危險就越大。很多人不成熟,因為他們擔心感受痛苦,所以他們也排斥拒絕承擔責任。責任從何而起?當然從為自己負責開始。你經濟和人格有夠獨立到可以為自己所有的行為負責了嗎?或者,如另一篇爆款雞湯題目所述,你能這麼自如是因為背後有人為你負重?人格獨立和經濟獨立息息相關。如果你認為自己天真幼稚不合時宜(田園女權鼓吹的「男人愛我就應該保護我永遠天真」的論調已經被批駁的體無完膚了),那你應該先從自己的財務狀況開始檢查。不論父母和還是配偶還是後代,都不能為你自己的人格獨立所負責。
第二,自律——先苦後甜。沒有人願意推遲享受,或者說有人願意自己自討苦吃嗎?因為不願意推後獎賞,我們總是自我放縱加懶惰。據《少有人走的路》的作者,懶惰才是人類的原罪。我們的心靈地圖隨著年齡成長而成形,但我們不願意適應它到新的路徑和背景。我們擔心失去,擔心未知,因而懶惰。西方文化中的勤奮是否是新教倫理所致,我不知道,我只知道,也許先苦後甜(這個甜會有因為你沒有心理負擔而更加的甜)這個理論,是所有文化都有的,但並不是所有文化都願意為之實踐。
為了打破自己的舒適區,拓展自己的界限和修改地圖,我從要求自己每天做一件自己不願意做的事開始做起。比如,我拒絕見人,或去學校,那我就逼著自己去學校見老師。或者,我本不想去別人那裡拿個什麼東西,然後就逼自己一定要去拿。今天的突破是,跟一個關係不好的同學同處一室,理應讓我感覺難受(事實證明最開始的幾十分鐘是挺難受的)。但我強迫自己坐在這裡,不要逃。最後此同學離開時,也跟我說了再見,並沒有像我預計的她會不理我或無視我之類的情況出現。只要是自己潛意識不願意做的事,用意志力告訴你自己,去做到,就邁出了日常自律很重要的一步。
受到人格障礙患者情感虐待的朋友C指出,很多人格失調的人不知道什麼叫做「consequence」,也就是「後果」。他們的腦海里沒有後果的概念,因此做事說話沒有原則,沒有考慮,只憑一己之好行事。而當他們知道,凡事有後果後,就能抑制他們的行為。比如,如果你每天都堅持給你的朋友發二十條每條一分鐘的語音並且什麼有價值的話都沒有說,他會拉黑你,你會失去這個朋友。當你知道這個後果時,衡量了你能否接受這個代價,發現你還是希望他做你的朋友,顯然你得控制自己每天騷擾他的次數。這就是後果決定論。凡事都是有後果的,把後果想的越嚴重,你就越能夠靠意志力來改善自己當前的處境。最簡單的,就是,如果我今天不上班,會不會被老闆開了。被老闆開了,那年終獎,房貸車貸,怎麼辦?你自己不在乎債務,但你的債務要妻子、父母去還的時候,你還能無所顧忌嗎?當想到這些,就不會縱容自己不去上班。衡量後果並依照相關結果作出決定,是成熟的標準之一。
第四,局限。到我這個年紀了,還有多少人仍夢想自己能成為馬雲和喬布斯?這個夢想,從我們在糾結「填北大還是清華」起,就應該被擊破了。很多人費了牛鼻子勁兒,讀了博士,才跟本科畢業於985的人一個起點。你真的以為你這輩子能做到什麼不可一世的成就嗎?或者如很多女孩未曾放棄的,依舊可以遇到「霸道總裁」只愛你寵你慣著你嗎?!曾經有本書叫《巨嬰國》,也是從心理成熟方面來講中國人的。一句歌詞也能夠描述這種情況:「腦袋夠懂事,但內心不長大」。因此,正視長輩的,以及所有人、包括你自己的局限,才是成熟的基礎。沒有人是無所不能的。大概在人到中年的時候,就應該已經能夠預測到此生能夠過上什麼水平的人生,賺多少錢,找什麼樣的伴侶了。在此範圍內的設想和目標以及努力,都是合理的。若是超過了這個範圍,那就真的是空想了。
有多少人天天在空想不實幹?一個靈感能夠付諸實踐,是需要天長地久的堅持和付出的。你的靈感被別人偷走,可能是因為「窮」(參考「窮是如何限制我們的想像」的知乎最高贊回答或見文末注釋),但更有可能是,你沒有堅持日復一日去實踐。這輩子只能搞人文社科的我,面對計算機專業的工程師們,或者身為物理學家的朋友們,還是會唏噓:「哎,我這輩子是進不了你們那棟樓了,不帶那個腦子和基因」(因為理工科到哪都很有錢啊,有很大的教學樓和自己的辦公室啊,超級大的空無一人的休息室啊,不像文科從來都得擠在一起而且沒錢)。這種承認自己局限的行為,意義可能比你想像的要重要得多,因為它會幫助你認清和貫徹適合自己的方向,並協助你更有效且迅速地接近成功。
第五,理性與秩序。從埃及回來後,我特別痴迷於理性與秩序。可能以前都過於感性了。我曾說過,比起工具理性,我更看重感性的力量。因為感性作為女性與生俱來的比男性強的能力(基因和進化選擇所致),理應得到發展。但是,我如今明白,當你要衡量兩者孰輕孰重,基礎在於你首先要充分了解兩者,充分體會到理性和感性的好。而我連理性的規則和框架都不熟悉,卻說自己更支持感性,豈不是笑話?只有做到了完全理性的人,回過頭來,才能去衡量感性和理性,才能把兩者結合,運用如一。如今,我對理性和秩序非常著迷,其中包括自律、自製、功利和算計,當然也包括責任、界限等其他我已經在本文陳述過的內容。
第六,感激和愛。這個似乎是老生常談,但你真的有愛嗎?會愛嗎?我在感激這方面的能力雖然不欠缺,但是我欠缺將感激表達出來的能力。這個是讓人很惱火的。你不說出來的時候,沒有人知道你的心理過程。因為最近一直在自省,所以有很多以前的某些情況下被批評的辭彙會時不時蹦到腦子裡。比如以前有一位老師說我要:「懂得感激」。我當時不以為然。後來在照顧家裡面的嬰兒的時候,也有長輩提出,要「有愛」,並且認為「我自我感覺良好」到十分不可理喻。我當時都不能理解,現在明白了,為什麼這些辭彙會時刻出現在我腦海,因為我可能確實沒有達到他們的要求,但我自己意識不到。
比如說照顧嬰兒,我確定我肯定是盡職盡責了,但是我真的是出於愛嗎?還是只有義務?我是真的認為,把他照顧好,讓他的今天過的無比美好,是很重要的事嗎?還是其實我無所謂。我猜我的潛意識裡,是沒有考慮「愛」這個問題的。我意識上認為,我當然對他「有愛」啊,沒有愛我為什麼要花時間去照顧他??好玩嗎?!但問題是,心理學發現,你的意識認為的,可能並非事實,所以要不然也不會有那麼多明明父母在跟前、卻缺失養育和關愛的人長大了。這個問題讓我同時意識到,做凡事不追求完美,只追求得過且過,似乎是因為缺乏「愛」的能力。這個愛是普世意義上的愛。因為對世間萬物無愛,所以並不臻於完美,好似世間萬物都與己無關,得過且過,行雲流水,沒有設定要求和達到要求的強烈意願。
第七,期待。幸福的秘訣很容易:降低期待。在降低對所獲的期待的同時,又要對自己的付出具有高標準的要求。關於這個問題,我自己的親身經歷很有意思,可能是因為年齡又長了幾歲,所以更加寬容了,又或者是抑鬱期確實對一切事情的期待都比較低。2015年我帶教授Gerald Pocius到中國講學的時候,在烏鎮景區里,很多漫天要價討價還價的商販,見到外國人就胡喊價錢那種。我當時對這種情況很不爽(指非標準化經營),而教授卻覺得很有意思,說你可以寫個有關Bargaining(討價還價)的論文啊。我說快算了吧,我都差點跟景區的商販吵起來……而這次去埃及,一樣的情境,所有的小商販都是非標準化經營,天天要花很多時間討價還價,但我卻很開心。因為我覺得這個過程其實很有趣,也沒必要弄的劍拔弩張。買賣不成仁義在,最後講完價拿了東西後,是能夠笑著告別的,雖然很多商販最後看起來並不開心……哈哈哈。
這兩個經驗讓我理解到,正確設置期待的重要性。確實如教授所言,討價還價是可以作為一篇論文的(尤其適用於high context的文化),這個過程里的機制,處理方式,開心不開心,埋怨與否,都很有意思。不得不說三年後,我的認識確有提升,起碼面對這樣的情況不會發急了,而是會很開心的帶著笑容跟他們「五十」,「四十五」,「四十」,「三十五」的討價還價下去。我在埃及買了一個黑人頭像木雕的發簪(原始作用應該不是束髮),小夥伴們幫我從400埃傍(約170人民幣)搞到了50埃傍(約20人民幣),成為此行搞價故事裡口口相傳的經典案例。
關於期待,我還想附上一封我寫給同行的窮游兒高醫生的一封簡訊,來說明對期待的設置多大程度上影響著我們的幸福感。
大過年的還想多跟高醫生嘮兩句。我吧,其實,是個挺難放鬆的人,所以如果社交強度特別大,那就需要很長的時間recover,很多人應該都是這樣。即使是我所謂的「抑鬱」的那個階段(指十二月中旬到一月中旬),我的聊天思路還是很清晰,基本上是不影響日常生活和學術研究的,只是我太矯情放縱了,硬讓自己搞成抑鬱。因為要推翻自己重來,就把埃及之行期待放的特別低,但是反而收穫特別大,也讓我明白了幸福的含義。如果放低期待,就總會有幸福不期而至。我覺得自己能夠遇到你很幸運。遇到你呢,就在社交方面,很舒服,不需要我花大量的精力去經營和修復。我不累,當然我不知道你累不累。一種很自如的感覺。然後包括,什麼吃啊喝啊玩啊,安全啊……一切都很順利,一點磕絆都沒有。就一路很安全順利的走下來,讓我極度懷疑那些在路上天天丟東西遇搶劫的人,到底是不是誇張的。
你應該能發現我的幾個特點。第一,我社交特別淺(深了太費精力),所以如果不是你,我大概不會在獨自旅行中跟任何一個中國人坐在一起吃飯(除非我同時遇上主動熱情的中國人),不僅是中國人,是任何人。我很solo。所以在大家一起玩,雖然沒有說多麼impressive,但是在那時那刻,是寶貴的,社交是美好的。第二,我信任感不強,或者比較悲觀,容易把人往不好想,但是你好像並不。而我又是完全信任你的,所以我不用擔心很多,就可以放心享受旅程。第三,我是個隨遇而安的人,所以如果有人做好了攻略和路線,我沒有任何問題願意跟著走。當然前提是這個人跟你一樣靠譜。我更像一個流動的狀態。
第四,我雖然看起來不那麼嚴重的抑鬱階段(因為我現在活蹦亂跳的簡直想像不到幾周前還痛苦不堪)被埃及的日照治好了,但是那個過程確實是難熬的。基本上一想起來分手就會流淚,拒絕面對面社交,暗無天日,爆瘦……要靠喝碳酸汽水讓自己嗨起來(現在冰箱放著可樂我就很沒有興趣喝了),居然一個旅行就算是治癒完全了,我是很開心的。又因為在旅程中,沒有任何不適、生悶氣、厭煩(也可能是因為我沒有期待),所以整個是感覺順暢的。收穫真的很多。要說旅行經驗上收穫了什麼,那真不好說,我旅行風格跟你不太一樣,去的地方不算多。但在人生經驗上,我懂得了怎麼可以獲得更大的幸福感,明白自己在某些事情上還是能行的,並非一無是處……這一切,我只能說,我從以前的隱性抗拒社交、自以為高人一等,變到現在享受社交,平等待人,不給自己太大壓力因此不需要高標準表演,不需要浪費太多精力因此恢復時間短,轉變還是很大的。我希望我能變得更好,並希望還不太遲。
文中注釋1:關於「窮是如何限制你的想像力」一題,知乎高贊回答有雲,答主曾經和經理一起在大冬天路邊打出租打不到的時候,討論過類似「滴滴」的方案的可行性。但是因為當時有關於司機和乘客雙方都為什麼要等待對方接單的問題無法解決,就擱置了。而一年後,「滴滴」以砸錢的方式解決了這個問題——發紅包。因為那個時候打「滴滴」和開「滴滴」的紅包都豐盛到相當於免費坐車和大量的額外收入,因此「滴滴」用「錢」把司機和乘客都逐漸籠絡為固定的用戶群。
文中注釋2:High context社會相對的是low context社會。意指某些像中國、日本、印度等文化,語言背後所表達的意義更重,而且沒有經過書面規定的人情的、無法言傳的社會傳統很多。與之相對應的是歐洲西方社會規定比較明確,說什麼即表達什麼意思,沒有言外之意的文化。討價還價是以中國、印度、阿拉伯國家為代表的一種high context文化的表現形式。
本文部分用圖肖像權及版權歸筆者和GL所有
蘋果用戶請按如下付款碼打賞
民俗即生活
女性即世界
關注【攻玉】,長按下面二維碼或點擊文章開頭公號名稱,了解更多民俗學與女性學前沿拾粹,跟烜姐一起看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