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的盛世(五)——貞觀之治
貞觀之治
中國歷史上的盛世
貞觀之治是唐朝初年唐太宗在位期間出現的清明政治,經濟復甦,文化繁榮的治世局面。
貞觀之治
【基本介紹】
李世民即唐太宗(626年—649年在位),生於武功之別館(今陝西武功),是唐高祖李淵和竇皇后的次子,唐朝第二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軍事家、詩人。
武德九年六月初四(626年7月2日),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不久唐高祖李淵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貞觀二十三年五月己巳日(649年7月10日),李世民因病駕崩於含風殿,享年五十二歲,在位二十三年,廟號太宗,葬於昭陵。
【名字由來】
因其時年號為「貞觀」(627年—649年) ,故史稱「貞觀之治」。「貞觀」出自《易·繫辭下》:「天地之道,貞觀者也」。意思是以正道示人。
【成就】
(一)民族關係密切
唐太宗布德懷柔,民族關係密切。對於依附的各族,一般不改變其生活方式,尊重其習俗,任命各族首領以統轄本部。唐太宗被少數民族尊奉為「天可汗」。
貞觀初年,高僧玄奘從長安出發,前往天竺。回國後,專心翻譯佛經,還寫成著名的《大唐西域記》。這部書是研究中亞、印度半島以及我國新疆地區歷史和佛學的重要典籍。
(二)確立制度
貞觀年間,經唐太宗的苦心經營,延續了隋代的多種政制,如三省六部制、府兵制、均田制、租庸調製、科舉制、常平倉制等,堪稱完備,對後世的影響極為深遠。
(三)用人唯才
隋末民變,使唐太宗認識「民依於國,國依於民」的道理。隋末之混亂,使二十七歲登基、英氣勃發的唐太宗時時引以為戒,叮嚀自我剋制慾望,與大臣們經常議論歷代王朝興衰成敗的原因,叮囑臣下勿懼上不悅而停止進諫,致力糾正前朝君臣猜疑之失,這是貞觀君臣共濟致治的基本因素。太宗用人唯才,不問出身,廣開言路,鐵面無私,依法辦事的氣度,構成了貞觀之治的基本特色,成為古代集權治世最好的榜樣。
【歷代評價】
歐陽修:「盛哉,太宗之烈也!其除隋之亂,比跡湯、武;致治之美,庶幾成、康。自古功德兼隆,由漢以來未之有也。」
司馬光:「太宗文武之才,高出前古。蓋三代以還,中國之盛未之有也。」
蘇轍:「唐太宗之賢,自西漢以來,一人而已。任賢使能,將相莫非其人,恭儉節用,天下幾至刑措。自三代以下,未見其比也。」
知識學酷
知識學酷
願作冬日的暖陽
願作遠方天邊最美的霞
只要你歡喜
※歷史上的重大改革或變法——張居正改革
※中國歷史上的盛世(四)——開皇之治
TAG:知識學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