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漫談江南刺繡技藝的代表:顧綉

漫談江南刺繡技藝的代表:顧綉

一、顧繡的起源與顧氏女紅

中國的刺繡有著悠久的歷史。顧綉似不如四大名綉有名,但它卻在中國享譽400多年。它是江南刺繡技藝的代表,並對後世的蘇綉產生極大的影響。

《枯木竹石》 上海博物館藏

顧繡起源於明代中晚期,因形成於松江(今上海)名士顧名世之家而得名。顧名世,字應夫,號龍泉,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進士,後世亦稱顧綉為「露香園顧綉」。

歷史文獻中有所記載的顧氏女紅有繆氏、韓希孟、顧蘭玉,但又不盡詳實。繆氏,或為顧名世長子顧匯海之妾。清康熙年間,一位名叫姜紹書(1644~1722年)的人寫成一本畫史《無聲詩史》,其中有一文《顧姬》:「顧姬,上海顧匯海之妾,刺繡極工,所綉人物、山水、花卉,大有生韻,字亦有法,得其手制者,無不珍襲之。」現今上海博物館藏有一幅顧綉作品《枯木竹石》,左上角兩行小楷題款「仿倪迂仙墨戲」,並有一方朱文綉章,為「繆氏瑞雲」。儘管此綉章因年代久遠而變得模糊不清,但卻是研究繆氏身世的重要實物。

「繆氏瑞雲」朱文綉章

韓希孟,顧名世次孫顧壽潛之妻,史稱韓希孟精通六法,工書善畫。韓希孟曾廣泛搜索宋元名畫臨摹,並綉成《宋元名跡方冊》,內容涉及山水、人物、折枝、草蟲等。韓希孟的作品嫻雅精緻,妙手天成。

顧壽潛曾攜《宋元名跡方冊》給恩師董其昌品鑒,董其昌驚呼:「技至此乎?」,並為《宋元名跡方冊》八幅寫下贊語。當時松江文化名人們稱韓氏為「韓媛」,其作品被稱為「韓媛綉」,可見社會對顧繡的認可。

顧綉《宋元名跡方冊》之《洗馬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顧蘭玉,身份比較模糊。至今尚未發現有識別顧蘭玉身份的綉品實物,但是顧蘭玉的名字能載入史冊,更主要的是因為她能「設幔授徒」,將顧綉技藝從顧家大門帶到民間,在江南掀起顧綉熱潮,繼而發展成為一個獨立的行業「顧綉行」。

二、顧繡的藝術特色

顧綉之所以深得人們喜愛,流傳至今,主要是顧綉有其獨特的藝術特色。

顧綉《宋元名跡方冊》之《洗馬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首先,選稿嚴格。以韓希孟為例,其作品大多取法宋元。韓希孟所綉《宋元名跡方冊》,便是她臨摹宋元名跡的代表作,從中可見顧綉對稿本的要求之高。

其二,絲細如髮,落針勻密。《顧綉考》中稱顧綉「擘絲細過於發,而針如毫」。顧綉講究根據繪畫稿本圖案,按照植物、動物、人物的紋理、肌理運針,因畫施綉,因材施針。顧綉所用綉針細小如毫,將綉線細擘成絲,每次只用一二絲,落針用線無針痕線跡,針腳縝密細膩,不露邊縫。清代李延昰所著《南吳舊話錄》中載顧綉「窮態極妍,擘絲了無痕迹」。細絲如發的擘絲技藝可使綉品暈色細膩精緻,色彩過渡自然,完美表現原作神韻。

喜鵲登枝

其三,半綉半繪,綉繪結合。綉繪結合的技法古人稱之為「點染」。以韓希孟的《宋元名跡方冊?洗馬圖》為例,洗馬人五官以筆代針,補刺繡之不足,而馬身上的黑斑點則以繪畫中的點繪法綉成。綉繪結合的真諦在於以綉為主,以畫為輔,這也是顧綉最基本的特徵。

三、顧繡的商品化道路

顧家早期生活優越,不必為生活操勞,家中女眷以刺繡自娛或饋贈親友,綉品不以盈利為目的。然而,顧名世之後,子孫科考幾番失意,未入仕途,卻又過慣了「服食起居必多方選勝」的奢侈生活,最後不得不依賴女眷刺繡來維持生計。同時顧家打破傳統,對外傳授技藝,使得顧綉名聲大振。市場的刺激,卻使得顧綉一時失去原有的「畫綉」特色,而淪為流水線上的商品。

鴛鴦戲水

清乾隆、嘉慶年間,顧綉在藝術上顯現出衰微之勢,從綉宋元名跡轉為綉佩飾、衣裙,從欣賞性裝飾品轉為實用物品。為迎合市場需求,所綉內容多為「富貴」、「祝壽」等民俗題材,鮮有書畫題材。至清末民初,江南一帶刺繡店鋪綉品多稱「顧綉」,卻是少了明代顧繡的靈氣。新中國成立後,瀕臨失傳的顧綉重新煥發光彩。如今,顧綉已被列為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它在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也逐步走入藝術品收藏市場,顧綉多以工作室的模式經營,收藏愛好者直接向顧綉技師定製綉品,使顧綉能在藝術品的市場上長足發展。

白鷺獨立

四、旅順博物館藏顧綉作品

旅順博物館藏有一套顧綉四季花鳥圖軸,共4幅。畫心縱152、橫48.7厘米,白色絹地,均為清代作品。

第一圖軸,喜鵲登枝,上題七言詩句:「聖澤遙沾鳷鵲觀,恩波喜沐鳳凰池。」

第二圖軸,鴛鴦戲水,上題七言詩句:「朱衣映水迎朝旭,翠蓋翻風玉露香。」

第三圖軸,白鷺獨立,上題七言詩句:「四宇香名推振鷺,百年景福擘榮華。」

第四圖軸,松鶴祈壽,上題七言詩句:「風雲詎有餐霞志,宵漢常懸捧日心。」

4圖均以紅線綉印章,一為圓章「露香園」,一為方章「青碧齋」。

松鶴祈壽

此藏品雖名為「顧綉」,但卻是典型的清代商品綉。此套作品雖然在畫綉風格上稍遜一籌,但卻是顧綉商品化道路上的典型之作,依然有其研究的價值。

如今,顧綉已超越國界,成為傳播中國古老文化的使者。

原文作者:畢爽

文章來源:《收藏家》2017年4月刊《漫話顧綉》

(因篇幅限制,原文有刪減)


《收藏家》官方授權,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想了解更多藝術推介與藝術收藏,歡迎關注【文藏】官方微信公眾號&微博&頭條號!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文藏 的精彩文章:

珠聯璧合:古陶瓷中不同時期佛造像
乾隆命人臨摹了兩張《千里江山圖》,卻不敵……

TAG:文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