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數字時代的人機共舞:一家軟體公司的發展史

數字時代的人機共舞:一家軟體公司的發展史

編者按

兩種不同的聲音始終存在:一些人主張,軟體自動化的興起意味著工人的淘汰;而另一些人則堅持,人和軟體系統之間可能出現新的互補性。工人與技術的關係在組織內部會如何演變?本期推送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的Benjamin Shestakofsky 2017年發表在Work and Occupations上的Working Algorithms: Software Automation and the Future of Work一文。作者基於對一家軟體公司19個月的參與式觀察,發現人與軟體之間有兩種形式的互補性:一種是支持或替代軟體演算法的計算勞動(computational labor);另一種是旨在幫助用戶適應軟體系統的情感勞動(emotional labor)。管理者無法將軟體演算法趨於完美,把人們驅逐出生產過程,而是將軟體與人力助手持續重組,根據技術動力發展新的組織形式。研究結果表明,在數字化時代,生產和執行軟體演算法的組織動力機制,將更為持久地依賴勞動力。

這是社論前沿第S867次推送

(微信號:shelunqianyan)

歷史視角下的工作與技術

作者首先對工業資本主義時期的技術變革焦慮進行回顧,發現技術創新能夠取代工作、改造工作,甚至創造新的工作崗位;技術也能導致去技術化、技術升級,甚至有時無法覺察其影響。針對各行業生產技術的細緻考察支持了互補理論,即自動化非但無法完全取代人力,還能在人機系統之間製造新的、甚至是無法預料的交互作用。技術進步對工作就業的影響,是一系列社會關係的產物,與互動其中的社會環境,尤其是組織環境,密不可分。

近年來,隨著軟體開發中「大數據」和「機器學習」技術的出現,威脅人機替代與互補平衡關係的警鐘再次敲響,主要有兩種不同的觀點:

a.不連續論者(discontinuity theorists)主張,機器學習和AI的突破性進展,意味著技術創新與就業機會的歷史關聯出現了拐點。機器學習可以教會計算機執行各職業領域的任務,即便是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默會知識(tacit knowledge)和複雜的人類認知也不在話下。某些情況下,電腦甚至可以做出比訓練有素的人更準確、更不帶偏見的判斷、處理語言,甚至可以檢測人類的情緒和面部表情。人類的就業崗位面臨巨大威脅。

b.連續論者(continuity theorists)預測,人機交互的複雜歷史動態將持續存在,以經濟學家David Autor教授的解釋為代表。一方面,軟體演算法並非全能,仍然需要開發人員不斷應對其局限性;另一方面,人工智慧的自主性值得懷疑,人類活動依然十分重要。因此,「智能」機器的興起並不意味著工作的終結,工作任務不僅不會自動化,而且還會和過去一樣,技術變革將提升對勞動力的需求,與新機器形成互補作用。

進入田野

已有的研究方法,包括使用統計模型、歷史比較和演繹邏輯,以及從以往研究、新聞報道、科學家的對話、尖端技術親自實證中匯總的證據來預測就業趨勢。然而,目前的研究忽視了對組織動力(organizational dynamics)的考察,對於現實生活中軟體系統自動化運作的條件,以及依賴人力助手的場景,我們仍然知之甚少。為此,作者於2012年2月至2013年8月,在一家總部位於舊金山地區的軟體公司AllDone,進行了19個月的參與式觀察,以揭示人與軟體之間的互補性在組織內部的演進過程。

AllDone運行著全國性的在線市場交易平台,提供多種類別的服務,從家庭裝修,到活動服務、吉他教師等等。作者強調,作為一家高科技初創企業,面臨著意想不到的挑戰和機遇,企業家奉行的是「投機性適應」(opportunistic adaptation)戰略,即公司管理者經常轉變組織戰略方向,而這對於人機互補的結構至關重要。

AllDone發展三階段

在研究的過程中,作者根據公司的發展歷程,追蹤了三種不同的人機互補結構。

Phase 1 公司擴張:機器滯後到計算勞動

第一階段,AllDone的管理者通過增加產品需求實現公司擴張,充分利用第一輪風投資金。軟體工程師優先進行系統構建和擴展,以吸引網站新用戶,並便利其活動。開發人員面臨的是機器滯後(machine lag),或者說,在開發人員的想像力、技術局限的現實,以及公司稀缺資源之間存在差距。應對機器滯後,利用了菲律賓工人的計算勞動(computational labor)。

計算勞動以三種方式彌補了軟體系統。在某些情況下,工人的默會知識使他們在執行非常規任務(nonroutine tasks)時比計算機代碼更具優勢。在其他情況下,公司依賴反向替代(reverse substitution),由於這些軟體演算法的生產成本過高或耗時過長,反而讓工人模仿軟體演算法。此外,一些ADP工作人員還會採取應變方法(workarounds),執行常規任務來破壞系統設計,以測試軟體自動化。

Phase 2 公司創收:人為滯後到情感勞動

第二個階段,創收成為首要考慮。AllDone為確保長遠發展,籌集第二輪風投資金。當用戶不願接受AllDone軟體系統的性能時,產生了人為滯後(human lag)。電話支持團隊的情感勞動(emotional labor),通過建立、修復和維持用戶對AllDone的信任,解決了人為滯後問題。他們分布於拉斯維加斯地區,處理用戶關係,並幫助他們適應AllDone不斷變化的產品和策略。情感勞動調動了人類的直覺、創造力、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人際交往中的說服力,以解決信任問題。這一領域幾乎不可能實現自動化,但對於AllDone軟體和業務的運作也是不可或缺的。

Phase 3 擴張和創收的雙重目標:持久滯後

在發展的第三階段,AllDone獲得了第二輪風投資金,樹立了先前擴張和創收的雙重目標。一方面要增加客戶群,另一方面要從活動中榨取更多資金利潤,這雙重目標系統性地再生產了機器滯後和人為滯後的緊張局面。為應對這種持久滯後(permanent lag),AllDone持續擴大互補型工人隊伍,將這一團隊制度化,以支持技術系統,使技術跟上開發人員的願景,並幫助用戶適應系統變更。

討論與總結

通過仔細考察組織內部軟體演算法的生產和執行,本研究對軟體自動化與工作就業的關係做出了實證及理論貢獻。在實證方面,支持了連續論者預測的持續的人機互補性。經驗證明,人力工作可以通過計算勞動和情感勞動對軟體系統進行補充。在理論方面,識別出一套組織內部動力機制,即這套機制能夠系統性地再生產機器滯後和人為滯後,從而引起工人與機器的結構變化。

作者最後呼籲,社會學家和組織學者應當更多關注軟體自動化對工作與就業的影響。不盲目接受各種論點,而應當持續關注技術創新,關注人與技術之間更密切的聯繫,並將以下問題牢記於心:「人在哪裡?他們是哪些人?他們在做什麼?他們什麼時候這樣做?

文獻來源:

Benjamin Shestakofsky (2017) "Working Algorithms: Software Automation and the Future of Work"Work and Occupations, Vol. 44, No. 4, pp. 376-423. DOI: 10.1177/0730888417726119

文獻整理:錢俊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社論前沿 的精彩文章:

機器人和人工智慧真的意味著社會轉型嗎?
「人工智慧·社會」 最前沿系列九

TAG:社論前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