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身狗」的狂歡:我們為什麼跟狗過不去?
撰文 / 高興
漢語中關於「狗」的俗語很多,卻多是貶義,與其聯繫在一起的也往往是狼狽潦倒、無家可歸的形象,像極了卓別林的《狗的生活》。
如今的「狗」類熱詞有了不同意涵——以狗自居的「單身狗」「IT狗」「論文狗」;以狗自喻的「累成狗」「凍成狗」,更有逢年過節的花式虐「狗」,似乎任何節日都能和「狗」聯繫到一起。
德國作家溫魯說「狗是唯一愛你甚過愛自己的生物」,作為「人類朋友」的狗,經歷了怎樣的「狗格化」歷程?在這場狂歡背後,又有著怎樣的社會心理機制?
現實中「狗格化」的人
早在春秋末期,孔子便曾自黑為狗。《史記·孔子世家》記載:孔子適鄭,與弟子相失,孔子獨立郭東門。鄭人或謂子貢曰:「東門有人,其顙似堯,其項類皋陶,其肩類子產,然自要以下不及禹三寸。累累若喪家之狗。」子貢以實告孔子。孔子欣然笑曰:「形狀,末也。而謂似喪家之狗,然哉!然哉!」
公元2005年,「單身狗」開始出現,指的是沒有找到伴侶的狗狗(真正的狗)。2011年,論壇上突然出現以「單身狗」自稱的用例,據說是受電影《大話西遊》的影響。在影片結尾,紫霞仙子看著至尊寶孤獨離去的背影,對夕陽武士說:「那個人的樣子好怪。」夕陽武士回答:「我也看到了,他好像條狗啊。」
《大話西遊》截圖。
「單身狗」流行於網路之後,陸續湧現一大批「xx狗」式新詞,由此衍生出一種青年亞文化。
在流行語背後,「xx狗」儼然成為印刻在該群體身上的標籤符號。從所指意義上看,「xx狗」指代的是具有某些特徵的人,與「類」字大致相當。而當其被用作自我指稱時,便更多了一種自嘲自嗨的意味。上班「累成狗」,與其癱倒,不如主動自嘲,這是對自身處境的一種吐槽,更是一種苦中尋歡脫的選擇。
如今,經歷了由俗語中的的貶義向自我調侃的轉變,「xx狗」最終成為了娛樂至死的消費景觀。
探尋「狗格化」
無論是俗語中的「狗腿子」,還是網路流行語中的「單身狗」,「狗」從被貶低,到之後人們主動用來自嘲自嗨,再到如今成為廣告文案的「主角」,其本質都是一種將人「狗格化」的方式。
騰訊新聞與騰訊公益聯合出品的的流浪狗公益項目。
在「狗格化」的狂歡中,人們通過構建一種話語體系,尋找歸屬感和群體身份認同。一個人淪為「加班狗」或顯悲涼,而當滿屏「加班狗」在深夜晒圖自黑,「xx狗」似乎變成了的群體歸屬的指認符號,在互相吐槽和集體狂歡中彼此理解和認同。
其次,「狗格化」也是一種自我調適的過程,根據自身發展及環境的需要對自我進行心理控制和調節,以維護心理平衡。當「xx狗」被用於自稱而非指稱時,它便成了自我界定,自嘲就贏得了話語主動權。在不利情境下,進行自我娛樂式的平衡,接受自己,與自己和解。
此外,「xx狗」更是對自身處境的警醒和認知。在無力改變的現實中,與其沉默承受,不如將人「狗格化」。看似將人貶低為「狗」,實則是一成不變的生活中,一種保持距離的自我審視。無論被動或主動稱為「xx狗」,都是對自身處境的警醒和認知。
當然,和諸多網路熱詞一樣,最終逃不過被「消費」的命運,「甚荒唐,到頭來都是為他人作嫁衣裳」。
人格化的「狗」
與現實中人的「狗格化」相比,電影中的狗則更多是以「善良」「忠誠」「聰明」等特質收穫無數票房和淚點。以「狗」為主角,體現狗的行為特徵的「狗電影」,成為一種「類型化」的存在。
細數一番,狗幾乎可以勝任所有電影類型——科普類《萌寵養成記》《狗狗秘聞》,治癒系《叢林赤子心》,喜劇類《飛狗巴迪》,劇情類《人狗奇緣》,探險類《零下八度》,超現實類《一條叫安達魯的狗》,黑色類《綁架門口狗》,懸疑推理類《福爾摩斯神犬》《啞證人》,兒童類《聖誕狗狗》,家庭類《101斑點狗》,紀錄片類《愛與狗同行》《狗心》……
通常,這些「狗電影」通過動作、語言、情感三種方式實現對「狗」的擬人化,賦予狗狗以人性化特徵。
《101斑點狗》中的「彭哥」,當鬧鐘響起時,會甩動身子打開洗浴頭放水、用嘴巴拉帘子、舔舐主人的臉叫主人起床、用爪子打開咖啡機、打開電腦、打開門栓取牛奶……儼然主人的貼身管家。
《尋夢環遊記》劇照。圖片來源:豆瓣
日常生活中,人們聽到狗不停地呼叫或許會感到厭煩,但在電影中,這種簡單重複卻增加了節奏感。同時,狗狗的叫聲,也被賦予了特定的「語言」含義,讓我們能體會到狗狗在當時情境中所呈現的喜、怒、哀、樂。《尋夢環遊記》中的小狗在主人米格參加「亡靈節」才藝比賽時,興奮地與米格的音樂「對話」;看到米格被困發出叫聲,似乎是在安慰他。
從情感方面來講,英語中有諺語「Love me,love my dog」,足見狗在西方人心中的地位。1905年,距離世界第一部電影誕生已經10年,希賽爾·海普華斯拍攝了《義犬救主記》,講的是一個嬰兒被拐走,後來被一隻牧羊犬救回的故事。或許正是這部電影開啟了關於「狗」的擬人敘事框架——狗,人類忠誠的朋友。之後,忠誠和信任成為「狗電影」的基本主題。
人與狗的換位
另外一類「狗電影」則脫離擬人化的架構,借比喻反思人的處境,展現「人如狗」或「人不如狗」的狀況。
2001年,賈樟柯的6分鐘短片《狗的狀況》,看似在呈現狗的境遇,卻直指藝術家的處境,讓人不自覺便聯想到1918年卓別林經典喜劇《狗的生活》。一貧如洗的流浪漢查理終日忍受著飢餓的困擾,他試圖找一份工作,卻比登天還難——失業的人太多了。有一天,當他再一次從招工的隊伍中悻悻而歸時,偶遇了流浪狗斯凱普,從此流浪漢與流浪狗相依為命。電影通過引入流浪狗進行交叉剪輯,查理的生活窘態被表現得淋漓盡致。
左圖:《狗的狀況》海報。右圖:《狗的生活》海報。
從前有個故事,一條狗被作為食物而飼養長大。當那個時間來臨的時候,它的主人將它呼喚到身邊,向它舉起鎚子錘了下去,因為實在太疼,狗忍不住躲開。它的主人再次呼喚它,狗又跑到主人身邊,鎚子再次落下,狗死了。狗總是這樣,它總是信任我們。
這是陳安琪《愛與狗同行》的開場。線條畫的背景、細枝末節的層次,像是我們僅能捕捉到的狗狗意識中的隻言片語。電影紀錄了幾組人與狗的關係,卻隱藏著人類世界不可說的荒誕。人與人之間充斥著拋棄、謊言,竟沒有任何關係能超越狗十幾年間對人的不離不棄。
不用刻意營造煽情氛圍,「狗電影」便能讓人在回想時依然感人至深,或許正是因為人在演戲,而狗卻在動真情。
現實中,我們將人比作狗;電影卻將人類的真善美等理想特質賦予「狗」。電影作為現代世俗神話,人與狗的換位,形成對人與現實的反思。
參考文獻:
[1]羅芬,2016,《「xx狗」自稱初探》,《漢字文化》第2期。
[2]孫麗,李師樂,2012《「狗電影」中的擬人化》,《環球市場信息導報》第22期。
⊙ 編輯運營 / 迦沐梓 周雙玲 校對 / 阿犁
穀雨致力於支持中國非虛構作品的創作與傳播。了解更多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穀雨計劃(guyuproject)」,投稿與合作請發郵件至guyustory@qq.com。
※21年後那個清潔工依舊抱著他的狗,只是神情已變
※寫出《血疫》的美國頂尖非虛構作家:我一般不採訪人渣
TAG:穀雨計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