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斯大林格勒之戰開始前,希特勒的底牌究竟是什麼?翻開寫著兩個字

斯大林格勒之戰開始前,希特勒的底牌究竟是什麼?翻開寫著兩個字

春哥聊二戰

【春哥註:一部二戰史,跌宕起伏,充滿了許多傳奇人物和故事,也充滿了戰爭的大場面,大格局,在諸多名帥猛將的指揮下,整部二戰史顯得雄渾激昂,而面對戰爭中犧牲的千萬靈魂,又會感到無助和絕望,戰爭意味著傷害和死亡。今天起,春哥這裡回顧二戰中比較著名的戰事,條分縷析,還原當時的現場,留下一些紀念的筆觸。】

1941年6月22日,納粹德國及其軸心國盟軍發動「巴巴羅薩計劃」,撕毀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悍然入侵蘇聯,蘇德戰爭爆發。德軍閃電般地佔領了蘇聯西部大片領土。

在1941年夏秋季遭受了一連串打擊的蘇軍在當年12月進行的莫斯科保衛戰中取得了首次勝利。過度消耗的德軍由於缺乏應付冬季的戰爭裝備和穩定的供應線,並且由於一天夜間氣溫驟然下降,導致德國的機械化部隊完全無法使用,使在莫斯科城下遭受了嚴重打擊,並在部分地區遭到反攻。

到1942年春天,漫長的蘇德戰線相對穩定了下來,但雙方都在秣馬厲兵,準備更大規模的戰役,以爭奪戰略主動權。鑒於德軍已無力發動全線進攻。陸軍總參謀長哈爾德將軍建議,如果再要發動攻勢,就應針對莫斯科。然而希特勒認為攻擊莫斯科目標過於明顯,並且德國中央集團軍群已經受到了很大削弱,德軍應放棄再次進攻莫斯科的計劃。因此,德國開始籌劃集中兵力在北部和南部戰線發動新一輪局部攻勢。

此外,由於美國在遭到珍珠港偷襲(珍珠港事件)之後對日本宣戰,德國認識到時間頗為緊迫。希特勒希望能夠在美軍有機會加入歐洲戰場之前結束東線戰爭或儘可能削弱蘇聯。

斯大林格勒原名察里津,後來改稱伏爾加格勒(現暫時再次改名為斯大林格勒),位於伏爾加河下游西岸,戰前居民約60萬人。它是蘇聯內河航運幹線——伏爾加河上的重要港口,又是蘇聯南方的一個鐵路交通樞紐和重要工業城市,擁有一家大型拖拉機廠——斯大林格勒拖拉機廠(又稱捷爾任斯基拖拉機廠,該工廠是當時蘇聯最大的拖拉機廠,產量佔全蘇的一半,長期以來扮演兵工廠的角色,戰爭時期主要生產坦克)。

斯大林格勒以西、以南是廣闊富饒的頓河下游流域、庫班河流域和高加索地區,是蘇聯糧食、石油和煤炭的重要產區。

1941年,德軍佔領烏克蘭後,斯大林格勒成為蘇聯中央地區通往南方重要經濟區域的唯一交通咽喉,戰略位置極為重要。

如果德軍佔領這一地區,蘇聯就會失去戰爭所需要的石油、糧食和重要的工業基礎,而德國此時也迫切需要這些資源。在即將發動攻勢之前,希特勒曾對第6集團軍司令保盧斯將軍說:「如果我拿不到邁科普和格羅茲尼的石油,那麼我就必須結束這場戰爭。」

這就是底牌,希特勒的戰前底牌,兩個字:「石油!」,這對於保盧斯而言也意味著知道該怎麼做就有了依據。

原創碼字不易,若覺得有收穫,轉發給更多人了解歷史!打賞自由,都是鼓勵,謝謝您!!若您對這段歷史有所了解,歡迎留言交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春哥說歷史 的精彩文章:

炮火連天寸土未失,孤膽英雄獨守陣地,單槍斃傷280個敵人,誰與爭鋒?
坦克之神以一戰五獲全勝,關鍵時刻,他們用這原始辦法出了泥潭!

TAG:春哥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