君子《不知禮,無以立》
何為君子?對「君子」一詞的具體說明,始於孔子。孔子對於君子的論述,不僅限於「君子」一詞,「士」「仁者」「賢者」「大人」「成人」「聖人」等,都與「君子」相關。如果將這些論述都包括進來,《論語》一書,所論最多的,無疑是關於君子的論述。
君子是生活於貴族社會。要想在貴族圈裡混,就要學會同圈裡人來往應酬。比如開口講話,要當場背詩,接著對方的話茬,應著當時的氣氛,動不動,來上兩句。還有,場面上走動,有很多規矩,站怎麼站,坐怎麼坐,走怎麼走,一舉一動,都得合乎禮。
孔子有一句話,叫「不知禮,無以立也」(《堯曰》20.3)。
衣食住行、婚喪嫁娶、迎來送往,各有講究。這叫一種禮——《禮儀》即小禮。還有一種屬於國家制度,比如官制、軍制,古代也曾屬於禮,這是大禮。大禮,天子公卿才配講,孔子不講咱何以為講,咱講小禮,足矣!
這有個故事,有一次,陳亢(可能是子貢的學生)問孔鯉(孔子的兒子),你父親跟你說過點我們沒聽過的東西嗎?孔鯉說沒有,只不過,有一次,從院里過,他問我,你學過禮嗎?我說沒有。他說,不學詩,可沒法說話(「不學詩,無以言」)。我就趕緊學詩。還有一次,也是從院里過,他問我,你學過禮嗎?我說沒有。他說,不學禮,可沒法做人(「不學禮,無以立」)。我就趕緊學禮(《季氏》16.13)。這個故事,就是《聖跡圖》上的「過庭詩禮」。
一個人,要想把自己的道德搞好,除了反躬內省,像曾子那樣,「吾日三省吾身」,(《學而》1.4),自己把自己管好,還得有點規矩。特別是與外界打交道,尤其不能少。這類規矩就是禮。
孔子講的四個「非禮勿」,即所謂「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顏淵》12.1),上博楚簡《君子為禮》也提到。它說,這樣的話,顏淵都做不到。老師講,他坐不住,聽了這話,躲在屋裡,都不敢出門。唯恐出門就犯錯誤。一般人,特別是自由散漫的人,絕對受不了。只有夫子本人,活到70歲,入於化境,他敢拍著胸脯說,他已「從心所欲」,還一點兒「不逾矩」(《為政》2.4)。
其中「不學詩,無以言」中「詩」不僅僅是詩,當今社會,該是所見所聞,「所見」是指學習和經歷,「所聞」是指交流聽說。
「不學禮,無以立」,不僅僅是外在的禮,還應納德於禮,德與禮互為表裡。
「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君子以行仁、行義為己任。君子也尚勇,但勇的前提必須是仁義,是事業的正當性。君子處事要恰到好處,要做到中庸。
君子,他的一言一行都不會隨便,凡事他都會經過再三的考慮:這個行為會傷害到他人嗎?這件事情會對別人不利嗎?想清楚了,他才會有所行動。所以君子的行為必定合乎正道。就是要講真實的語言,要起正直的念頭,要說正直的話、做正直的事、修正直的為。
我們普通人雖稱不上孔子口中的「君子」,但應以「君子」的修為來要求自己,力爭去做一個現代意義的「君子」。
本文為上海君實諮詢團隊原創稿件及版權所有
轉載請註明作者來源,圖片來自網路。
TAG:君實汽車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