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任性老去的家長們啊,該如何讓人放心
今年可能過了最祥和的一個春節。
這是個統計數據,我朋友從老家回來以後激動的說:今年過年居然沒吵架!另一個同學說:咦?居然沒絮叨我,簡直有點不習慣了!還有一個小姐妹說:我還準備了各種詞兒懟親戚吶,可是沒想到,今年親戚們根本就沒聚會!
我沉吟了一下說:唔……你們有沒有想過,可能是父母長輩們真的老了……
今年我家春節將近有二十個人一起除夕聚會,和往年沸沸揚揚的熱鬧相比,我覺得大家精力都不夠了,連第三代都不滿地瘋跑了,而大人們,到了十一點多等著吃餃子的時候,感覺每個人都是一張困得想發脾氣的臉,誰還管你賺多少錢生不生孩子啊真是的。
有人說「年味兒變淡了」,一方面因素是這波人歲數都大了,就算對儀式感還重視,說實話也真做不動那一桌子菜了,別再歌頌老母親從正月就開始準備除夕大餐了,老母親其實也想躺著刷刷手機。而稍微年輕一點的父母們,都被孩子帶著海外旅行呢,年味兒可能就是海外百貨公司的中文海報了吧!
第一次感覺到了歲月靜好下面,是平靜的頹唐。
驀然回首難免心驚,既然90後都鬧著禿頂了,長輩們又怎麼不會老去。然後你發現,事情都倒過來了:曾經他們氣得七竅生煙讓你起床,耿耿於懷你不按時吃飯,絮絮叨叨你晚上不睡……如今你像個焦慮的家長,而他們開始像個任性的孩子。
你以為只有催婚催生才會翻臉嗎?不,讓人抓狂的都是一地雞毛的生活瑣碎。
父母家長,怎樣才算變老了?——你已經沒力氣生氣或對抗,只有無盡的擔憂。
其實就算和父母生活在一起,也不過是吃飯出門,回家睡覺,大家還是各有小宇宙,只是都在眼皮底下,起碼圖個安心。就這樣,一個看不住,還出事呢。
如果獨自在外,或另有家庭,那麼心中的擔憂簡直要滿溢。為什麼人們總是說要多多陪伴、多多溝通呢?其實也是降低自己被打擊的閾值。經常敲敲邊鼓,總比一個晴天大霹靂好點吧?
和朋友聊天,總結了「不讓人放心的家長」的幾點共性:
① 聽一切外人的話,惟獨不聽自家人的
「賣保險的小王說這個可划算了比存錢強」——朋友 A 的爸爸高興的說。而 A拿著保險合同看完條款手都抖了;「這個鈣片是航天宇航員吃的呢!別瞎說怎麼會騙我,賣保健品那小夥子可好了還到家幫著擦玻璃呢」——朋友 B 回家才發現家裡堆滿了保健品、磁療紅外負離子等等治療儀;「廣場舞隊友都結伴去威海買房了我也跟著去了……」 朋友 C 震驚的發現自己名下多了套房子,仰天長嘯嗷嗷嗷嗷我的處女貸啊!……
這個簡直是不省心之最,老年人在自己不懂的領域,因為有人甜言蜜語,就開始胡亂花錢或輕信承諾。你還不能批評,否則會收到「你一個包好幾萬我說什麼啦」這樣的反嗆。我安慰朋友們:起碼還沒有拿房產證幫親戚擔保是不是……嚇得朋友們說,你提醒得對我回去就把房產證藏起來。
② 存在各種僥倖心理,並且學會了陽奉陰違。
「帶狗出門得栓繩兒啊!」「沒事兒我們家寶貝兒最聽話懂事兒了,還會自己回家吶!」 這已經是最初級的段位了。你說他們不負責吧,有時對自己也一樣。
血壓高了,不吃藥,原因是——這葯一吃上,就得一直吃。「我還是喝點決明子茶吧。」 血糖高了,不吃藥,原因是——這葯吃上,不能停啊。「我怕藥物依賴啊。」這話經常噎得年輕人暴跳:「您倒是怕藥物依賴,不怕病魔纏身啊!」
道理都懂,什麼都不如防患於未然或及早治療,但總存在各種僥倖,覺得只要少吃多睡多運動就能緩過來。吃那些莫名其妙的保健品倒是興緻勃勃,讓他們相信科學的時候,就開始前怕狼後怕虎。最氣人的是,我一朋友說:「我給我媽買的葯,她偷偷扔了!!每次打電話還騙我吃了吃了,然後每天煮養生湯!你知道那裡面有多少嘌呤嘛!」
③ 太相信「只要心年輕就永遠年輕了」
年前,我一個醫生朋友說,她接了好多老年病人朋友,她問我:你知道最容易受傷的家務活是什麼嗎?是——洗窗帘。有抻了胳膊的,有閃了腰的,還有從凳子上掉下來摔到胯骨軸兒的……她無奈的說:老年朋友們,一定不要爬高啊!
但老年朋友們根本不服老,都認為自己還是棒棒的小夥子和小姑娘呢,而且特別有信心每天早鍛煉晚跳舞,身子骨結實著呢。我另外一個朋友春節回家都驚呆了,他媽媽自己在家,一個老太太,愣是自己把床和大衣櫃換了位置,他打電話給我們的時候都帶著哭腔:我是要多不孝啊,怎麼就不能跟我說一聲兒,再喜歡家裝setting也不是三十歲了啊!這要是搞出腰間盤突出,我簡直不能原諒自己啊!
是的,像我們這個年紀才會說「我們老年人需要躺著靜養」這種未老先頹的話。而真的老年人絕不承認這一點,總是要證明自己還有用,還能幹。而子女們看見他們依然肆無忌憚的提重物、爬上爬下、從早到晚不間斷幹活兒,簡直焦慮爆棚。這個時候你能怎麼辦呢?只能好言相勸,然後提前幫他們把各種活兒干好?
但這是沒用的……家長任性起來,根本不在乎你說什麼。他們有的是心疼錢,有的是對自己不懂的事物表現了強烈的拒絕,有的是必須自證還年輕有用。有著各種各樣的執念。
和前幾年相比,我們可能都老了,畢竟,以前是氣得發抖的父母,如今倒是氣得發抖的兒女見多了。我也很想說,更多的溝通和愛、還有陪伴,是可以解決問題的,但事實上,能解決的問題有限。
丹尼爾卡尼曼說,成年後人們幾乎只會因為自己敬愛、信服的人去改變自己的固有觀念。除非你已經混成十里八村都以你為傲的人物,否則想讓父母聽你的(「還是我生的」),那基本沒可能。
陪伴在一定程度上有用,但第一你沒那麼多時間,第二,如果父母們並沒有別的愛好樂趣,就是將全部情緒投射到第二代和(催或帶)第三代上面,陪伴越多,對你提出的要求就越多,你無法全部滿足。
這個時候你會發現,情感不滿足的父母,多數會有囤積症——就像有人說胖子是因為內心微弱一樣,情感需求強烈的人會在家裡堆滿一切認為「有用」和「有紀念意義」的東西,甚至包括十年前的包裝盒和手提袋。這是一個惡性循環,家裡沒有下腳的地方了,能來的人就更少了。但你動一下試試:我認識一個人,趁老爸不在的時候扔了樓道里的舊柜子和箱子,老頭兒憤怒之餘,自己從兩公里之外又把他們拖了回來……
我相信,身為人子女,多多少少都會遇見以上問題,有人甚至以上全中。我也相信,很多問題根本無解。但總要試著去解決和淡化,要不然我們從青少年一路懟到中老年,這一輩子也太沒意思了。尤其是,其實除了年紀,我們乾的事兒也差不多,熬夜、暴食、胡買、冒險……如果不自我警醒,到了父母那個年紀,可能連揮霍的資本都沒有。
GIF
我也看到大家在討論:兩個知識結構、思維方式差異過大的人是無法形成有效交流的,如果再加上代際鴻溝,更無法代入、無法說服。
說實話啊,我不知道都有誰在家與父母深度談心。那是一個尷尬和隱約充滿對立的場景,太走心就容易掀桌,會演變成「多不容易」、「親戚都混蛋」和「反了你了」、「我就不你別管我」等場面,總有一個人先惱羞成怒。否則就太台灣偶像劇了。
還不如實操一些具體,大家好歹都安心放心。
① 更多的陪伴和溝通。也就是多一些噓寒問暖好了。遠在異鄉的,除了視頻聊天,甚至都可以在客廳裝上監控攝像頭。頻密的問候可以更早獲悉無良親友和保健品銷售的動態。
② 尋找更有分量的話事者:父輩信服的親友或老領導、「馬雲說」系列成功人士、剛從 ICU 里出來的不好好吃藥的患者,現身說法。
③更權威的信息來源,Ipad 必不可少,裡面加裝精選過的頻道,讓他們知道更多的新聞信息。支付軟體如今也有親情賬號,他們只需要加入購物車就好,而你一邊付錢一邊觀察生活動向。
④ 生活方式的相互體諒:就好像他們覺得你買個包是天價一樣,你也需要部分認可保健品有安慰劑的作用。以放心為名,不讓長輩們干這個干那個,他們會更加嚴重的感受到活力的流失,會抑鬱。
⑤ 適當的財務隔離:收好房產證,注意存款結構,增加大額支付的變現難度。辦共同賬號或副卡,設定「揮霍」額度。哦精選頻道要加上法制節目。
⑥ 幫助父輩們找到其他快樂:就像愛旅行的老兩口,就不太喜歡跟孩子絮叨怎麼做人。所謂的陪伴啊,就是讓他們從心理上感到,還沒有被時代所隔離拋棄,學什麼都好,從老年大學到叫車軟體,都是沉悶的生活中開了一扇小窗。就像他們從小教我們那樣(急了也吼)。
總之呢,他們以我們以後要面對的生活狀態生活著。大家就互相照照鏡子吧。
你也許還想看
TAG:庄雅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