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為金融下鄉破除體制機制障礙

為金融下鄉破除體制機制障礙

資本投入不足一直是我國「三農」發展的主要短板,中央一號文件為此提出,「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必須解決錢從哪裡來的問題」。當前,我國正處於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過渡的關鍵時期,金融作為現代經濟的核心資源,需要強化在鄉村振興多元投入格局中的基礎支撐地位和引導槓桿作用,構建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滿足農業變強、農村變美、農民變富的多樣化金融需求。

構建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重點在於三個方面:一是提高金融供給的數量。推動金融資源向「三農」傾斜,擴大農村金融服務規模和覆蓋面,把更多的金融資源配置到農村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二是提高金融供給的質量。推動政策性銀行、商業銀行、農村信用社、村鎮銀行等涉農金融機構協調發展、互為補充,形成多層次、廣覆蓋、競爭適度的農村金融體系。三是防範金融供給的風險。推動涉農金融機構提高風險防控能力,強化地方政府金融風險防範處置責任,實現農村金融的商業可持續、風險可控在控。

當前農村金融支持力度不足、服務方式不匹配,一定程度上要歸因於「三農」的發展特徵以及由此帶來的風險不確定性。我國農村幅員廣闊,信用基礎設施較差,由於缺乏抵押物以及信息不對稱,風控成本和放貸要求較高,而且農村和農業資產價值相對偏低,難以被有效識別和合理定價,普通農戶難以達到涉農金融機構的抵押貸款要求。而農民金融知識的匱乏,也使其無法形成正確規範的金融認知,貸款違約風險和金融行為偏差由此形成。

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機制不完善也是制約農村金融發展的重要因素。近年來,國內外糧食價格倒掛的矛盾日益突出,雖然農民享受了最低收購價和臨時收儲價的優惠,但隨著國內糧食市場不斷被國外廠商擠占,糧食庫存持續加大,政府財政補貼壓力巨大,這也對我國農業結構特別是產品結構、經營結構和區域結構的調整和優化造成較大阻力。

農村金融滯後還與農村大量的存量資源、資產、資金尚未被有效盤活直接相關。隨著適度規模經營步伐的加快,包括土地經營權、住房財產權、林木使用權、涉海物權等在內的農村產權抵押市場空間巨大。以農村「兩權」為例,據測算,農村土地經營權確權市場空間可達300億元,加上農村宅基地和農地使用權的確權,市場規模有望達到數千億元。2015年8月,國務院印發《關於開展農村承包土地的經營權和農民住房財產權抵押貸款試點的指導意見》,全國多個地區開展了「兩權」抵押試點工作。從試點情況來看,「兩權」歸屬不清晰、權責不明確等問題仍較為突出,這導致「兩權」抵押物估值不確定性較多,公允合理估值和處置變現的難度較大。

構建適合農業農村特點的農村金融體系,需要從兩個方面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從政府層面來說,根本在於理順政府和市場的關係,建立風險防範和服務保障機制,為農村金融創新營造有利的制度基礎和市場環境。一是加快推進農村土地經營制度、產權制度、價格機制改革,有效激活農村的市場、要素和主體,建立健全以市場化為導向、兼顧保護農民利益的鄉村振興制度體系;二是充分發揮財政政策導向功能和財政資金槓桿作用,通過投資補助、基金注資、擔保補貼、貸款貼息等方式優先支持農業農村重點項目,鼓勵和引導金融資本、社會資本更多地投向農業農村;三是完善農村金融的基礎制度和基礎設施,推進農村信用體系建設,加強金融知識的宣傳教育工作,優化農村金融生態環境。從長期來看,政府應逐步從台前轉向幕後,進一步推進簡政放權,加快轉變政府職能,真正確立鄉村振興實施的市場化導向。

從市場層面來說,涉農金融機構應提升農村金融的戰略認知,探索設立普惠金融事業部或特色專營機構,將普惠金融的重點放在鄉村,加快農村金融服務方式創新。一是建立健全以激勵為導向的普惠金融政策體系,實施資源傾斜和差別監管政策,鼓勵和引導經營機構和分支行向農村地區延伸服務、拓展功能;二是創新基於農村各類產權的金融產品和抵押擔保服務,比如農村「兩權」、林權、涉海物權等;三是加強政策性金融機構、開發性金融機構、商業性金融機構的合作,以及與信託、保險、擔保、租賃等金融同業的合作,提供綜合性金融服務;四是藉助互聯網、雲計算、大數據、人工智慧等信息技術手段,規範發展農村互聯網金融,提高農村金融的覆蓋面和滲透率。此外,還要加強鄉村振興政策和農業產業研究,加快專業人才的引進和培養,建立相匹配的風控模型和風險分散機制,及時防範和化解風險。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經濟網 的精彩文章:

昂山素季簽署通告 譴責緬甸臘戍爆炸恐怖行徑
提桂香:日常癥狀不容忽視 三大人群需注意「治未病」

TAG:中國經濟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