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佛學 > 一文讀懂:佛經是如何形成、如何流傳的

一文讀懂:佛經是如何形成、如何流傳的

「經」是梵文「修多羅」的意譯,又稱「契經」或「經本」。「經」有兩個含義:

第一,「經」與「律」、「論」並列為「三藏」。「經」是佛指導弟子修行所說的教法,「律」是佛對他的信徒制定的日常生活應遵守的規則,「論」是佛的弟子們解釋和研究教理的著述。《瑜伽師地論》說:「契經者,謂貫穿義。

」第二,「經」是佛典中的長行,即散文,而不用偈頌。又稱不屬於「授記」、「本生」、「論議」等部分。《瑜伽師地論》說:「契經者,長行直說。」《成實論》也這樣解釋:「修多羅者,直說語言。」

唐寫本《佛說阿彌陀佛》

根據《玄義》的說法,「經」有三種形式,即所謂「經體三塵」。第一為聲。於佛在世時聞金口的聲音而得道,是以「聲塵」為經。第二為色,於佛滅後,由經捲紙墨而傳授的,是以「色塵」為經。第三為法。內心思惟自法,而契於理,不由他教,不由紙墨,是以「法塵」為經。

據說釋迦牟尼滅度後,他的弟子阿難等人,為了永久保存他所說的教法,開始進行遺教的整理、結集。結集的方式,是舉行佛教會議,把佛的話在高級僧侶中統一,並加以固定下來。佛經是經過多次結集的會議才形成的。

佛經形成之初,還是口頭流傳。以後,由背誦而轉為書寫、印刷,佛經的傳播也就更加方便、廣泛了。古經都是卷本,所以稱作「經卷」。方冊之經,還是從名店開始的。比如刻於浙江餘姚的《徑山藏》,就被稱作《方冊藏》。

佛寺里供奉的「橫三世佛」

佛經甚多,分類不一,一般分為「大乘經」、「小乘經」兩種。「大乘經」又分為般若部、寶積部、大集部、華嚴部、涅槃部,或者分為華嚴部、方等部、般若部、法華部、涅槃部、秘密部。「小乘經」又分為阿含部、小乘部。

隨著雕板業的興起,從宋初到清末的一千年間,官方與民間共刻了二十次大藏經。宋代刻有成都《開寶藏》、福州《崇寧萬壽藏》、《毗盧藏》、湖州《思溪藏》和平江《磧砂藏》。遼代刻有《契丹藏》。金代刻有山西《趙城藏》。元代刻有杭州《普寧藏》、北京《弘法藏》。明代刻有《南藏》、《北藏》、《武林藏》、《徑山藏》。清代刻有《龍藏》。這些大藏經,每部刻板都在十萬塊以上,可謂工程浩大。

佛教典籍由於歷代雕刻的大藏經而賴以玩好地保存。印度已經失傳的許多佛經,還保存在我國的大藏經里。這些典籍已成為稀世珍寶,不僅可供佛教徒研究佛學之用,也可作為其他學者研究古代東方文化的重要資料。

電影中取經的玄奘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依他起 的精彩文章:

羅漢在佛界到底有怎樣的地位?
一文讀懂:行住坐卧的佛像分別有何寓意

TAG:依他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