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萊蕪錫雕工藝淵源

萊蕪錫雕工藝淵源

萊蕪冶煉歷史悠久,從嬴城遺址出土的青銅器和工藝飾品考證,萊蕪最遲在公元前十二世紀已掌握了煉錫技術,並廣泛應用。錫金屬最初主要是用於鑄造青銅器。戰國時期的著作《周禮考工記》一書詳細敘述了各種用途的青銅器中銅和錫的配比,即所謂「金有六齊。」從事冶鑄的工匠已經熟練掌握了利用銅、錫、鉛三種金屬配製青銅合金的規律。萊蕪館藏青銅器中,多見的是兵器,其中有一件青銅戈,外面鍍了一層厚錫,光耀如新。秦漢以後,青銅已由鐵器替代,但錫的用途更加廣泛,期間產量有增無減,且相當一部分用來鑄幣,錢幣發展史上即所謂的「白金三品」,採用的就是銀錫合金。從歷年來所發現的各種錢範和其它實物證實,從秦末到西漢初,萊蕪地區至少有八十三年的鑄幣史,所鑄造的「半兩」、「三銖」、「五銖」錢,在幣重、幣文、制式方面中規中矩,合金成分的配比都受到嚴格的約束和監督規範,錫的應用有了較大進步。隋唐時期,錫器依然被人們所青睞,唐開國元年(618年)時,歲產錫數十萬斤,其中用於官府鑄幣達五萬斤以上。因而朝廷對包括錫在內的貴重金屬,便採取相應的控制手段,以滿足朝政的需要。這一時期的錫飾品和合金製品,造型優美,製作精細,其中常見的器物是銅鏡。宋元時期,錫礦場分布於二十六個州,萊蕪境內亦有錫礦的開採,口鎮小冶村錫拉洞即為一處。民間用錫器作為禮器工藝品之普及,已大大超越了前代,成為百姓日常生活的必需品,打造和雕制錫器已成為重要的民間手工藝不可缺少的熱門行當,巷陌街市常見「打器」、「賣器」的藝人,多見有「樽、盅、提盤、盂勺、注瓶」等。明清時期,錫雕藝人受紫砂製作工藝的啟發,錫雕由原來的使用性推上了藝術觀賞的高度,器皿製作多是觀賞性、趣味性的禮器擺件,錫雕作為獨特藝術品被迅速推向市場,進入達官顯貴、文人墨客的廳堂,這不僅使錫器一舉躋身珍品雅玩的行列,也造就了一批錫器工藝大師和制錫高手,他們在錫器製品方面,無論從工藝雕刻、材料配比,還是造型創意等方面都有了嶄新的突破。這一時期,錫雕工藝製品滲透到了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錫器分類大致有禮器、飲具、燈燭、煙具及文具等。山東曲阜博物館藏品中,有一套清中期滿漢全席的錫制餐具,是萊蕪錫雕第三代傳人王業普製作。史料記載,乾隆女兒婚嫁曲阜,由京城派人到萊蕪定製。

萊蕪錫雕始於清康熙中期,至今已有三百餘年歷史,所雕制器物構思巧妙,造型獨特,工藝玲瓏剔透,外觀光潔細膩,端莊古樸典雅,尤以萊城西關王氏家族獨領風騷。

王時行,字志伸,錫雕藝術創始人。集諸工藝於一身,在製作普通日用品時,注意研究錫器的造型外觀紋飾,大量吸收其它工藝精華,裝飾以花鳥蟲魚等吉祥圖案,並配以詩詞歌賦,從而將錫雕製品由普通日用品向藝術品發展。錫雕初創時期的雕刻工藝以陰刻為主,附以鏨刻工藝,多被文人墨客、達官貴人收藏。

王業普,字元吉,錫雕第三代傳人。所制器型紋飾以巧、精、配套為世人稱道,孔府傳世精品滿漢全席錫制餐具全套即出自王元吉之手,器底均刻有「王元吉」印記。這一時期萊蕪錫雕工藝已達到了一個高峰期。

王俊亭,字洪熙,錫雕第五代傳人,少時聰慧好學,在家族的傳授引導下,較早掌握了手工錫器製作,在繼承和發展傳統工藝的基礎上,在器型、紋飾以及器物組合上有較大突破,使王氏家族傳統錫雕工藝達到了又一個巔峰,所制器皿遠銷各國。1914年在山東全省物品展銷會獲一金、兩銀、一銅之殊榮,美國全球物品展覽會獲「巧手如神」、「妙奪天工」兩項金獎,1915年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獲國際銀獎,為祖國爭得了榮譽。

王雷,1940年生,錫雕第七代傳人。1958年入山東省工藝美術研究室學習兩年,期間受到著名畫家王鳳年等專家的指導,以畢生精力對萊蕪錫雕工藝進行挖掘整理,在保留了世傳手工製作錫雕工藝的基礎上,運用浮雕、圓雕等工藝,巧妙的利用鍛、鏨、塑等技術,賦予錫雕工藝以新的活力。其作品形體緊湊,線條簡潔明快,柔而不失風骨,潤而不失粗曠。較有影響力的作品有《盤龍花瓶》、《九龍鼎燙酒具》、《龍鼎熏爐》、《情侶鶴》等。1996年獲山東省民間工藝美術品博覽會金獎,2005年5月獲文化部「中華驕子」金獎,業績被載入《世界優秀專家人才名典》等書籍。他精心培植第八代傳人王興軍、王千鈞。兄弟二人得父真傳,並潛心鑽研,大有「青出於藍而勝於藍」之勢。研製發明的新工藝倒流定量壺,申請了國家專利。王千鈞還被中國企業文化促進會授予「中國傳統產業文化品牌貢獻獎」。

萊蕪冶煉歷史悠久,早在北宋建中靖國元年(1101年),萊蕪監銅務冶李冕即主持為泰山岱廟鑄造了一對吉祥缸,其外觀造型宏大,紋飾雕刻精美,所飾雲龍、鳳凰、麒麟、獅子等圖案形象逼真,栩栩如生,顯示出古樸精緻的富麗風貌,代表了唐宋時期萊蕪冶鑄技術的高超水平。吉祥缸古代也稱「門海」,寓意門前有大海,就不怕鬧火災。

2005年,為挖掘萊蕪歷史文化遺產,魯王工坊按照10:1的比例仿製了錫雕製品「吉祥缸」,該缸高20厘米,上口徑18厘米,底徑10厘米,紋飾精美,製作精良,成為饋贈貴賓的上好禮品,受到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教授、雕塑家李鶴先生的高度評價。

(趙正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萊蕪史志 的精彩文章:

TAG:萊蕪史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