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多了關公戰秦瓊,你見過諸葛亮同框陶淵明嗎?
在天天抖著腳曬太陽、喝茶、聽相聲的春節假期中,萃花重溫了下相聲經典《關公戰秦瓊》,並再次拜倒在編劇的腦洞之下,深感當下的什麼穿越劇都弱爆了。
可沒想到,關羽和秦瓊穿越時代同場競技這種令萃花驚為天人的操作,靈感其實來源於我們國畫界。
早在300多年前,關二爺家上知天文下知地理的諸葛軍師,便已經點亮了穿越技能,和晚他100多年的陶淵明來了次世紀大同框。
而促成這次會晤的,便是一幅名為《出處圖》的人物畫,作者為明末清初著名書畫家、曾經一度稱霸人物畫壇的陳洪綬。
左右滑動查看全圖
明陳洪綬《出處圖》,絹本設色,2010年保利春拍3920萬成交
這次穿越暗藏玄機
關公戰秦瓊是為了分出個高下、看誰是真好漢,陳洪綬讓諸葛亮和陶淵明跨越時間鴻溝坐在一起,難道也是為了看看誰的文學水平更高,順便探討下《出師表》和《歸去來兮辭》哪個更值得全篇背誦?
但畫中諸葛亮與陶淵明盤坐樹下,動作自然、神態放鬆,好像正在侃侃而談,陶淵明更是抬起左手呼喚著諸葛亮,並不存在針鋒相對的緊張氣氛。
《出處圖》局部
那這次世紀同框到底要傳達什麼意圖呢?
陳洪綬有個至交好友叫周亮工,曾經做過明朝的御史,清軍入關後做了清朝的降臣,從山東省濰坊縣的縣令一路做到戶部侍郎。
周亮工
可古代文人志士把「忠」看得重於一切,講究「忠臣不事二主」。陳洪綬的師友們絕食、投河殉國的不在少數,他自己也一度出家避難,對於做了「貳臣」的周亮工,雖然沒割袍斷義、劃清界限,卻也總想著勸他「回頭是岸」。
《出處圖》為陳洪綬為周亮工所作,可謂用心良苦:諸葛亮代表古代儒家出仕為官的理想典範,陶淵明則象徵著古代文人墨客的隱逸情節,陶淵明向諸葛亮招手示意,其實是在呼喚他放棄仕途歸隱山林。
畫卷引首題有「出則為孔明處則為元亮(陶淵明字元亮)」,《出處圖》一名即來源於此
畫外,則是陳洪綬在呼喚著周亮工不要再為清廷效力,即高雅又隱晦地表達了規勸之意,至少保證了周亮工在收到畫時不會太尷尬。
巧合的是,周亮工的字也叫「元亮」,萃花覺得,陳洪綬作畫時說不定一邊畫一邊在心裡吐槽 「同樣都是元亮,做人的差距怎麼就這麼大呢」?
腦袋大脖子粗的畸形?
雖然腦洞很大、初衷很好,但這畫風實在是有點一言難盡。
沒脖子的陶淵明,五官畸形、腦袋大到超出人類範圍的諸葛亮,如果不是一個抱著標誌性的無弦琴,一個戴著標誌性的諸葛巾,萃花還真認不出這兩位到底是何方神聖。
抱著無弦琴、沒脖子的陶淵明
大腦袋的諸葛亮
話說,畫風歪成這樣,陳洪綬同學真的不是在故意醜化周亮工嗎?
呃,這還真有點冤枉陳洪綬了,《出處圖》作於陳洪綬去世前一年(1651年),而他晚年筆下的人物向來都是這種頭大身小、不合比例、形貌怪誕的畸形。看看下面的幾幅作品你會發現,《出處圖》中的兩位已經可以算在「正常人」的範圍了。
陳洪綬《童子禮佛圖》局部 故宮博物院藏
陳洪綬雜畫圖冊之《夔龍補袞圖》
這種刻意誇大人物頭部的誇張變形畫法,雖然形象怪異,但能夠著重刻畫人物的神情,表現人物的風韻儀姿和精神狀態。
陶淵明臉上的平靜恬淡,諸葛亮眉頭深鎖、為仕途凡務所累的殫精竭慮和疲憊愁苦是不是一目了然?
說到這裡,大家有沒有覺得這種頭大身短的畫風莫名熟悉和親切,好像在哪裡看見過......
這三頭身的比例是不是一毛一樣呀
明代是中國木刻版畫發展的黃金時期,而民間版畫多數應用誇張而壓縮的方式,將人物做適度變形而壓進一定的幅面,以造成撐滿和裝飾的視覺效果,因此人物造型一般比較肥短。
陳洪綬人物畫的變形畫法,其造型的誇張變形、頭大身短,以及人物鐘形的頭、臉形狀等,都可以在民間木刻版畫中找到關聯的痕迹。
陳洪綬曾為《西廂記》作木版畫插圖
看不出好才是真的好
雖然臉丑了點,但陳洪綬畢竟曾稱霸晚明人物畫壇,功力還是有的,這點從兩位主人公的衣紋描繪上不難看出:衣紋線條細勁清圓中見疏曠散逸,每根線條都不加停頓似的一氣呵成,宛如行雲流水。
《出處圖》局部
可這種精熟的技巧好像在畫完主人公之後就消失了,陶淵明身後的酒瓮像沒燒好的殘次品,諸葛亮身前的几案慘遭變形,花花草草則頗有簡筆畫的風采,總之整幅畫呈現出一種稚拙的狀態。
酒瓮
几案
草木
雖然以人物畫著稱,但事實上陳洪綬畫花鳥的功夫一點也不差,這種稚拙其實是有意為之。因為在古人看來,「巧」不可取,「拙」才是真功夫。
陳洪綬《花鳥精品冊》之一
「巧者,雕綴小媚,假合大徑,強寫文章,增邈氣象。此謂實不足而華有餘」 ——五代荊浩《筆法記》
而在跟我們一樣喜歡「復古風」的古人那裡,「拙」多數離不開「古」,陳洪綬追求的同樣是具有文化內涵的古拙韻致和藝術風格。
他主張「以唐之韻,運宋之板;宋之理,行元之格」。呃,翻譯一下就是,沒有唐畫高古的氣韻,只學宋人的嚴謹寫實容易板正無味、流於匠氣;而不學宋畫的「格物」之理,就去學元代文人畫的空靈疏散則會空洞草率,所以唐韻、宋理、元格一個都不能少。
陳洪綬自畫像
在繪畫造型上,陳洪綬學習唐代閻立本和周昉筆下人物豐滿的體型,在畫法上則深受宋代李公麟白描的影響。
陳洪綬《乞士圖》,為陳洪綬摹李公麟之作,線條簡潔洗鍊,寥寥數筆即刻畫出乞士超脫不凡的精神境界
據記載,陳洪綬曾經反覆臨摹周昉的作品,在吃瓜群眾們表示「你已經超過原作了,為啥還要繼續臨摹」時,他回答「能讓別人很容易看出好,正是我趕不上周大師的地方,至能而若無能才是真本事呀」。
所以說,如果你第一眼沒看出《出處圖》到底好在哪,那麼恭喜你,你已經跟萃花一樣get到陳洪綬的精髓啦
撰寫&排版/東方
設計&美術/文英
你可能還想看
※我們找到了西施的畫像,並不是你想像中的模樣
※讓秦始皇實現「長生不老」的書,你至少讀過六年!
TAG:藝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