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舌尖3》—「小器」也有「大格局」

《舌尖3》—「小器」也有「大格局」

《舌尖上的中國》第三季開播,第一集的名字是《器》。很多人吐槽:「我是來看美食的,你特么給我看食器,真敷衍!」「還真把自己當《國家寶藏》了啊?」

中餐飲食一直是我們引以為傲的文化輸出,但與擺盤精緻的法餐、食具講究的日料相比,很多老外把中餐當廉價的快餐,其中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我們對器具的忽視。

看日本美食大師北大路魯山人的《日本的味道》,裡面有一段描述是作者當年剛工作的時候買了一隻昂貴的漆器碗,連出去吃豆腐也要用那隻碗裝盛,這樣連豆腐都會變得好吃。

器物,從屬於飲食文化的重要分支,是一道濃墨重彩的筆觸。「上古有志之士,雖居家日用之物,必求別緻,恥於從俗。」何以到了今日,我們卻失去了傳統中屬於中國飲饌之器中對日常生命力的探討?

GIF

飲饌之間,食有食器,茶有茶具。

一口章丘鐵鍋,歷經12道工序,18遍火候,7道熱鍛,5道冷鍛,大大小小十幾種鐵鎚工具,1000°高溫冶煉,三萬六千次鍛打,這是鐵鍋的誕生。

而一把紫砂壺,從礦石到美器,從樸實無華、質量上乘的泥料,到一絲不苟、精益求精的匠心,要經歷近40道工序,「兩句三年得,一吟雙淚流」說的大概就是這種境界。

《器》介紹在鍋的表面捶三萬六千下,一下都不能少。因為「你糊弄它,它就糊弄你」。

而紫砂壺的講究也毫不遜色。顧景舟曾一口氣做了4把洋桶壺,進窯燒成後,有人把它們稱了一下,其中的三把壺分量完全一樣,另一把壺,只重了5克。顧老知道是哪把壺重了那麼一點點,他略帶遺憾的說:「那張泥片,我少打了兩記。」

沒有誰能阻止時代的隆隆車輪,《器》里,古老的鐵鍋鑄造工藝曾遭受重創,但仍有不少人在堅守。同樣,宜興紫砂業每到低潮,也幾乎無人為繼。而今天新一代的紫砂藝人受過高等教育的經歷,讓他們比普通紫砂藝人更有心性去尋求現代觀念對傳統的支撐。

如同《器》中所說「美食是物質層面的,美器更多呈現精神層面的愉悅」。琉璃玉滴月光碟是將兩塊打碎的綠色琉璃放在已經燒好的瓷盤上再燒制,搭配素食美感極佳。

好的紫砂壺,勾勒出茶室中的「文眼」,當然不會滿足於「接地氣」,那是一種植根於生活的情感滲透,是平凡中追求極致的精神洗禮。

有人評論,《舌尖3》把「器具」作為專題放在了第一集,比起讓大家流口水,導演更想讓大家記住,這些容易被忽視和遺忘的中國之器。

食因器而增色,茶因器而生動。不因小「器」而小「覷」,方能明白真正的舌尖味道。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紫砂中國 的精彩文章:

你做的壺,藏著你走過的路,2018好好做壺吧!

TAG:紫砂中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