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業績雙雙再現新低!百事、可口相愛相殺100餘年,最終誰會是贏家?
企業互撕已是司空見慣,但是最相愛相殺的一對,非可口可樂與百事可樂莫屬,要知道,它們的恩怨已經持續了100多年。
近日,兩大飲料巨頭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發布了2017年四季度和全年的業績報告。報告顯示,2017年兩大可樂業績再現新低。
具體而言,可口可樂2017年全年實現凈收入354.1億美元,同比下滑15%,其中,2017年第四季度實現凈收入75億美元,同比下滑20%。對此,報告解釋為一方面逆風的氣候對凈收入影響達到26%,另一方面,目前正在進行的裝瓶地區重新特許經營對凈收入的影響為17%。
此外,可口可樂在利潤方面的表現更是不盡理想。數據顯示,2017年全年可口可樂實現毛利潤221.54億美元,同比下滑13%;營業利潤75.01億美元,同比下滑13%;歸屬於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2.48億美元,同比下滑81%;每股收益為0.29美元/股,同比下滑81%。
而與可口可樂同期公布財報的百事可樂業績同樣慘淡。從全年業績來看,數據顯示,百事可樂2017年全年實現凈利潤48.57億美元,同比下滑23.26%,每股收益為3.38美元/股,而2016年每股收益(EPS)為4.36美元/股;此外,財報顯示,百事可樂2017年的投資回報率為11%,而2016年的投資回報率為15.2%。
從2017年第四季度來看,財報顯示,百事可樂第四季度的虧損為7.1億美元,其中包含了與美國新稅改法案相關的影響。
從業績上不難看出,消費者對於兩大飲料巨頭越來越不買賬了。
百年之爭從未停止
從誕生那一刻,雙方就註定是敵對的宿命。
世界上第一瓶可口可樂於1886年誕生於美國,原始配方是化學家約翰·派姆伯頓發明的,第一年平均每天賣出9杯,逐漸以不可抗拒的魅力征服了全世界數以億計的消費者,成為「世界飲料之王」。
12年後的1898年,另一款可樂「挑戰者」同樣在美國誕生,正是由於與配方絕密的可口可樂在味道上比較接近,於是便借可口可樂之勢取名「百事可樂」。
由於可口可樂在開拓市場上不遺餘力,人們一提起可樂只會條件反射到可口可樂,因此百事要撼動它的地位絕非易事。而百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一直不見起色,曾兩度處於破產邊緣。
天無絕人之路。二戰後,美國誕生了一大批年輕人,他們沒有經過大危機和戰爭洗禮,自信樂觀,與他們的前輩們有很大的不同,對新鮮事物的接受度很高,這為百事可樂針對「新一代」的營銷活動提供了基礎。
「互懟」營銷模式
神轉折發生在1960年百事可樂將廣告業務交給BBDO(巴騰-巴頓-德斯廷和奧斯本)廣告公司之後。
第一個漂亮仗是品嘗實驗和其後的宣傳活動。1975年,百事可樂在達拉斯進行了品嘗實驗,將百事可樂和可口可樂都去掉商標,分別以字母M和Q做上暗記,結果表明,百事可樂比可口可樂更受歡迎。
隨後,BBDO公司對此大肆宣揚:可口可樂的忠實主顧選擇標有字母M的百事可樂,而標有字母Q的可口可樂卻無人問津。
針對嬰兒潮一代的美國年輕人而提出的「百事一代」的消費品位和生活方式鮮明地與「上一代」——也就是飲用可口可樂一代的消費者劃清了界限,也在與可口可樂的競爭中找到了突破點,消費者開始重新考慮他們對「老」可樂是否應繼續忠誠下去。
從此之後,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相愛相殺的互懟之路就開始了。百事的品牌總監說過,沒有比把這兩個品牌放在一起更吸引眼球了。於是,百事這些年的很多廣告,差不多就以黑可口可樂為樂。
多元化競爭,分庭抗禮
由於飲料行業的激烈競爭,為了規避風險,可口可樂和百事可樂不約而同地選擇了多元化經營。
自70年代開始,可口可樂公司大舉進軍與飲料無關的其他行業,在水凈化、葡萄酒釀造、養蝦、水果生產、影視等行業大量投資,這些投資給公司股東的回報少得可憐,其資本收益率僅1%。
而事實證明,多元化是明智的,如今,整個碳酸飲料的市場形勢都不太好。據澎湃報道,可口可樂2016年一季度營收下降4%,是連續第四個季度的營收下降;百事可樂情況也不樂觀,一季度營收下降3%,為連續第六個季度的下滑。
事實上,無論是可口可樂還是百事可樂,不僅都已經認識到碳酸飲料面臨的挑戰,而且已經採取行動。早在2014年底,可口可樂董事長穆塔·肯特提出五點振興公司計劃,而百事正在擴充產品組合,以降低對碳酸飲料的依賴。
在全球看,百事只有12%的飲料收入來自「百事」產品,碳酸飲料的收入佔比低於25%,百事可樂近年推出了低卡路里的飲料,還有低鹽和低飽和脂肪的零食,目前它們佔到收入的45%。
回過頭來看,百事與可口可樂之間的競爭真是一場好戲。有媒體把它們之間戰鬥列為資本主義歷史上最重要的爭鬥。
這場角逐割裂了不同的餐廳、總統、國家,超市、體育館、法庭無一例外地成為了戰場,它超越了時間、距離與文化。
本文來源:新食品評介
TAG:快消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