摹古——榕溪園書法集訓彙報展
序言
書法不摹古法,質感品味當大打折扣。丙申至丁酉年間,散居閩南各地的書法同好雅集榕溪園,邀某執導,先行草楷,後摹篆印,各有偏重,歷四期,每期僅五天,但學員每每乍現令人驚喜的技法形態,且不同的潛力和發展方向也漸趨明朗。恰逢戊戌春節無事,索性將其間作業湊齊展示,名之《摹古》。是否摹得古法,恭候觀者評說。
康耀仁
初三寫於返京機艙
林朝陽:2016年暑假,我和諸位師兄弟姐妹到榕溪園拜訪康老師,再次懇請老師能否在「國慶」節假期,抽點時間幫我們這幫原來跟隨老師習書,後來基本放棄,且已接近不惑之年的老學生輔導幾天。當時只是抱著一點希望,因為大家都知道老師很忙,沒想到就此打開了榕溪園書法集訓的門道,在我們的"規劃"下,一二連三,至今連續舉辦了四期。
雖然每期短短五天時間,康老師總是能把複雜的問題簡單化,在教學中,以自己獨到的見解和教學方式,根據每個學員的特點,因材施教,不拘一格,充分挖掘出每個學員的優點。強調臨摹經典行草書,掐住關鍵點,注意書寫節奏,為了章法布局的需要,甚至適當的誇張變形。
林朝陽 行書元曲
林朝陽 行書作品局部
汪振平:宋朝著名書法家米芾在他的《論草書貼》中曾言:「草書若不入晉人格,輒徒成下品」,明朝著名書法家王鐸在一件臨摹書法的題跋中也說:「書未宗晉,終入野道」,為了不入野道,他"一日臨帖,一日應索求,以此相間,終身不易"。古人如此重視「摹古」,可見「摹古」對於學書者有多麼重要。然而,摹古而不泥古,康老師對於摹古有獨特的見解,「摹古」不僅要摹古人的形,更重要的是摹古人的意,也就是,摹古人的書寫狀態。正是基於這種理念,康老師在集訓中因材施教,一發現學員某方面的閃光點就充分挖掘學員這方面的潛能,而不會讓學員在字形上斤斤計較,如此,學員在每期短短的五天內才能「每每乍現驚喜的技法和形態」。
作為一個藝術史研究學者,康老師站在藝術史的高度,根據學員不同的書寫特點,指明不同的書寫方向,避免大家千遍一律地擠在獨木橋。此次彙報展中,林聰山臨寫宋克的章草,許海鷹以張即之筆法創作的小楷,林朝陽學習楊維楨的臨創作品,幾位同學臨創的楚簡作品,以及將楚簡入印的篆刻作品,都體現出了康老師在教學中獨特的眼光和思路。
汪振平 臨王鐸草書
汪振平 臨《散氏盤》
洪清霞:2017年我重新拾回丟棄二十年的書法興趣,再次跟隨康老師學書,直接從米芾行書入手,米書號稱「集古字」,與康老師主張的摹古理念相契合。康老師的教學不走尋常路,沒有不切實際的理論灌輸,而是讓學書者大膽練習手感,從而找出學書者「做對」的那一瞬間而進行啟發,使得學習者信心倍增而且進步神速。通過示範演繹——點評賞析——對比評價,老師的知識潤物無聲般地滲透大家,讓大家懂得書法作品章法的呼應開合、節奏韻味;結字的舒緊攲側斜正、線條粗細、墨色濃淡乾濕、筆法的運筆節奏、筆鋒的正側藏露、筆畫的伸縮避讓穿插,不但技藝提高,藝術修養和審美眼界得到極大的提高,這正是書法學習最重要的部分。
洪清霞 臨米芾《苕溪帖》
蔡美娜:康老師傳授的不僅是技法,更重要的是理念——線條在特定時空的處理理念,這其中貫穿著變與不變的相互轉換。從榕溪園第一、二期的行草書集訓到第三期的篆書簡書集訓,不同的書體在「變"中有著神奇的"不變"。尤其在篆書集訓期間,康老師強調臨帖時在篆法「不變"的情況下又必須思考如何"變"其形態,使得結構、空間更具美感。
蔡美娜 臨戰國帛書冊頁
蔡涼涼:初學大篆,我臨摹《大盂鼎》,喜歡其端莊優美的結構散發的古樸雄厚的氣息。可是,卻不知道如何入手。看了康老師反覆示範之後,發現他加入了行書的筆意,線條既厚實又靈動。因此,初步掌握了要領。後來,我借鑒《黃賓虹臨大盂鼎》一書,悟得生拙的意味。根據進度,康老師又教會我們如何根據章法的需要創造性地臨摹,如何穿插避讓,如何變化造型,如何用墨等等。在老師一遍又一遍的邊示範邊講解中,我逐漸加深了對《大盂鼎》的認識,用自己的筆演繹著這古老而又神奇的大篆文字。
蔡涼涼 臨《大盂鼎》對屏
蔡涼涼 篆書七言聯
庄惠璇 臨帛書四屏
蔡莉娜 臨王鐸行書
林積表:時人論書,多以"妍、巧"為美,謂之「回歸傳統」;而常以"質、拙"為丑,謂之「背棄傳統」。論者或不知美有"優美"與"壯美"之分,其雖相對,然亦相輔相成,如道之陰陽。亦如孔子所言"文與質"之兩面,厚此薄彼終有失偏頗。今日書壇之"展覽體"的產生便是一例證,於此傅山早已是先知一一"四寧四毋"的美學主張便是其過人處。書風即時風,書格即人格,今日書壇褒妍貶質,揚巧抑拙,弘優美斥壯美,已然可見其東施效顰之病態。妍巧過甚,以"質拙"醫之,方可"執中"。
康老師曾治「文之野之"一印,是其藝術主張,更顯其洞見性。今逢暑期,舉辦"榕溪園第3期書法集訓」一一篆書專訓,應是其扶孱弱於即傾之願景。教學中,選擇以大篆為主,簡帛書與小篆為輔,是其用心處;倡導臨大篆當以"西方抽象畫"待之,是其有意處。化圓為方,變直為曲,破正為奇,以致於方圓兼施,奇正相生,以求得篆書之古拙意趣與雄壯剛強之美(壯美),足見其非凡處,其深諳"得意忘象"之中國文藝之妙理,即此可見一斑。今集訓即將結束,某亦若有所悟,遂以記之。
林積表 臨鮮於樞草書
邱阿秀 臨《散氏盤》
余承霖 臨米芾行書
吳建泉 臨祝枝山草書
紀向陽:曾見言論:自學書法等於自殺。旁人不能理解,涉藝多年的愛好者也不見得就明白其中意思。也許你會問,我們歷來推崇「學海無涯苦作舟」,勤奮自學還能有錯?答案是肯定的,沒有效率的努力是無意義的。就書法而言,有人可能寫一輩子都在兜圈,始終不得法。有人揚言學某家數十載,下筆卻不見蹤跡。也有人終日臨摹,一脫帖卻手足無措。名師的作用在哪裡,我以為有二。一是拓眼界,方法如同鑰匙,用「勤奮」鞏固錯誤的大有人在。再者,眼中不知何為美、何為要害所在,手上功夫怎能表現得出來。二是明方向,生有涯,藝無止境。古代書法經典浩如煙海,適合自已才是最好的,因此,名師如明燈助你從藝遠行。
紀向陽 魏楷
陳梅蘭 臨米芾行書
許海鷹 楷書《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許海鷹 臨《散氏盤》
曾國宗 篆書局部
張柏松 帛書局部
洪志標:張君寶跟張三丰學拳,學什麼?學忘記!即學會招式後,下來便是學會忘掉招式。學書法也是如此。從康老師習大篆,頗有此感。習得篆之法後,非沉溺於所謂的筆劃、結構、字形,而是在紙上「信手塗鴉」,這就是康老師所謂不把篆字當字而當畫的實踐。乍聽這個理念,便即刻有悟,暫忘往日之筆法,憑感覺信手揮灑,竟被康老師稱為「大膽」,由此悟道,摹古的確不泥古。
習篆刻,體會最深的是,康老師「直搗黃龍」,不教精雕匠藝,而直接授予最核心最根本的東西,也就是以刀代筆、以印代紙。單刀雙刀,乾脆利落,縱橫馳騁間,領略篆刻之精髓,感受篆印之玄妙。因此,短短五天,師兄弟們事半功倍,「巧取豪奪」,皆大有收穫。
習藝者,如天下萬事萬物,只有正本清源,直搗根本,方為正道。
洪志標 《散氏盤》七言集聯
洪志標 《散氏盤》四屏
陳明珠 臨《書譜》
謝祥集:學書貴在得法。米芾用筆千變萬化,節奏變化明顯,線條虛實對比強烈,行筆激情澎湃。因此,康老師時常告誡學生:學習米芾之書法,容易在形體上摹實,米芾之書更應體現性情上。並且,常用現代舞蹈視頻來啟發我們學習米書,直觀而又形象。
我學米書,筆法較重,從字態筆法上看,似乎與米芾有點距離,但康老師覺得頗有宋元禪宗之法,讓我們頗覺意外,也找到了自信,因此,學書過程如果沒有高人指引,即使有意外表現,也可能隨時被湮滅。
謝祥集 臨米芾行書
林金樹:參加一、二期的書法集訓,目的在「治病」。之前一直忙於教小朋友,很少與同道交流,導致越寫越薄、滑、偏。康老師對症治療,讓我摹寫宋克的章草。剛開始章草勁健的行筆,章法的嚴密讓我不知從何下筆,然而,在老師的演繹和循循善誘下,我對其結字優美,用筆多變有了些許的體悟。正因為有這前兩期的宋克章草集訓,才有了後來第三期的摹學楚簡和第四期的篆刻的快速成長!這四期的「摹古」集訓,對我今後的從藝及教學之路都會有深遠的影響。
林金樹 臨宋克草書
曾端玲 臨米芾信札(局部)
蔡延安:榕溪園集訓已成功舉辦四期,真慶幸我能擺脫俗務,場場不落下。時間雖短,但感受頗深、受益匪淺。參訓人員對書法的理解各不相同,書寫水平也參差不齊。教學上康老師因人而異,因材施教,根據每位學員的特點,在歷代碑帖中找到契合點。為每位學員開出「良方」,讓每位學員在短訓中達到最高成效。值得一提再提的是第四期篆刻專題班,面對從未摸過刻刀的學員,五天的課程顯然是不夠的。看似不可能的任務,康老師卻做到了,他摒棄傳統的篆刻教學的「一招一式」,直接打通「任督二脈」,讓學員以刀代筆,體會刻刀在印石上書寫的感覺。果真成效斐然,在作品交流展上,不管是戰國古璽,還是秦漢官印,抑或是明清現代,各種風格精彩紛呈!
蔡延安 篆刻
林積表 篆刻
洪志標 篆刻
蔡莉娜 篆刻
庄柏濠 篆刻
許海鷹 篆刻
邱阿秀 篆刻
蔡美娜 篆刻
曾國宗 篆刻
庄惠琁 篆刻
林金樹 篆刻
曾端玲 篆刻
汪振平 篆刻
蔡涼涼 篆刻
參展作者:
廈門:
張柏松、紀向陽、余承霖
石獅:
林積表、邱阿秀(女)、蔡莉娜(女)、蔡涼涼(女)、謝祥集、洪清霞(女)、洪志標
晉江:
蔡延安、許海鷹、林聰山、蔡美娜(女)、曾國宗、吳建泉、庄惠璇(女)、陳明珠(女)、庄柏濠
惠安:
汪振平、林朝陽、曾端玲(女)、陳梅蘭(女)
TAG:榕溪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