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漢服文化|一條裙子就這樣穿越千年

漢服文化|一條裙子就這樣穿越千年

原標題:漢服文化|一條裙子就這樣穿越千年



裙子的美


被人從詩經讚美到宋詞


直到現在人們依舊在訴說它的美麗

作為一種環繞於下半身的服飾,裙子出現的很早。據說早在四千多年前的黃帝時代,就有了「上衣下裳」的說法,這裡的「裳」,便是指裙子。



(圖為西漢曲裾袍復原)


從粗毛編織到精絲刺繡,幾千年來裙子的發展歷程,不僅反映了我國古代物質文化的創造發展,而且凝結了中國傳統哲學和美學的深刻內涵,其中「圖必有意,意必吉祥」的紋飾藝術,龍鳳呈祥的圖騰文化,都是民族文化審美趣味在傳統服飾藝術中的展示。



(圖為明華堂-盤龍翔鳳四季花卉·妝花織金襴裙)


深衣


深衣來源於先秦經典《禮記》的《深衣》篇,其上衣、下裳分開裁剪並縫合到一起,並有一定的製作規範。它是我國古代最早的服裝之一,因其「被體深邃」,故名「深衣」。


也就是說,裙子在深衣中是與上衣縫合在一起的哦~


(圖為深衣-直裾袍)



(圖為馬王堆曲裾袍實物)


襦裙


襦裙出現在戰國時期,興起於魏晉南北朝。襦裙屬於漢服的一種,上身穿的短衣和下身束的裙子合稱襦裙,是典型的「上衣下裳」衣制。上衣叫做「」,長度較短,一般長不過膝,下身則叫「」。可見,「襦裙」其實是兩種衣物的合稱。


襦裙是中國婦女服裝中最主要的形式之一。自戰國直至明朝,前後二千多年,儘管長短寬窄時有變化,但基本形制始終保持著最初的樣式。


漢代由於深衣的普遍流行,穿襦裙的婦女逐漸減少。但漢代婦女並沒有摒棄這種服飾,在漢樂府詩中就有不少描寫。這個時期的襦裙樣式,一般上襦極短,只到腰間,而裙子很長,下垂至地。



(圖為東漢晚期貴族妝束復原)


魏晉南北朝時期的襦裙繼承了漢朝的舊制,主要還是上襦下裙。下裙面料比漢代更加豐富多彩。隨著佛教的興起,蓮花忍冬等紋飾大量出現在服裝上,女裙講究材質、色澤、花紋鮮艷華麗,素白無花的裙子也受到歡迎。


(圖為魏晉十六國襦裙復原)


唐代長期穿用小袖短襦和曳地長裙,但盛唐以後,貴族衣著又轉向闊大拖沓。裙的式樣用四幅連接縫合而成,上窄下寬,下垂至地,不施邊緣。裙腰用絹條,兩端縫有系帶。


下裙面料以絲織品為主,以多幅為佳,裙腰上提,此時裙色鮮艷,多為深紅、絳紫、月青、草綠等,其中以石榴紅裙流行的時間最長,色彩多樣,多中求異,讓人眼花繚亂,目不暇接。唐中宗的女兒安樂公主百鳥裙,堪稱中國織綉史上之名作;武則天時的響鈴裙,將裙四角綴十二鈴,行之隨步,叮噹作響,可謂千姿百態,美不勝收,與短襦和披肩相配一體,盡顯盛唐女子雍容華貴的豐腴風韻,表現出極富詩意的美與韻律。



(圖為唐代襦裙復原)



(《搗練圖》局部)


宋代服裝一反唐朝的艷麗之色,形成淡雅恬靜之風。下裙時興「千褶」、「百疊」,腰間系以綢帶,裙色一般比上衣鮮艷,其中老年婦女和農村女子多穿深色素裙。裙料多以紗羅為主,綉繪圖案或綴以珠玉,當時還出現了前後開衩的「旋裙」及相掩以帶束之的「趕上裙」。


(圖為素羅小袖窄衣裳仕女復原)



(《韓熙載夜宴圖》局部)


明代流行襖裙(襦裙的演變),在明墓均有出土;交領中腰襦裙為日常百姓穿著(如丫頭、農婦等)。上襦為交領、長袖短衣,裙內加穿膝褲(套褲)。裙子的顏色,初尚淺淡,雖有紋飾,但並不明顯。


崇禎初年,裙子多為素白,即使刺繡紋樣,也僅在裙幅下邊一、二寸部位綴以一條花邊,作為壓腳。裙幅初為六幅,即所謂「裙拖六幅湘江水」;後用八幅,腰間有很多細褶,行動輒如水紋。


到了明末,裙子的裝飾日益講究,裙幅也增至十幅,腰間的褶襇越來越密,每褶都有一種顏色,微風吹來,色如月華,故稱「月華裙」。



(圖為交領襖裙)



(圖為立領襖裙)


(《憲宗元宵行樂圖》局部)


馬面裙


馬面裙,又名「馬面褶裙」,漢服的一種,前後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側面打襇,中間裙門重合而成的光面,俗稱「馬面」。


馬面裙始於明朝(可能可以追溯更早),延續至民國。馬面裙或褶裙搭配上襖稱襖裙。除裙子前後一塊不加打褶外,其餘諸處打褶,褶大而疏,綴於異色的裙腰上,裙腰左右兩端縫綴系帶,裙擺寬大,其上或織或綉綴底襕,或膝襕。裙襕的紋飾多樣,且寓意豐富,如蝙蝠圖案即福的象徵;蝙蝠與雲紋組合寓意「洪福齊天」;燈籠紋樣的「五穀豐登」;八寶流蘇瓔珞海螺等紋樣組成的多吉祥寓意,更為流行;而愈加講究的裙襕則為龍紋、雲蟒紋。



(圖為明華堂-麒麟童子五彩歲寒三友·織金襴裙)



(圖為孔府明代妝花紗蟒裙實物)


讓我們再通過一組圖片系統地了解一下漢服裙裝吧~




清代的剃髮易服政策改變了華夏民族的著裝特徵,但「十從十不從」的政策使得漢族女裝的某些形式和元素得以保留。因此,在清代,女裝滿、漢兩種服飾形態並立,並在民族融合的過程中呈現出了滿漢相融的特徵。


清代裙子有百褶裙、馬面裙、魚鱗裙、鳳尾裙、紅喜裙、月華裙、墨花裙等。


百褶裙


百褶裙前後都有20厘米左右寬的平幅裙門,裙門的下半部為主要的裝飾區,上綉各種華麗的紋飾,以花鳥蟲蝶最為流行,邊加緣飾。兩側各打細褶,細褶上也綉有精細的花紋,上加圍腰和系帶,底擺加鑲邊。



馬面裙


馬面裙前後共有四個裙門,兩兩重合,上有紋飾,裙門重合形成的光面,俗稱為「馬面」,側面打褶,兩褶之間有間隔。上端有裙腰和系帶,裙腰多用白色布,取白頭偕老之意。


襕干裙


襕干裙形同百褶裙,在裙子兩側打成大褶,每兩褶之間鑲有襕干邊,裙門和下擺各鑲有較寬的邊飾,顏色和襕干邊相同。



魚鱗裙


魚鱗裙以數幅面料製成,形同百褶裙,為了使裙子的細褶長期不走形,在每褶之間用絲線交叉相連,穿著者行走轉側時細褶能展能收,呈網格狀,形如魚鱗。故被稱之「魚鱗裙」。流行於晚清同治年間。



月華裙


月華裙共有十個裙幅,將其打出數十道細褶,每道細褶用一種顏色,在的每個褶襇之內輕描淡繪各種花紋圖案,色彩嫻雅。微風吹動,在一襇之中五色具備,好似皎潔的月華呈現暈耀光華,因此得名。


鳳尾裙


以綢緞裁剪成條狀,尾端裁成尖角,每條綉以花卉紋飾,兩邊以金線鑲滾,接於腰頭,走起路來,彩條飄舞,金線閃爍,宛如鳳尾。鳳尾裙工分三式:第一種是在裙腰間下綴繡花條鳳尾;第二種是在裙子外面加飾繡花條鳳尾,每條鳳尾下端垂小鈴鐺;第三種是上衣與下裙相連,裙子外面加飾繡花條鳳尾,每條鳳尾下端垂小鈴鐺。



中華文化博大精深


衣食住行方方面面都有體現


一件素裙便凝結著幾百年的風華


一起來期待之後更加精彩的推送


領略傳統文化的美妙


(部分素材來源:純素)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我們義不容辭、志在必行。


泉港區傳統文化交流協會


歡迎您的加入!


秘書處聯繫方式:13657235378(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漢服社 的精彩文章:

華夏之粹!漢服才是華夏五千年最美的服飾
【漢服美圖】一見傾心

TAG:漢服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