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今日聚焦》——手工造紙:傳承與創新

《今日聚焦》——手工造紙:傳承與創新

造紙術是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之一,是人類文明史上的一項傑出的發明創造,在隴南市康縣就有一些人,用祖輩傳下來的古老技藝手工造紙,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是當地手工造紙的輝煌時期,也是村民們收入的主要來源。2008年,康縣的手工造紙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手工紙是怎樣製作出來的?它又是如何傳承的?

一方水土養育一方人,今年55歲的的李生武是康縣李家山手工造紙的省級非遺傳承人,至今還在堅守用傳統器具製作手工造紙。

撈紙又稱抄撈,是造紙成敗的關鍵,把竹簾從抄紙槽中抬起,讓紙纖維均勻得平攤在竹簾上,撈紙張的薄厚全憑經驗,抄的輕紙會太薄,撈的重紙又會太厚,完全是工匠的手藝活。撈紙的數量多少需要記錄,李生武用小石子計數,每一百張紙就加一片小榛葉作記號,這是祖輩傳下來的計數方法,準確無誤。

李家山的手工造紙是遵照東漢蔡倫發明的造紙工藝流程,世代流傳下來的,用構樹皮造紙,當地遍山的構樹是一種再生性極強的植物,越砍伐越茂盛,為造紙提供了充足優質的原料。

這段時間,李生武做的是祭祀用紙,他在配料里減少構樹皮的量,添加一些廢紙,廢物利用,1張紙賣8分錢,一天下來干8個小時,能做3200張紙。

記者在紙坊溝看到,大多數造紙的器具都處於閑置狀態,手工造紙的人屈指可數,在冬日裡顯得蕭瑟冷清。李生武把紙背到家,接下來的要做的是掃紙,就是把壓干水分後的紙一張張地分離開來,用掃帚掃在屋子的牆面上陰乾;掃的時候要吹一口氣使其快速附著牆面,防止滑落撕毀,就有了「七十二道手,上牆還要吹一口」的說法。

李生武一開始跟著父親學手工造紙的手藝,現在一干就是30多個年頭。2008年,手工造紙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李生武也被評為省級非物質文化傳承人,一晃十年的時間過去了,變的是歲月,不變的是李生武矢志不渝,堅持著這份祖祖輩輩傳下來的手藝。

過去,手工造紙一直是康縣農村發展的重要產業,在當地經濟發展中發揮了重要作用。按照《康縣誌》記載,1948年,縣內大堡(音bu 三聲)、迷壩、秧田等鄉鎮,上世紀80年代到90年代,是李家山造紙業最為輝煌的時期,後因工業造紙的衝擊、經營不善及造紙程序過於繁瑣等原因,導致年輕人不願去學習這門古老的手藝,李家山手工造紙逐漸走向蕭條。

2016年,康縣大堡鎮黨委、政府精心策劃,藉助莊子村美麗鄉村建設契機,建了這座「康縣手工造紙大堡傳承館」,進一步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

傳承館分上下兩層,一層是造紙重要流程體驗及展示,據介紹李家山手工造紙一共有72道程序,展廳依次呈現的是浸泡、蒸煮、打碓(音dui 四聲)、碾穰(音rang 二聲)、淘穰、入葯、抄撈、計數、掃紙這九道關鍵程序,原風貌將李家山造紙作坊搬了進來,使遊客能集中觀看到手工造紙的重要流程。

傳承館也給李生武這樣的非遺傳承人,提供了一個給遊客展示手工造紙抄撈技藝的舞台,不僅如此,在傳承館的二層還展示著他們製作的手工紙成品,並且提供紙墨筆硯,讓參觀者可以在構皮宣紙上揮墨潑毫。

2015年,李家山的手工造紙非遺傳承人,開始挖掘傳統造紙工藝所蘊含的商機,開發新產品,從之前只製作單一的祭祀用紙,發展製作書寫、繪畫的構皮宣紙。2017年,李永珍賣了1000多張構皮宣紙,給他帶來了3萬多的收入,加上祭祀紙賣了2萬多,1年下來能收入五六萬元。

技藝傳承靠的是言傳身教,隴南康縣的手工造紙如今也面臨著後繼無人的窘境,「不忘本來才能開闢未來,善於繼承才能更好創新,」康縣手工造紙,歷史悠久,具有深遠的歷史文化價值、工藝價值和經濟價值,如何尋找一條切實可行的「生產性」保護髮展之路,地方政府和非遺傳承人們都在進行著積極探索。

編輯:王泫予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甘肅廣播電影電視總台 的精彩文章:

每年超1億人感染沙門氏菌 它有何危害
蘭州國際馬拉松賽榮膺2017年中國田協金牌賽事

TAG:甘肅廣播電影電視總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