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謚號是什麼?如何封號?

謚號是什麼?如何封號?

古代在受中華文化影響的國家和地區,評價一個人物的是非功過,往往不是隻言片語就能敘述清楚。比如千古一帝秦始皇,其功績和過錯,不僅難以給出定論,也很難用一句話來概括。所以,古人為了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謚號來進行概括。總的來說,古代歷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諸侯大臣等社會地位相對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後朝廷會依據其生前所作所為,從而給出一個具有評價意義的稱號,這就是通常意義的謚號,用來高度概括一個歷史人物的生平。

謚號:分為官謚和私謚兩大類。

古代東亞(包括中國、朝鮮、越南、日本)帝王及其后妃、諸侯、臣僚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後,內務府根據其生前事迹與品德,而給予他一個中肯的稱號。此外,受中華文化影響的一些鄰近國家亦有使用,但不是每個東亞古代國家都用謚號。

根據對西周青銅銘文的研究,約周穆王時期,給地位較高或較有身份的死者加謚的做法已比較普遍

謚法

對象

周朝天子、各國諸侯、卿大夫及夫人有得謚資格;漢朝規定只有生前封侯者有得謚資格;

唐朝規定職事官三品以上有得謚資格;

一般文人學士或隱士的謚號,則由其親友、門生或故吏所加,稱為私謚,與朝廷頒賜的不同。

獲謚

皇帝的謚號是在嗣位皇帝的參與下得到的;末代皇帝的謚號由下一王朝的帝王追贈,或者由遺民政權上謚,比如明崇禎帝的謚號。南明上的是「紹天繹道剛明恪儉揆文奮武敦仁懋孝烈皇帝」,清代定鼎中原後,追贈崇禎的謚號為「庄烈帝」。

大臣的謚號是朝廷賜予的,一般由禮部(禮官)主持,在皇帝同意的情況下賜謚。謚(亦作謚)號,就是王、公、卿、大夫(自漢代起則是皇帝、大臣、親貴、士大夫)死後依其生前事迹給予的稱號。按傳統說法,謚號起始於周,比廟號要早八百年,而謚的範圍也不限於帝王。商代亡國之君是紂王。紂王姓子名辛,《史記?殷本紀》說:「帝乙崩,子辛立,是為帝辛,天下謂之紂。」在「辛」前加一「帝」字,是後人敘史時加添的,並非謚號;「紂」可能是同人給他的惡謚。周代有謚,則確鑿無疑,第一代周王姬發謚武,史稱周武王。秦朝曾經廢謚號。秦始皇認為,讓謚是以子(嗣皇帝)議父(先帝)、以臣議君;下議上就是不敬,所以秦朝皇帝無謚號(亦無廟號),對大臣也不賜謚。及至漢初又恢復謚法。先帝下葬前由禮官議謚,嗣皇帝定謚。漢代標榜「以孝治天下」,自惠帝起,諸帝謚號都有「孝」字,稱孝惠帝、孝文帝、孝景帝等。史家敘史作省稱,或略去「孝」字,或略去「帝」字,例如「孝惠」、「惠帝」。廟號、謚號連稱時,廟號在前、謚號在後。例如漢武帝的全稱是「世宗孝武皇帝」。

謚號最初用一個字,後來有兩個字的,例如戰國時趙武靈王、魏安釐王(魏安僖王),還有三個字的,例如貞惠文子;後世又有增字,甚至多至一長句的。謚號含有褒貶之意,最高的褒揚就是文、武,還有成、桓、昭、穆、景、明等也是褒字:厲、幽、煬都是貶字,沖、殤、愍、哀、悼等謚表示同情且兼有不同程度的貶意。按前人記載,議謚是在將葬之時。未死而謚的特別例子是有的:楚太子弒父,謚父為靈,豈料其父尚未瞑目,雖然不能開口說話,卻急巴巴地睜著眼睛似有所語:太子即改謚為成(史稱楚成王),他這時才瞑目。因為成字比靈字要好得多。另外,衛靈公因衛國發生變亂而逃亡到鄰近的諸侯國,北宮喜與析朱鉏幫助他平亂歸國,衛靈公如願以償,喜不自勝,為了褒獎平亂功臣。竟別出心裁,立即賜北宮喜謚為貞子、析朱鉏為成子(子是爵位)。二人生而得謚說,也屬例外。親貴、大臣死後賜謚,唐宋有議駁制度,即由太常博士議上,若名實不相符,給事中可以駁奏再議;明清則由禮部擬謚,皇帝核定,禮部有時也會多擬幾個以備皇帝選擇。帝王美謚無過於文、武,大臣之謚極於文正。宋代夏竦死,曾惹起議謚的爭論。最初太常博士擬為文正,後司馬光反對而改為文庄。

朝廷賜謚,很多時都是有褒有貶的,有的還既揚善、又不諱惡。例如唐代蕭瑀謚號貞褊,貞表示他端直,褊表示他多猜疑。美謚亦可追奪,如秦檜死後,宋高宗賜謚忠獻,意思是褒揚他危身奉上、智質有聖,至宋寧宗時追奪原謚論,改謚繆丑,那是指斥他名實相悖、怙威肆行。明清的情況則較為特別,規定禮部奏請才能得謚。換句話說,獲得請謚者必是朝廷眷念憐惜之臣,其謚號自然沒有貶意,只不過讚美程度有輕重之別。

最後,一個頗有趣的問題是,歷代失政的帝王、失國者是否惡謚隨身呢?答案又未必。失政者亦有得美謚的,例如弒父的楚穆公、東漢的桓帝。假若失國者由新朝定謚,他們才較容易得到惡謚。然而,清朝由於需要入侵李自成的需要,必須要給崇禎皇帝上煲謚,所以清朝為崇禎皇帝上謚號為守道敬儉寬文襄武體仁致孝庄烈愍皇帝。除了正式的謚號外,也有私謚。私謚始於東漢。私謚不出於朝廷,而由門人、故吏為著名文士學者所立,如東晉陶淵明的私謚是靖節徵士,北宋林逋的私謚為和靖先生,世稱陶靖節、林和靖。宋明時期私謚也屢見不鮮。

分類有褒揚性的美謚、憐惜性的平謚、貶義性的惡謚三種。

1.美謚,如:庄、武、文、宣、襄、明、睿、康、景、懿。

2.平謚:如:懷、悼、哀、閔、思、殤,有點同情的意味。

3.惡謚,如: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思。

註:由於惡謚是對死者的批評,這在古代是比較反感的事情。所以北宋做出規定:不立惡謚,只作美謚、平謚。

字數

謚號的字數,從一個字開始,發展到後來用好多個字,簡直成了褒義詞堆砌。在一個字或者幾個字的情形下,人們一般用謚號稱呼皇帝,比如隋煬帝。

但是從武則天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即自己定謚的先例。其實質由客觀地評判變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數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發展。唐代對歿世皇帝簡稱謚號。明朝皇帝謚號十六字。清朝皇帝謚號為廿二字。字數這麼多,當然就無法當名字叫了,只是在特定場合用。

先秦時的謚號以用一個字為常,也有用兩三個字的。用一個字的如:秦穆公、晉文公;用兩三個字的如魏安厘王、趙孝成王、衛睿聖武公等。

秦始皇統一中國後,議定以「皇帝」作為最高統治者的稱號,同時因「謚號」的定奪將形成「子議父、臣議君」的局面,故而廢除謚法。嬴政自稱為始皇帝,後世則以數計,如二世、三世等等。

漢代時期恢復謚法,而且這一時期謚法制度也日趨嚴密,朝廷中正式設立「大鴻臚」一職,管理王公列侯的謚法。漢代以後,謚號大多為兩個漢字:漢文帝劉恆「謚號」全名為孝文皇帝,蕭何謚為文終侯。

唐宋時期為謚法發展時期。謚法一方面成為封建帝王尊大謚以滿足其虛榮心的工具,同時也成為駕馭群臣的褒貶手段。從女皇帝武則天開始,打破了皇帝一、二、三字謚號的舊例,她作為皇太后臨朝稱制時追謚丈夫唐高宗李治為「天皇大帝」,達四字。武則天稱帝後,又開皇帝追尊四代祖宗的先例,更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上尊號謚美的先例,有的帝王活著的時候可以被奉上好幾次尊號。如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公元739年)受尊號為「開元聖文神武皇帝」。尊號的累加也影響了謚號的累加,自唐高宗以後,大多數皇帝的謚號都在四個字以上。

皇后之「尊號」即「徽號」。如清代同治皇帝尊自己的生母那拉氏為「聖母皇太后」,上徽號為「慈禧」。徽號也可每逢慶典累加,那拉氏的徽號最後積有「慈禧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壽恭欽獻崇熙」多達16個字,而她的謚號為「孝欽慈禧端佑康頤昭豫庄誠壽恭欽獻崇熙配天興聖顯皇后」23字謚(見慈禧條)。宋代皇帝謚號比唐時更加謚美,而且也開後代予大臣謚二字的定例。值得一提的是,宋太祖趙匡胤實行重文抑武,因此宋代大臣謚號多以「文」字為榮,終宋之世,謚號為「文」者達一百四十多人,為「武」者僅二十人。

明清時期,謚法內容基本固定下來。首先是各層級人員的謚號字數固定下來。

明代皇帝謚字為17字或21字(明太祖),親王1字,郡王2字,大臣2字,例如

明成祖的謚號為:啟天弘道高明肇運聖武神功純仁至孝文皇帝

清代皇帝謚字為21字(光緒帝)或23字或25字(努爾哈赤),和碩親王1字,大臣2字,例如

康熙帝的謚號為:合天弘運文武睿哲恭儉寬裕孝敬誠信中和功德大成仁皇帝

咸豐帝的謚號為:協天翊運執中垂謨懋德振武聖孝淵恭端仁寬敏庄儉顯皇帝

乾隆帝的謚號為:法天隆運至誠先覺體元立極敷文奮武欽明孝慈神聖純皇帝

恭親王奕?的謚號為:忠

曾國藩的謚號為:文正

清代大臣的謚號規定:一品大臣過世,按例請皇帝決定是否授謚。一品以下官員除非特旨,例不授謚。得謚號者只有曾入翰林,或獲授大學士者才用「文」字。而「文」字的謚號中,又以「文正」最為難得;只能出自特旨,不能由群臣擅議;清朝二百多年只得八人獲謚「文正」(如曾國藩)。文正以下的謚號則有:文忠(如李鴻章),清朝只有約十人得此謚號;再之下者有「文襄」(只限武功成者,如左宗棠)、文恭、文成等等。

工具書

【清】沈炳震編《廿一史四譜》、【清】陸費墀編《歷代帝王廟謚年諱譜》、【清】劉長華編《歷代名臣謚法匯考》及各種「中國歷史紀年表」等。

上謚法

神 聖 賢 文 武 成 康 獻 懿 元 章 僖(釐)景 宣 明 昭 正 敬 恭 庄 肅 穆 戴 翼 襄 烈 桓 威 勇 毅 克 庄 圉(御)魏 安 定 簡 貞 節 白 匡 質 靖 真 順 思 考 皓 顯 和 元 高 光 大 英 睿 博 憲 堅 孝 忠 惠 德 仁 智 慎 禮 義 周 敏 信 達 寬 理 凱 清 直 欽 益 良 度 類 基 慈 齊 深 溫 讓 密 厚 純 勤 謙 友 祁 廣 淑 儉 靈 榮 厲 比 絜 舒 賁 逸 退 訥 偲 逑 懋 宜 哲 察 通 儀 經 庇 協 端 休 悅 綽 容 確 恆 熙 洽 紹 世 果 太

上百三十一謚,用之君親焉,用之君子焉。

中謚法

懷、悼、愍(亦作閔、湣)、哀、隱、幽、沖、夷、懼、息、攜、恤、願、儆。

上十四謚,用之閔傷焉,用之無後者焉。

下謚法

野、誇、躁、伐、荒、煬、戾、刺、虛、盪、墨、亢、千、褊、專、輕、苛、介、暴、虐、愎、悖、凶、慢、忍、毒、惡、殘 奰、攘、頑、昏、驕、酗、湎、僥、狃、侈、惑、靡、溺、偽、妄、讟、諂、誣、詐、譎、詭、奷、邪、慝、蠱、危、圮、懦、撓、覆、敗、斁、疵、饕、費。

上六十五謚,用之殲夷焉,用之小人焉。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三十秒知道歷史冷知識 的精彩文章:

衛子夫——無心插柳,柳卻成蔭!
司馬遷的外孫子如果肯低調一點,就不會成為文字獄第一人

TAG:三十秒知道歷史冷知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