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舌尖3》是非常成功的紀錄片,但卻不是好的紀錄片
一鍋好燙,需慢慢熬制,不加他物,不急火候
文 熊叔
朋友深夜轉給我一篇《舌尖3》的罵文,粗略看了一下,準備一早再來精讀,結果......唯一還能看到的就是副標題,豆瓣5.7分,然而在我寫這些文字的時候已經跌倒5.1分了,當你看到我寫的這些文字的時候不知道是不是破5了......
難
拍續集真的一件費力不討好的事情,尤其是上一部如此耀眼,但肯定有人拍,哪怕背負罵名,因為這裡面的利益也是如此耀眼。
現在很多人都變得積極向上有趣味了,喜歡看一些有養分的作品,所以這些年也紅了不少紀錄片,《舌尖》,《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等。不管這種喜好是虛還是實,終歸是好事,就如同那個叫武亦姝的高挑妹紙,讓很多大體只記得鵝鵝鵝的人們,突然會說「七月在野,八月在宇,九月在戶,十月蟋蟀入我床下」,但凡能宣揚和傳承文化的,哪怕只是一丟丟,也是好的。
GIF
你要是說詩詞,說文物,那大概還是輕鬆的,畢竟很多吃瓜群眾沒有多少積累,多半就安靜地圍觀,可說的偏偏是吃,這樣一個擠著十三億吃貨的國度,每一個人都是食神一般的存在,這樣的話題註定是非多。
一方水土,一方吃貨,關於美食的爭論從來就不會停止,一碗豆漿是甜還是咸就足夠挑起南北戰爭,在天津敢在煎餅果子里夾肉腸無異於邪教......每一個人都有自己心中的美食排行,都有自己篤定的正統吃法。要在這萬千美食中選出一二,要扛著多少不服和不屑?真的不易。
如果是一檔教做菜的節目也就罷了,最多收到評論說廚藝不咋地,但卻要從最接地氣的吃中升華出不一樣的文化底蘊,這就難了,我們就等著隔著屏幕流口水呢,你卻沒完沒了講歷史文化,這是什麼鬼!
好
就算豆瓣跌到谷底,這依舊是成功的片子,按照功利的說法,一部商業片,只要火了,有了流量,就是成功,無論是被贊火的,還是被罵火的,所以,成不了9分的就努力成為2分的。
最大的收益大概是片中上鏡的人,物,店,不管之前多麼默默無聞,也不管還有多少比你靠譜的存在,只要上了《舌尖》,就意味著一夜翻身。鐵鍋買到兩年後了,銀杏菜板也脫銷了,連賣煎餅果子的小車前面都排上了長隊。可能過一陣子,熱度低了,一切又會歸於平靜,但這些靠著手藝過活的人至少得到了一波意外的紅利,而手藝人,即便不是大師,也應該得以尊重和延續,無論在哪個年代,他們都是文化的傳承,技術能代替的是手藝,代替不了的是匠心。
瑕
網路上的花式吐槽已經鋪天蓋地了,甚至吐槽本身就是一門極具觀賞性的藝術,這裡我也不跟風了,只是平靜地說說我覺得遺憾的地方。
從標題和第一季打下的基調,這是一款記錄美食的片子,那麼食物才是靈魂,器,手法,人,歷史,文化都次之,可以順帶,但不該亂了主次。也許是想全方位展現博大精深的中華飲食文化,但在有限的篇幅內想展現博大精深本身就是個謬論。退一步,美食紀錄片上砸鍋,耍刀,做瓷器也就罷了,居然連口紅都出鏡了,而且還是中藥口紅,這是鬧哪樣?!關了電視,只記得一口鍋,一塊案板,一隻口紅,卻不記得有哪些食物,這恐怕無論如何也稱不上一部好的美食文化紀錄片吧。
第一季詩情畫意的文案經由磁性的聲音加工成旁白,為片子增色許多,但也許是因為太看重這個亮點,以至於後面在這方面雕琢得太用力,一道好菜,用來增色,調味的配菜很重要,但增了提味在無形之間,不喧賓奪主才是境界。
縱是有高雅至極的國宴,美食於我們這個民族而言,更多地精彩還是在市井,在居家。由此產生的中華美食文化,也根深與市井,居家,就在那小攤小鋪之間流轉,就在那三口之家的家常便飯之中傳承,所以要接地氣。也許是導演太想拍出情懷和格調,反而有些飄飄然了,但在我們看來,就顯得有些矯情和做作了,什麼是美食文化?街邊放蕩不羈的擼串,喧囂夜市的小炒,早餐鋪子的一碗小面,飢腸轆轆推開家門看到的三菜一湯。不在風雅頌,只在煙火人間。
比
說到紀錄片,過年期間陪兒子一起看了BBC的《藍色星球2》,還是先說豆瓣的評分,雖然分數不代表一切,但也足夠說明很多。第一部《藍色星球》9.5的高分似乎已經是百尺竿頭了,然後續集還真打破了魔咒,進化到了9.9分!
GIF
說是陪兒子看,從第一個鏡頭開始,就無法自拔了,幾乎每一幕都在驚嘆,他們是怎麼拍的啊!誠然,攝影器材和技術的進步為之提供了更有力的支持,但背後依舊是人的付出,4年,125次考察,走遍39個國家,水下拍攝時長6000個小時,水下1000米......枯燥的數據堆砌起來已經足夠說明問題。
GIF
商業上成功的紀錄片和好的紀錄片從來就不是一回事
5.1分的紀錄片和9.9分的紀錄片也從來都不是大家的胡亂褒貶
《舌尖3》的製作者也說自己付出了很多,拍攝了很久,走遍了神州,光素材就有多少個T,我相信,也認可他們的努力,但是路還很長,除了拍攝時長,素材多少,行程遠近,還應該有幾顆心:
對拍攝對象的敬畏之心
對記錄內容的專業之心
對事物本質的工匠之心
有了這些,經過打磨和錘鍊,9.9分並非遙不可及。
最後說一些跑題的話,一部美食紀錄片,居然引發了大家的買鍋熱情,想想也是任性,就說說鐵鍋吧。如果你不是經常做飯,如果你不是經常爆炒,如果你不是有些臂力的人士,那我真的不建議你用傳統的鐵鍋,古法,手工打造,傳統等等辭彙只是代表物件的一些屬性,並不見得就等價於最好,工業流水線的產品也不等價於低劣廉價,根據所需選擇最合適的才是。鐵鍋傳熱快,適合爆炒,但如果是煎,燉等菜品,並沒有什麼優勢;鐵鍋的確可以補鐵,但是你缺鐵嗎;鐵鍋相對較笨重,操作不易;鐵鍋需要細緻開鍋,精心養鍋,頻繁使用才能最大限度不粘鍋,可即便是當祖宗養,在不粘不銹這方面也比不得不粘鍋......
恩,都說到這裡了,如果你還是執意要和我一樣用傳統鐵鍋,那也挺好,不過不用非要買兩年後才能發貨的章丘鐵鍋,作為最接地氣的一種炊具,作為非專業人士的我們,沒有那麼多講究,鐵鍋在養不在貴,隨便買個百十來塊錢的就可以了,這個價位的人家都懶得造假,反而都是好貨。
TAG:刺梨花再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