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穩中求進 經濟實力再上新台階

穩中求進 經濟實力再上新台階

春節期間,市民在河北唐山市鳳凰花卉交易大廳選購鮮花。隨著我國經濟的平穩發展和居民收入的提高,鮮花等節日消費新亮點不斷湧現,提升了居民生活質量和水平。董 軍攝(新華社發)

開欄的話春回大地,萬象更新。第十三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和政協第十三屆全國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即將在北京隆重召開。

黨的十八大以來這五年,面對極其錯綜複雜的國內外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團結帶領全國各族人民砥礪前行,推動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歷史性成就、發生歷史性變革。深入透析這些歷史性成就和變革,有助於我們堅定信心,攻堅克難,推動我國經濟在實現高質量發展上不斷取得新進展。本報從今日起推出「迎接全國兩會系列特稿」,敬請關注。

在剛剛過去的2017年,中國經濟交出亮麗成績單。初步核算,2017年GDP總量達827122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6.9%。

這是我國GDP總量首次突破80萬億元,進一步鞏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地位。這也是過去五年來我國GDP總量邁上的第三個新台階:2014年,我國GDP總量由2012年的50萬億元邁入60萬億元;2016年,GDP總量突破70萬億元。

中國經濟不斷攀登新高度,表明經濟運行穩中有進、穩中向好的態勢進一步鞏固。成績的取得,與我國始終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密不可分。

「穩」的重點放在穩住經濟運行上

過去五年,是黨和國家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五年。從外部環境看,世界經濟復甦乏力,「逆全球化」思潮和保護主義傾向抬頭,主要經濟體政策走向及外溢效應變數較大,局部衝突和動蕩頻發,全球性問題加劇,不穩定不確定因素明顯增加。

從國內環境看,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處在爬坡過坎的關鍵階段,經濟運行存在不少突出矛盾和問題,產能過剩和需求結構升級矛盾突出,經濟增長內生動力不足,金融風險有所積聚,部分地區困難增多等。

面對國際國內嚴峻複雜形勢,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穩紮穩打,步步為營,鞏固穩中向好的發展態勢,促進經濟社會大局穩定,為全面深化改革創造條件;同時,積極推動全面深化改革,以改革促發展、促轉方式調結構、促民生改善。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就是把「穩」的重點放在穩住經濟運行上,不斷創新宏觀調控方式,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在區間調控基礎上加強定向調控、相機調控,提高預見性、精準性和有效性,注重消費、投資、區域、產業、環保等政策的協調配合,確保增長、就業、物價不出現大的波動,確保金融不出現區域性系統性風險。

近年來,我國主動把握經濟發展新常態的特徵,既不搞大水漫灌式的「強刺激」,也不沿襲過度依賴投資、消耗資源的傳統發展方式,而是努力保持戰略定力,對經濟增長的目標增速進行科學調整。2013年,我國GDP增長預期目標為7.5%左右,發展的協調性進一步增強;2017年,GDP增長的預期目標已經調整為6.5%左右,在實際工作中爭取更好的結果。

調低GDP增長的預期目標,並不意味著我們不要GDP,而是尊重經濟運行客觀規律的必然要求,是遵循經濟發展實際的現實選擇。實踐證明,儘管我國調低了GDP目標增速,但經濟運行始終保持平穩。2017年,我國GDP增速達6.9%,這一增速在全球主要經濟體中名列前茅。從增量看,2017年,我國GDP增量折成美元相當於2016年世界排名第14位的澳大利亞GDP總量規模(根據世界銀行發布的數據)。2017年GDP總量比2012年增加286755億元,增量佔2012年GDP的53.1%。2013年至2017年,我國GDP年均增長7.1%。根據世界銀行數據測算,2012年至2016年主要國家和地區對世界經濟增長貢獻率,美國為10%,歐盟為8%,日本為2%,中國達34%,超過美歐日之和。中國經濟的穩定增長,成為全球經濟增長的主要推動力,在世界經濟復甦進程中,持續發揮著「壓艙石」和「助推器」的作用。

與此同時,與民生密切相關的就業和物價等指標同樣好於預期。2017年全國城鎮新增就業1351萬人,連續第5年超過130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連續4個季度都保持在4%以內,為2002年以來的最低水平。從物價水平看,2017年,全國居民消費價格上漲1.6%,漲幅比2016年回落0.4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價格溫和上漲,物價水平保持平穩。2013年至2016年居民消費價格年均上漲2.0%。從收入水平看,2017年,全國居民收入較快增長,實際增速既快於上年,也快於2017年的GDP增長;居民消費水平進一步提高,生活質量不斷改善。

「進」的重點放在調結構促改革上

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必須在「穩」的前提下勇於進取,深入推進改革,加快結構調整,敢於啃「硬骨頭」,努力在關鍵領域取得新進展。

在2014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上,習近平總書記指出,「進」的重點要放在調整經濟結構和深化改革開放上,確保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和創新驅動發展取得新成效。

當前,我國宏觀經濟運行總體平穩,就業形勢總體穩定,物價水平相對處於低位,這為加快推進改革創新和結構調整、進一步推動經濟轉型升級和提質增效創造了機遇。

近年來,我國持續加大經濟結構調整力度,三次產業結構持續優化,服務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不斷提高。其中,2017年,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比2012年分別下降1.5個和4.8個百分點,第三產業增加值佔GDP比重提高6.3個百分點,第三產業佔比有了較明顯的提升。從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看,2013年至2017年,三次產業對經濟增長的年平均貢獻率分別為4.6%、42.6%和52.8%。其中,2017年第三產業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比2012年提高了13.9個百分點。同時,戰略性新興產業、高技術產業等新興行業保持較高增長,新動能成為保持經濟平穩增長的重要動力。

從需求結構看,2017年,儘管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為58.8%,比上年下降7.7個百分點,但仍比2012年提高3.9個百分點,消費仍是拉動經濟增長的主要動力。值得注意的是,消費升級類商品較快增長。2017年,限額以上單位家用電器和化妝品類商品比上年分別增長9.3%和13.5%,增速分別比上年提高0.6個和5.2個百分點;通訊器材類商品在上年較高增速的基礎上仍保持10%以上的較快增長。

我國還通過全面深化改革,釋放更大市場活力和社會創造力。特別是著力推進簡政放權、減稅降費,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和企業負擔;放寬市場准入,促進公平競爭,提供便利服務,消除各類企業投資和發展的障礙;落實結構性減稅政策,全面清理各種涉企收費,並不斷加大督察力度,使市場主體有減輕負擔的切實感受。

2017年,全國新登記企業607.4萬戶,比上年增長9.9%,日均新登記企業1.66萬戶。航空航天、人工智慧、深海探測、生物醫藥等領域湧現出一批重大科技成果。「互聯網+」推動線上線下加快融合,特別是分享經濟廣泛滲透,跨境電商、在線醫療、共享單車等新服務模式層出不窮,為經濟持續健康發展注入了新的強勁動力。

我國經濟建設取得一系列重大成就表明,「穩」和「進」要相互促進,經濟社會平穩,才能為調整經濟結構和全面深化改革創造穩定宏觀環境;調整經濟結構和全面深化改革取得實質性進展,又能為經濟社會平穩運行創造良好預期。我們要始終牢牢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協調推進「四個全面」戰略布局,樹立和落實新發展理念,全面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發展新局面。

( 作者:林火燦編輯:王擎宇 )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網 的精彩文章:

曼哈頓恐襲遇害者家人訴紐約政府 索賠6億美元
馬爾地夫總統特使薩伊德來華訪問

TAG:中國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