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設計界的奧斯卡!美國SND數媒大賽4家中國媒體獲獎
近日,被譽為新聞設計界的奧斯卡大獎——美國SND數字媒體設計大賽(The Best of Digital Design)在其官網上公布了2017年全球數媒設計大賽的獲獎名單。此次大賽全球共有60多家媒體獲獎,其中一半的獎項由《紐約時報》和《華盛頓郵報》包攬。
《華爾街日報》、路透社、塔斯社、《金融時報》、彭博(Bloomberg)、美國《國家地理》、ESPN、加拿大《環球郵報》、美國廣播公司(ABC News)、ProPublica、巴西《環球報》等世界知名媒體都是獲獎者。非常可喜的是,中國有四家媒體公司也獲得了數媒大賽的優秀獎,他們分別是人民日報媒體技術公司、浙江新聞、澎湃新聞和《南華早報》。
金獎作品有哪些?
最佳媒體作品集獎
英國路透社
《大逃竄,羅興亞危機》圖形綜合報道
路透社運用大量的視覺元素,圖形設計和圖片講述了數千名緬甸穆斯林羅興亞人越境到孟加拉國尋求庇護,另有數千人正在逃往該鄰國的途中的故事。圍繞該故事,路透社做了一系列的報道。
《紐約時報》
《南極突擊》圖形綜合報道
《紐約時報》運用一系列交互圖形,動圖,圖片報道了南極冰川開始融化的過程。同時,他們用VR視頻展現了這些過程。
圖形專題策劃報道類
《華盛頓郵報》
《這是你一生中發生的每一次日全食,今年是你最好的機會嗎?》
《華盛頓郵報》運用交互圖形很好的分析了在未來出現的日全食和自己的相關性。
中國媒體部分獲獎作品
單一專題設計類 優秀獎
人民日報媒體技術公司
《AI簡史》
浙江新聞
《小菜年畫2017》
《冬至》
《乘上這艘魔力船,一朝看盡千年古港》
《南華早報》
《一帶一路倡議下的5個項目 》
圖形專題策劃報道類 優秀獎
澎湃新聞
《颱風68年的足跡》
專家點評
吳鶯,人民日報媒體技術公司視覺總監,原美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助理教授。
曾於2013和2014年連續兩屆被SND邀請作為其國際大賽的評委, 也是唯一被邀請參與SND數媒大賽的中國評委。曾評審過《紐約時報》的《雪崩》。其設計作品也多次獲得SND大賽的獎項。
全媒派:首先要恭喜您的作品《AI簡史》獲獎。您如何評價這次整個大賽的情況,以及中國作品的表現?
吳鶯:謝謝。這次SND數媒大賽吸引了全球各主流媒體的參賽,包括轉型中的傳統媒體,如《紐約時報》、《華盛頓郵報》,《華爾街日報》也包括新興媒體,如谷歌新聞實驗室(Google News Lab)。參與媒體的地區包括美國、英國、加拿大,也包括俄羅斯、巴西、哥斯大黎加、義大利、芬蘭、日本、還有中國等等。可以說吸引了全球各大媒體的眼光。這也讓SND大賽代表了世界數字媒體發展的水平。
我認為SND數媒大賽的舉辦,從某種程度上也促進了全球數字媒體的發展。從大賽參賽者方面來講,美國任然是數字媒體發展先進性的代表。他們無論在技術上的創新,人員上的投入都是比重非常大的。這次《紐約時報》是獲獎大戶,幾乎囊括四分之一的獎項。
這次中國的參賽作品表現非常不錯。《南華早報》是香港的英文媒體,其實他們的作品質量非常高,無論是形式上,還是質量上都非常接近美國主流媒體的水平。而澎湃在數據新聞的視覺呈現上也下了一番功夫,同時也有很強的故事敘述能力。浙江新聞主要在用手繪表現中國文化上做的不錯,其實這是一個很討巧的方式。我以前做評委的時候,發現外國人對於手繪文化的作品都非常喜歡。至於我自己的作品,是一個3D H5作品,重在移動端的交互體驗上。其實製作的時候,時間非常緊張,不過能夠獲獎,也很幸運。
全媒派:這次大賽有哪些新的亮點,從中能看出未來數字媒體的製作有哪些新的趨勢嗎?
吳鶯:今年新增了兩個參賽類別,分別是產品設計類和實驗性設計類,這在以往都是沒有過的類別。產品設計類的參賽作品包括App、網站、特殊項目、甚至是內部工具以及設計系統等,評選這些作品在用戶體驗上的創新能力。而實驗性設計類是給那些勇於嘗試非常規媒體表達方式,主要如AR/VR的運用,遊戲方式敘事,甚至用說唱的方式來表達新聞故事。
巴西 Metrópoles 的rap 新聞說唱在社交媒體上的傳播
比如這次獲得實驗性設計優秀獎的來自巴西Metrópoles的記者用rap說唱的方式,選擇了2017年度最佳新聞報道合集唱了出來。 這讓我想起了,人民日報客戶端去年推出的兩會版《成都》,不是說新聞,而是唱新聞。還有英國的《金融時報》製作了《優步遊戲》,完全以遊戲的方式將記者對一些優步司機的真實生活的採訪與對話融入到遊戲里去。
英國《金融時報》的優步遊戲
當然《華爾街日報》將金融數據與AR技術結合起來的作品也很棒。其實他們在數據新聞與AR/VR技術相結合的嘗試非常早。比如4年前,他們就用VR呈現出納斯達克指數的發展史,非常震撼,很有創造力。而《紐約時報》的NYTVR一直都在嘗試VR視頻類的創作。隨後CNN也推出CNNVR,以及被亞馬遜的貝索斯私人購買下的《華盛頓郵報》也一直在推進他們的VR新聞產品。
所以縱觀這次大賽所有實驗性類別獲獎作品,以及我自己對行業發展的認識,我認為以後的數字媒體產品的製作會增加更多的娛樂性和觀賞性以及更好的用戶體驗。隨著5G,人工智慧技術推進,今後的用戶體驗會大大增強。這也符合隨著消費升級的到來,大家對數字媒體消費的需求也在升級。而這都是需要技術的推動和團隊的協作。因此各大媒體公司需要在技術,團隊的投入會更多。而好的創意,優良的製作是剛需。
全媒派:那這樣的數字媒體產品的推出,會對製作方式有新的要求嗎?
吳鶯:其實我認為數字媒體產品的製作有點像電影產品的製作。在傳統的內容為王的觀念下,編輯屬於核心地位,設計和技術都是屬於服務人員。但是在一個內容產品製作過程中,內容雖然是核心,但它也只是產品中一種元素而已。而一個好的作品需要包括內容、創意和技術的綜合。因此,內容產品製作經理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這個角色需要對內容、創意和技術都有所了解,是一種綜合能力的表現。
這個有點類似於電影中導演的角色,編劇提供優質的故事,導演用各種藝術呈現和技術去講故事。最後把電影這個產品推向市場。在中國這種角色一般都被文字編輯所充當,但他們對設計與技術的不熟悉和不敏感,造成他們對產品質量的把關不專業。因此他們更適合作為編劇這個角色,提供最好的內容。而導演這個角色最好還是讓產品製作負責人來充當。同時,我認為每個人都需要有產品意識。不論是文字編輯,還是設計與技術人員都需要對彼此的專業有所了解,具有產品思維,真正做到相互融合。在美國,很多媒體從業人員都是多面手,掌握了很多從信息採集到製作的各個環節的技能和知識。可以說他們的團隊在打造內容產品的時候有天然的融合優勢。
全媒派:您對中國媒體以後參賽有些什麼建議嗎?
吳鶯:我認為中國的移動端信息消費已經走在世界前列,我們有更多在移動端產品製作上的經驗。其實這次中國的獲獎作品主要還是集中在移動端的優勢上。但是如果拋開終端的優勢,我們在創意和技術上的創新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我也希望中國媒體多多參加這種國際賽事,通過參賽,了解行業發展趨勢和水平,最終促進自身的發展。
※2018年路透社數字新聞項目報告:新聞、媒體、科技趨勢,七大主題定位未來
※Facebook說2018是視頻之年,野心勃勃想成為社交版YouTube
TAG:全媒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