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那些被時光湮沒的老手藝,你記得哪些?

那些被時光湮沒的老手藝,你記得哪些?

來源:流程君

老手藝是什麼?生活準確點說應該是「曾經的生活」。每一件工藝品的出品,不僅僅是一種物化的呈現,更凝聚著每一個匠人的堅守。生活中總會需要一些質樸本真,要保留我們最珍貴的、最引以為傲的東西。

理想三旬

 濃煙下的詩歌電台

陳鴻宇 

00:00/

?

一段木塊,一根毛竹,一團棉花,一塊石頭,經手藝人的妙手使弄,一件工藝品就閃現在你的眼前,一件精美的生活用品,就使用在你的日常生活當中,一件漂亮得體的衣服就穿在你身上。而成就這些精緻物品的只是幾件簡單的生產工具和那雙粗大的巧手,這就是中華老手藝的魅力所在。

中華老手藝沒有特定的生產時間,有的只是世世代代的口傳身教。

中華老手藝沒有一部完整的書本記載,有的只是散落在民間記憶長河中的點點滴滴。

流水過往,一去不返,然而在社會進步日益發展的今天,短短几十年的時光讓曾經的中華老手藝黯然失色。短短几十年的時光手藝人病弱離世;老年息手,中年改行,青年斷檔。絕活兒手藝幾近成為「絕活兒」,能傳承給後代人的又有庶幾?

中華老手藝面臨後繼無人的尷尬境界已日漸顯現,走向消失滅亡的困境,這無疑將是中華民族不可承受之痛。

今天流程君來盤點那些已經漸漸被時光湮沒的老手藝。

?

補 鍋

以前生活條件差,能補的就補,能修的就修,不像現在爛了就丟了。

鋁 鍋 換 底

換鋁鍋底和補鍋不一樣,換鋁鍋底不用火,是將壞了的鍋底剪下來換個新的底接上。

修 鞋

記得小時候新買的鞋怕開膠,也希望能穿的久些,都要去修鞋師傅那裡走一圈線。

打 鐵

小時候,家裡的一切鍋鏟、菜刀、剪刀、柴刀、農耕用具等幾乎都是鐵匠師傅手工打造的。

彈 棉 花

上了年紀的人都會對「彈棉花」有著清晰的記憶,隨著一聲聲弦響、一片片花飛,最後把一堆棉花壓成一條整整齊齊的被褥。而那時候的彈棉花工匠們也都走街串巷,生意應接不暇。

彈棉工具有大木弓,用牛筋為弦,還有木棰、剷頭,磨盤等。

木 工

主要是修房蓋屋製做梁、檁、窗以及各式傢具、農具等,木工用具為斧、鋸、鑿、錛、刨、木鑽、木徑尺、墨斗、鉛筆。

閹雞、豬

記憶里提起閹雞佬、閹豬佬,那可是幾個村甚至鎮上出了名的人物。

裁 縫

想起小時候爸媽結婚的時候很多人送布匹來,等舊衣服實在補不了了就會拿著新買的布去裁縫店製作新衣服。

做 掃 把

這項手藝已經很少見了,就連我們舊時候自己做的掃把也少之又少,都被被塑料掃把代替了。

手 工 鍛 銀

現在,手工鍛造的銀器的匠人雖然還有,但也已經很少了,十年後他們肯定會越發珍貴。

修 表

記得小時候,每逢圩日都有一個擺著小桌子低頭修表的人,那一桌子的手錶零部件,像古董。

剃 頭

以前我們都叫剃頭,現在時尚的說法叫理髮。如今遍地都是新潮的理髮店,只有在農村偶爾還看得到傳統的剃頭攤子。

篾匠

在農村,許多生活用具都是用竹子加工而成,如菜籃、筲箕、撮箕、籮筐、背簍、篩子、簸箕等等,牢固結實,經久耐用。

造秤桿

在電子秤無縫不入的年代,老式的秤桿似乎只能在街頭小販那裡才能偶爾看到。造秤的老人卻不管這些,帶著花鏡做的入迷,時間在她那裡似乎已經靜止!

磨刀磨剪子

寂靜的午後,手藝人「磨剪子嘞……」的長吆喝,似乎總出現在午睡的夢裡。老人的砂輪一圈圈轉動,越來越鋒利的菜刀,不知會在誰家案頭,切磋出一頓頓美味佳肴。

納鞋底

手工納鞋底是一種傳統鞋底工藝,像傳統的千層底,就是手工納鞋底的典型代表。因鞋底用白布裱成袼褙,多層疊起納制而成,取其形象得名。成品穿著舒適,輕便防滑,冬季保暖,夏季透氣吸汗。

手工納鞋底已經離我們很遙遠了,現在我們穿的鞋款大多是機器製作。人們渴望時尚,卻在心底懷念手工製作鞋款的舒適。

畫糖人

細膩的白糖,恰到好處的火候,熬一鍋金燦燦的糖稀。老人手裡的工具一番輾轉騰挪,一個個栩栩如生的糖人就出現了。這樣精緻且帶著餘溫的「藝術品」,拿在手裡,你捨得將它融化嗎?

老裁縫

上世紀七、八十年代,縫紉機曾經是中國尋常百姓家普遍追求的奢侈物品。能夠擁有一台縫紉機,絕對是一種體面和榮耀,絕對是富有的象徵。

穿針引線、縫衣織布原本是中國婦女的本職,一手好的針線活曾經是家庭婦女傳統美德的重要標誌。所以,在那個年代裡,女孩們出嫁,如果能夠向男方要到一台縫紉機做彩禮,那就足以說明自己的身價了。

修傘匠

過去人們使用的雨傘,不管是紙傘,還是布傘,都是用竹子作傘把和骨架,日久了傘頂破裂,骨架易折斷,所以常常需要修補。沒必要修的傘,修的成本太高就叫顧客買新的了。

後來出現的鐵骨架布頂的避雨遮陽兩用傘,比較耐用,修傘行業因此也日益蕭條……

手工制香

香,在中國不僅用來祭拜祖先,還有提神解乏、去穢除暑等功效。機械化進入制香工藝後,能提高約10倍的產品,但這並不妨礙手工制香人的存在,他們依舊守著這份傳統手藝。

制香的香粉需要經過不停的晾曬才能成香,時間和記憶,就這麼一點點沉澱在裡面。

香是供奉之物,就要配以喜慶的紅色,將香面按比例調好後,香粉也能更好地上色。

雖然香粉晾曬過了,但製成香之後,還需要進行晾曬,慢工出細活,香在陽光下,漸漸成型。

瓦盆匠

瓦盆曾是家家戶戶必備的日用品,經濟實用,種類多樣,但隨著瓷質、鋁製、不鏽鋼等生活用品的出現,以盆罐為主的盛儲器就漸漸消失了。

輪坯是第一道工序,工匠們手握泥坯,隨著檯面的轉動,捏作出適合的器型。

最大的難度就是製作大水缸了,工匠用拍打塑造成型,每個位置用多少力氣,沒有書面的標準,只有匠人數年累月間自成的手法經驗。

柳編

柳編是中國民間傳統手工藝品之一,經過歷代藝人的傳承發展,凝聚了廣大勞動人民的心血和汗水,雖然是實用的器物,但天然的編織紋路,賦予了柳編更多的藝術審美價值。

柳編工藝非常多,像平編、紋編、勒編、砌編等,不同的造型也需要不同的編織手法。

平編就是經緯交織,互相穿插掩映,形成十字交錯的肌理。砌邊則多用於圓形器物,先將編結物聚合成把,再用較結實的篾片,將這些把束穿起來。

蓑衣

現在的許多人大概都沒見過,但老一輩的人們在孩提時,卻家家戶戶都有這麼一件蓑衣。穿蓑衣、戴蓑笠的農夫,在田間辛勤勞作,就像中國畫里的人物一般。

蓑衣的原料是棕樹皮,要先用棕葉鐵抓弄成棕絨,才能絞出棕繩來,用棕繩編出的蓑衣,風吹不進,雨淋不透,就彷彿大自然的饋贈,處處透露著神奇。

即將消失的農村日常用具

我們的現在的生活越來越好了,但傳統手藝越來越少了。十年後,這些手藝有些還會見到,有些可能再也難看到了吧……

許多我們熟知的老手藝,正在悄悄遠去

甚至消失,速度之快,令我們吃驚!

它們逐步被淘汰出我們的生活

成為絕響,再美好也很難留住…

保護,記錄,發揚還是挽留?

更多時候我們只能眼看一種文化和生活在慢慢地消逝…

你有何感想?

--END--

來源:流程工業

建議:文中所述難免存在缺失或錯漏之處,煩請大家在留言區暢所欲言、發表評論,您知道的或許正是大家想了解的!這樣我們可以幫助更多的人了解更多!謝謝您的支持!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工控幫 的精彩文章:

TAG:工控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