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中醫 > 阿膠之爭背後,有多少科學問題

阿膠之爭背後,有多少科學問題

無論中藥西藥,在我們身體細胞吸收過程里,都是遵循「化學反應」規律發生的,而不是按照古人「陰陽五行、配伍歸經」的觀念進行的,從這方面講,中醫藥不應排斥現代化學的介入。

微博「全國衛生12320」指出:阿膠並不值得買

文 |孫正凡

生活在同一個世界上,因為學識經歷的不同,許多人對同一個事物會有著不同的認識,然而這是否會改變事物本身的內在規律呢?

大年初五(2月20日),衛生計生委12320衛生公益熱線官微針對國人熱捧的「補品」阿膠指出:阿膠並不值得買,營養價值還不如雞蛋,因為它只是「水煮驢皮」,主要成分是膠原蛋白,其中缺少人體必需的色氨酸。這條微博引起了熱烈的討論,多數網友表示再也不買阿膠了。

該不該用化學闡釋中藥存爭議

不過跟其他許多類似話題一樣,因為涉及中醫藥,網友們、各方的觀點也各不一致。比如中國中醫藥報發表一家之言稱,「用化學成分闡述中藥的功效,是典型的偷換概念」。該文章認為中醫的藥效理論不同於西醫的藥理研究,二者分屬不同的醫學理論體系,理解中醫藥「遠不止化學成分層面」,不過該文章也承認,中藥經典理論還需要更深層次的研究探索。

但有些問題仍值得推敲:比如涉及中醫是否應該討論「化學成分」?這裡說的「化學成分」是什麼?其實就是我們周圍也包括中藥、包括人體的成分組成。化學云云,不過是以化學手段去分析。比如化學發現構成生物體的主要元素碳氫氧氮等,跟組成無機物的元素並無二致,這一發現打破了無機物和有機物的界限。

說起來,這個發現也跟我國科學家有關,因為其標誌之一,是在六十年前我國科學家人工合成了牛胰島素,它同樣具有生物活性。

正如阿膠來自驢皮,中醫藥一向以取自天然、「食葯同源」標榜,然而現代化學揭示了食物和藥物「化學成分」的秘密,比如讓食物提鮮的味精(谷氨酸鈉),在許多飯店裡,它的名字改名叫雞精。比如我們人人愛吃的紅燒肉、燒烤之所以味道誘人,在於糖類和蛋白質之間發生的美拉德反應,這類反應同樣存在中餐烹調、中藥炮製過程中。

儘管我們對「化學反應」這個詞可能心懷畏懼,然而我們身體能夠消化、吸收食物和藥物,甚至生命過程本身,全靠各類化學反應。因為化學的研究對象是我們周圍的一切物質在分子層次上的變化,這種手段被命名為「化學」。

現代化學對生物、生命過程的研究,已經進入到了分子層級。而弄清楚細胞內的化學反應過程,弄清楚正常生理過程和疾病發生髮展過程,讓現代醫學得以開發出來許多針對性極強的新藥物,攻克了過去的許多頑疾,讓原本毫無希望的病人得以重享生命的樂趣。

阿膠。圖來自視覺中國

用科學弄清中醫藥「黑匣子」原理

那麼,中醫藥就應該一直是「黑匣子」,拒絕現代化學介入嗎?其實也不是。化學這個學科的前身,在西方稱為鍊金術,在中國稱為煉丹術。中國傳統醫學家、道士等在煉丹製藥過程中,認識了很多種物質的化學特性,比如東晉葛洪曾經發現有些化學反應是可逆的(如水銀和硫磺化合成為丹砂,丹砂加熱又會分解出水銀和硫磺)。

進一步說,中國傳統醫學家們當然也想弄清楚人體結構、藥物成分、藥物機理,只是由於時代的局限,特別是缺乏實證邏輯、實驗科學,古代中醫跟西方傳統醫學一樣,無法弄清楚很多問題,也存在許多錯誤,但他們從未停止探索。我們今天繼承傳統文化,不應該只背古代醫書,把「經典」看作不可動搖的金科玉律,更應該實現古人的「初心」,完成他們最初的目的——治病救人。

有專家說,用西醫的方式去理解中醫,中醫則永遠「說不清、道不明」。其實不是亦步亦趨地要照抄西醫,而是要學習同行的科學精神和科學思維,從根本上弄清楚中醫藥的「黑匣子」的原理。畢竟,無論中藥西藥,在我們身體細胞吸收過程里,都是遵循「化學反應」規律發生的,而不是按照古人「陰陽五行、配伍歸經」的觀念進行的。同一個世界,同一套規律,決定了必然殊途同歸。

屠呦呦受葛洪《肘後備急方》的啟發,用現代醫學方法合成植物中原本不存在的青蒿素,為中醫藥在世界上的地位爭得了發言權。中國傳統醫學研究人員,有沒有勇氣向屠呦呦、向西醫同行學習,揚棄錯誤,披沙揀金,打破中醫藥的「黑匣子」,把中國傳統醫學家們的探索精神繼續發揚光大呢?這正是我們應該期待的。

孫正凡(科普作家)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醫楊潤 的精彩文章:

引起手麻的六大原因,半夜麻到睡不著,原來是這裡出了問題
脾為先天之本,脾不好這些食物要記牢,堅持食用

TAG:中醫楊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