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採訪了50個KOL,36氪預測了41個未來 2018新商業展望合集

採訪了50個KOL,36氪預測了41個未來 2018新商業展望合集

我們走訪了超過50名投資人、創業者、管理者及分析師,試圖通過研究新商業領域裡的明星公司、熱門領域,去預判接下來一年的關鍵事件。

文 | 閆浩 王水 方婷 張信宇 王卜 喬芊 楊林 王海璐 孫然 韓洪剛 張雨忻 馮尚鉞

編輯 | 楊軒 方婷

2018將會是殘酷的一年。

併購是它的主旋律——所有可能產生大機會的領域都已置於巨頭軍備競賽的陰影下——這可能帶來無趣,也可能有出人意料的競爭結果。

今年,我們走訪了超過50名投資人、創業者、管理者及分析師,試圖通過研究新商業領域裡的明星公司、熱門領域,去預判接下來一年的關鍵事件。

我們去年的許多預言已成真,比如做內容的和做社交的越來越像、非主流文化成為主流、信息流大掙其錢、互聯網金融公司集中上市、便利店等線下業態難被取代、外賣市場發生併購……

融合仍在繼續。今年,我們依然在內容平台與社區、文娛與遊戲、零售與電商、出行與新汽車、手機與智能硬體、人工智慧、新金融,以及新增的區塊鏈這8大領域,預測未來一年值得關注、大概率會發生的41個趨勢。

期待與諸位探討。並期待著觀察歷史發生。

一、紅利到頂,瓜分內容剩餘流量

2018將是移動互聯網繼續馬太效應的一年,內容平台尤盛。在資訊分發這個領域,頭條、百度、騰訊以及剩餘門戶的分歧爭執將會繼續深化,多方競爭已經從暗箭走向明槍,而在短視頻這塊還算新生的戰場,快手、頭條系的兩大產品,以及騰訊、YY、360等跟進的產品線群魔亂舞,市場喊了多年存量競爭之後,終於迎來「狼來了」的一天。

1 巨頭收割開始

像今日頭條這樣的頭部公司,它們個頭都已經相當巨大,但是主App已經面臨增長的天花板。那麼,還有什麼辦法增長?答案是收購。在社交、音樂、新聞、視頻及短視頻等領域,頭部公司正瘋狂而又殘酷地收割腰尾部App。

對內容行業來說,今年註定是「大吃小」的併購之年。步入狗年沒多久,就已經發生了頭條收購Faceu,陌陌收購探探等行業重磅交易,體量雖然都在十億美金以下,但是勝在頻次高,速度快。市面上所有殘存的體量穩定但後勁不足的中小公司,都將成為大公司為做大日活而虎視眈眈的獵物。

2 撒幣送錢將成常態

2017年下半年以來,內容平台湧現了派派、趣頭條這種依託送錢模式實現百萬、千萬日活的增長神話,也有直播答題這種新的拉新神器蔚然成風,這些原先看似不起眼的增長方式在不同的平台發揮了截然不同的效力,接下來也仍會改變行業認知,送錢、撒幣之後,新的方式仍會不斷被嘗試驗證。

唯一的問題是,這種差異化的內增長方式邊際效應會愈發明顯,一個新生事物從出現到被行業普及的速度會越來越快,甜頭留給一個平台獨享的情況將越來越少,尤其是越來越頭部的內容平台。

3 內容向社交化轉型

在內容分發格局漸穩、各家內容千篇一律的新形勢下,平台方單純從內容層上下功夫,已經不是一個付出回報比較高的方案了。接下來,一大批社交場景會遷移、移植到內容平台上,使得平台實現從內容與人,到人與人關係的演化。

從評論、社區、問答、類微博信息流模塊漸起,到無數內容平台增添社交媒體屬性,從直播平台倒向社交到一系列技術、玩法、組織方式的進步,在內容生態的基礎上讓人們交流、溝通、玩樂,也越來越成為一種可能。

以今日頭條為例,今年的戰略目標已然是「智能社交」。快手因為用戶間存在社交關係,在2017年已經發生了裂變式增長。快手能否更像一個社交網路平台一樣,在接下來一年中發揮網路效應繼續高速裂變,是留給人們心頭的疑問。

4 粗製濫造的內容不行了,整肅開始

在新的形勢下,粗製濫造、低門檻分發內容的時代紅利已經過去了,從對內容源的整頓肅清,到各大平台頻頻因為執照問題出現變故,再到演算法被視為洪水猛獸後階段性回歸人工審核,內容平台的最大成本,儼然已經從內容的生產,走向內容的治理。

這個浪潮不僅僅發生在中國,也發生在世界,像 Facebook 也正在整核心演算法,調整新聞內容和親友動態之間的比例,除卻監管因素,內容行業過去幾年過度繁榮所帶來的問題也確實激化了社會的一些矛盾,這些矛盾的出現、加劇,逼迫平台必須自我改變。

二、廣告主瞄準線下

我們正身處行業結構巨變的節點——廣告營銷行業正從內容驅動轉向內容和技術雙輪驅動。用一句老生常談的話來說,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技術和數據曾經被視為廣告營銷業的救星,但這一行的人們如今正在被無處不在的流量造假困擾。好處在於,廣告營銷的能見度開始被更大範圍內的受眾知曉,人們對它的重要性也有了顯著提升。

5 互聯網公司變成大廣告主

得益於互聯網企業旺盛的廣告投放需求,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電視和網路綜藝的冠名商都被互聯網品牌佔據。互聯網企業開始傾注更多成本在營銷推廣上,並且這不再是偶然出現的個例。畢竟,當互聯網的模式創新空間日漸縮窄,流量紅利的收割期也行將結束時,作為新事物的互聯網行業也必然會面臨與傳統行業相似的路徑選擇,它們亟需通過廣告營銷活動為自己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

這種趨勢將會不可逆地持續下去,而傳統的廣告營銷人們也會發現,當這些全新的金主們進入後,整個行業環境也將迎來一波微妙的變化。比如不少追求效率的互聯網廣告主開始要求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廣告製作,廣告公司感覺到的壓力正變得比以往更大。

6 重新認識線下價值

除了網易雲音樂的「樂評專列」,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及部分二線城市的地鐵也成為了不少廣告主(尤其是互聯網廣告主)爭相追捧的媒介資源。如果每天留意地鐵中出現的廣告,你甚至能大致洞察到哪些行業正在成為資本追逐的「風口」。

一方面,線上流量價格的上漲將部分廣告投入倒逼回傳統線下;另一方面,沒有實體產品的互聯網企業需要將自身服務實體化讓消費者有所感知,而線下環境能提供的豐富體驗也讓擅長創新的企業有了大展身手的機會。

快閃店是這一思路的另一明證,除此之外,例如淘寶造物節、有貨潮流新品節等線下活動也開始擁有了不小的傳播聲量。2018年的戶外廣告資源仍將獲得廣告主青睞,而越來越多的線下活動不僅將成為商業地產運營方增強吸引力的法寶,也將變成與消費者建立更緊密關係的紐帶。

詳細版請戳:

營銷觀察 | 2017廣告營銷回顧:準備好迎接一個新營銷世界了嗎?

感謝以下人士接受36氪採訪(排名不分先後):

整合營銷專家 唐·舒爾茨

騰訊副總裁 鄭香霖

可口可樂媒介總監 楊曼曼

onenine首席內容官 邰毅磊

W 創始人 李三水

三、躁動的娛樂大年

用戶的注意力,驅動了泛娛樂產業里人、時間和金錢的流動。去年我們的核心判斷是人民需要娛樂,它的核心是消費掉大眾的時間,人們總要有處安放自己的注意力,而它們集中的地方就產生了巨大的流量和收入。過去一年,騰訊、網易、今日頭條、快手等公司的表現都印證了這一點。

2018年,好消息是創意、人才的流動更加激烈,稀薄的時間,井噴的內容,競爭不止存在於同類公司之間。以用戶的身份來看,我們感受到的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產品極度豐富的娛樂時代。

「壞消息」是,這些產品也許會讓人無意識地花了太多時間在娛樂,它們竭盡全力投你所好,牢牢將你綁在手機上。但除了娛樂的碎片化的內容,也許你還需要點別的養分。

7 打破次元壁,重新認識小眾

儘管所有人都知道,再造一個嘻哈很難,但它起碼打開了一個題材創新的缺口。2018年,打破次元壁成了最值得延續的經驗。視頻網站所籌備的網綜中,嘻哈、街舞、機器人都屬於重投入的新類型。

這個行業的人才流動也在打破次元壁,哪裡是最有活力的創意發生地,資金、資源就往哪裡流動。陳可辛、馮小剛等電影導演都已經聲稱在考慮拍網劇,換做三年前,網劇還被認為是這個圈子裡上不得檯面的邊緣產品。

作為文娛產業標誌性的產品——偶像的產生也體現打破次元壁的趨勢。直播短視頻平台、K歌軟體、社交網路,都在為這個行業輸送明星。不要再用「草根」來形容他們,在這個越來越去中心化、越來越圈層化的娛樂時代,沒有什麼是自上而下的。

8 文娛類公司迎來上市潮

2018年將是文娛公司衝擊上市的大年,考慮到盈利現狀,美國、香港是這些公司的首選。 愛奇藝、快手、虎牙、映客、B站、騰訊音樂都已經傳出許多次準備上市的消息,上市成功與否,決定著它們能與競爭對手拉開多遠的安全距離。

上市對品牌、資金流入等各方面的影響,能讓這些公司在長跑中稍微喘口氣。何況真正的壓力還來自它們的背後,在完成多輪融資,活過殘酷的內容燒錢戰之後,這些公司也到了該給投資方一個交代的時候。

這就要求這些公司必須講出更加漂亮的商業模式故事,告訴潛在投資者投入產出比新的計算方式。在新一年裡,它們必須在內容產出上投入更多金錢和資源。只不過,以內容為核心,它們說的卻是社交、社區、遊戲聯運和生態鏈的故事。

9 一百倍市盈率的教育行業,還有革新可能

教育行業太火了。剛過去的一年,教育領域出現了獨角獸,上市公司好未來的市盈率已經超過了100倍。教育類公司也變得更有錢砸廣告、藉助資本力量迅速擴張,房企、出版行業跨界進入,包括引入國際化教育資源,將使原來大量典型的區域性的、傳統的中小型教育企業,面臨兼并或者淘汰。

而從教育的定義上看,它與過去也不盡相同。對於青少年而言,是素質教育,STEAM教育;對於成人而言,則是一系列自我提升教育產品,包括知識付費的出現。2018年,這一趨勢將持續發展,藝術教育、高端學前教育、國際教育都市場潛力。

隨著數據和人工智慧的發展,在線教育能夠提供的品質、效率和吸引力都在提高。尤其是對於已經成熟的K12教育而言,人工智慧、線下硬體和小班課的普及,很可能會促進2018教育內容的一次爆發性的進化。

10、遊戲難以擺脫巨頭控制

2018年,顯而易見的首先是,騰訊、網易兩大遊戲巨頭將繼續牢牢控制中國遊戲市場,看點只在於它們誰能從對方碗里多搶一點份額。

在巨頭的推動下,電競的商業價值將在2018年迎來大爆發。在試水頭部賽事投放之後,廣告主也在進入到電競產業的方方面面。只是這裡有個前提,遊戲是有「爸爸」的行業,最頭部的資源永遠掌握在騰訊這樣的遊戲廠商手裡。

不過其他環節也並不是完全沒有機會,比如微信小遊戲開放後,將迎來一波小遊戲的紅利期,中小廠商的優質作品也會有機會脫穎而出。而《絕地求生》在2017年的火爆證明了一件事:只要產品的長處足夠長,有一些短板也無所謂。

11 電競從富二代玩票轉為大公司入場

可以預見,2018年頂級的電競賽事贊助費會越來越貴,有意做電競推廣的品牌,應該早早開始備戰了。究其原因,一方面電競的影響力量級已經擴大到頂級品牌商無法忽視的地步,另一方面也證明電競用戶的年齡結構越來越多樣化,更多具有高消費力的用戶正在成為電競觀眾。

另一方面,2017年上半年蘇寧、京東收購LPL聯賽戰隊,年底又有B站、FunPlus、滔博、華碩玩家國度等四家自帶資源的公司投資收購《英雄聯盟》LPL聯賽戰隊。這些公司把一支電競戰隊當做流量入口的行為,是出於理性商業利益的考量計算,已經完全不同於此前富二代買戰隊的玩票性質。

但這裡面也存在尚未補齊的短板:有數據顯示,目前電競行業人才缺口高達26萬,而從業者才區區5萬,做電競教育的機會依舊很多。

12 微信小遊戲可能上天,輕量化遊戲會越來越多

張小龍在2018年初的微信公開課上花了很大精力介紹小遊戲,動輒數億的用戶活躍度令人鼓舞,輕量化遊戲很有可能迎來像移動互聯網時代的app遊戲那樣的紅利期,許多開發者在卯足了勁等待風口把自己吹上天。

不過,日活千萬的爆款小程序去年並不少見,今年能真正站住腳的小程序和小遊戲,需要拿留存率說話。當這種輕量化遊戲越來越多出現在市面上的時候,又能反過來吸引更多從來不玩遊戲的用戶嘗試,其中有部分可能會轉化為體驗更好、耗時更長的重度遊戲玩家。

即便輕量化遊戲像移動互聯網時代之初那樣成就了新一批的遊戲公司,但A股上市道路短期內卻不太樂觀,這主要取決於證監會的態度是否會轉變。

詳細版請戳:

2018展望 | 大文娛:打破次元壁,重新認識小眾

2018展望|遊戲與電競:寡頭的天下,哪裡有新的機會?

感謝以下人士接受36氪採訪(排名不分先後):

騰訊音樂娛樂集團總經理 楊奇虎

星美集團執行董事 鄭吉崇

骨朵傳媒CEO 王蓓蓓

今日網紅CEO 彭超

熊貓TV副總裁 庄明浩

ImbaTV 聯合創始人 Esports海濤

英雄互娛創始人應書嶺

觸樂網創始人祝佳音

資深遊戲媒體人多邊形

四、電商和零售進入第二春,卻不是由消費驅動

2017年至今,零售業呈現出難得的再度活躍,這種繁榮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基於消費的驅動,而是充滿「人為作用」的痕迹。背後是兩方的需求在靠攏——線上流量紅利時代終結,線下急於提升經營效率。恰好作為基礎設施的移動支付和視覺識別等技術趨於成熟,大量資本又沒有了更好的去處,實體商業的格局重組撕開了一條大口子。

這是兩個巨大體系的加速融合,兩種不同的思維和組織架構,其中還涉及眾多創業者和淘金者。

13 唯品會之後再無百億電商?快去微信圈地

搜索式電商在過去兩年進入尷尬期,阿里、京東兩大平台像黑洞一樣吸住流量和商家,垂直電商紛紛走向瓶頸甚至絕境。「電商戰爭已經結束了,唯品會之後再無百億級電商」,人們紛紛說。

直到拼多多的數據震驚了行業——其交易量已經超過京東,2017年GMV超千億。而這是一個僅成立兩年多的公司。同時,雲集微店年GMV接近百億,環球捕手也在向百億衝擊。它們業務爆發的共同點在於,挖掘和利用了微信的社交流量,比如拼多多是拼團,而雲集微店和環球捕手則是分銷。

流量壓力下,到「淘外」做生意已經成了第一批在淘寶發家的人的共識,騰訊對於電商的渴望則為他們構築起了一道堅固的防火牆,小程序則在把這種趨勢推向高潮,對於還沒有進入微信電商生態的人來說,2018年必須要「占坑」了,而對於手握流量的人來說,2018年則是變現之年。相對於穩定的「淘內」,這裡是一片埋藏著流量和金錢的荒原,把電商又拉回了亂世出英雄的時代。

14、巨頭軍備競賽,2018年商超將完成「站隊」

阿里和騰訊兩大巨頭對於實體商業的第一回合爭奪已經告一段落,接下來的一年將進入第二梯隊收割期。對於第二甚至第三梯隊的商超企業,巨頭大概率不會親自收割,而是由旗下企業開展。

但無論哪種方式,2018年商超類實體將完成「站隊」,站隊後還可能出現的一個情況是,各自體系內的企業之間開展的合作會頻繁出現,比如盒馬鮮生與大潤發已經開始合作,那盒馬鮮生與阿里投資的其他業態也不會遠了。

商超只是第一步,「收割」還將蔓延至便利店、餐飲、服裝、商業地產。另外,很多「新零售」創業公司自一誕生就走進了投誠巨頭的命運里,凡是高頻使用移動支付的場景,巨頭都會將其納入收割範圍。

15 中國零售進入「空戰」時代

大潤發原有領導層將在未來兩年里與阿里實現權力的平穩交割,騰訊、永輝戰投家樂福也被認為是家樂福中國原股東退出中國的信號。

零售業是一個專業度很高的領域,在信息化不夠的年代更多仰仗經驗和熟練度,但擁有多年經驗的這一批零售業中堅力量,在新時代里未必能夠掌控話語權。對他們來說,打通線上流量、信息化是行業發展的必然,但這一過程卻無法全靠自己來實現,必然面對話語權的流失。新零售業態已經充滿互聯網血液,實體商超被收割之後也免不了一步步走向大權移交的那天。

面臨「新零售」的瘋狂挖角,這個多年來穩固的體系將經歷一次前所未有的衝擊和打散、重建。曾經的陸戰之王已老去,不得不承認,他們的時代結束了,零售業進入「空戰」時代。

16、外賣和新零售、無人貨架發生關聯,阿里可能收購餓了么

我們在2017年年初預測,新的一年中,在外賣領域大的併購案可能會發生,甚至外賣大戰可能出現最後的勝者。然而事實證明,我們只預測對了前半個部分,2017年夏天,餓了么收購百度外賣。

外賣領域的勝負依舊不明顯。餓了么的背後有阿里扶持,而美團也在年底拿到了騰訊領投的40億美金。雙方之間大有要拼到最後的趨勢,不止一位業內人士曾告訴36氪,無論是阿里,還是騰訊,至少在短期之內,不會接受這兩家公司合併。做外賣,對於餓了么來說是全部,而對於美團來說,這項業務也支撐了其巨大的估值。而補貼也都基本停止,2018年可能會繼續膠著。

值得關注的,阿里是否會收購餓了么,並把餓了么掰開揉碎,作為自己的基礎設施使用。阿里對口碑的投入一直不小,就是因為阿里巴巴對線下市場,尤其是本地生活服務一直覬覦已久。而外賣的配送團隊,跟盒馬鮮生這樣的業務,乃至無人貨架的貨品配送,都可能業務協同。

詳細版請戳:

2018展望 | 新零售:軍備競賽愈演愈烈,商超將完成AT站隊

感謝以下人士接受36氪採訪(排名不分先後):

果小美創始人、CEO 閻利珉

繽果盒子創始人、CEO 陳子林

銀河系創投合伙人 蔡景鍾

靈獸傳媒創始人 陳岳峰

五、寡頭相爭,旅遊業的論持久戰

在攜程、美團、飛豬「一大兩小」的割據局面中,旅遊行業誕生新的平台級公司的窗口已經關閉。受困於流量魔咒,近兩年的旅遊圈充斥著創業公司倒閉、破產的壞消息。但一個行業共識是,細分領域的創業機會依然存在。

17、大公司各自把持流量入口

2018年,攜程需要在全球各地加速擴充酒店庫存,同時加速建設面向海外的品牌。與此同時,它還得面對美團的虎視眈眈,國內市場,美團在門票、短途游、酒店領域持續挑戰攜程的市場份額,攜程通過去哪兒反制美團的動作也會更積極。但應該不會爆發新的價格戰,一個核心原因是,三家各自把持了穩定的流量入口,很難殲滅對方。

飛豬機票的平台模式受到航司歡迎,藉助天貓淘寶雙十一,特價機票很多的印象也在影響著用戶心智。2017年萬豪和飛豬成立合資公司昭示著大型酒店集團擺脫攜程束縛、提升議價權的急迫心理,但美團和飛豬在高星酒店上的供應鏈能力和訂單轉化能力,仍要打上問號,這也會是2018年兩者主要追趕的方向。

在三家大公司的陰影下,同程、途牛、螞蜂窩等二線玩家將戴上緊箍咒,不賺錢就出局。

18、大機會沒了,小機會看看「旅遊+」吧

巨頭壟斷之下,成長型企業無非兩種命運:被消滅,或者被併購。

一個行業共識是,大的機會微乎其微,但細分領域還可作為。朝著精耕細作的方向,一些有助於改善行業效率的技術型公司會湧現,比如航空科技類、酒店科技類、目的地科技類公司。另外,很多機會將誕生在「旅遊+」這個範疇,「比如旅遊+遊學、旅遊+親子,此間的創業壁壘是你懂教育、懂用戶,而不是產品價格有競爭力。」

詳細版請戳:

2018展望|攜程美團飛豬們:從殲滅戰到持久戰

感謝以下人士接受36氪採訪(排名不分先後):

同程CEO吳志祥

環球旅訊CCO 王京

華威國際投資董事 朱峰

旅遊商業觀察(TBO)創始人 彭涵

社科院旅遊特約研究員 楊彥鋒

六、出行亂戰,扭做一團

出行領域的邊界,正在並將不斷消失。

在36氪的諸多報道中,你不難發現過去一年,出行領域的新聞異常頻繁:滴滴收購了小藍,還自己做起了單車;美團在出行領域的布局持續擴張、為了對抗美團,滴滴先是和餓了么談融資,後來號稱自己做外賣業務;摩拜在網約車領域插了一腳;共享單車進入倒閉(合併)熱潮;百度和蔚來汽車等做硬體的開始尋找線下渠道,投資了首汽約車……

梳理出行領域和BAT之間錯綜複雜的投資關係,朋友的朋友未必是朋友,朋友的敵人也未必是敵人,最終的勝負到來之前,先不要急著下結論。

19 美團摩拜,打車領域的新公司

滴滴並通過兼并獲得的壟斷和寧靜,只是暫時的。

廣大群眾們需要網約車,但網約車新政下運力不足,將繼續成為2018年出行市場的大背景。所以,美團、摩拜這樣「新」公司,神州、首汽這樣的老公司,都將在2018年將繼續參戰。

摩拜和美團正成為關鍵的攪局者。雖然美團進入北京打車市場暫時遇到了一點牌照上的小阻礙。但是美團不會放棄,它甚至最近還開始試水共享汽車。摩拜則憑自己的流量優勢,接入了首汽約車、曹操和嘀嗒等網約車市場的小玩家。

雖然滴滴一直稱並不看好美團和摩拜,也不認為這兩家公司會對自己有實質性的威脅。但新的競爭者很可能會撕開一個口子,佔據一小部分市場。競爭之下,滴滴這樣的出行平台,2018年抽佣比例只能減少。

很抱歉,在上一年對2017年的預判中,我們最大的判斷失誤,是認為獲得了壟斷且毛利豐厚的滴滴會在這一年啟動上市。但現在看來,還有諸多阻礙。

20 共享單車「三足鼎立「,戰爭還會持續一陣

無論是輿論還是雙方的投資人,喊ofo和摩拜儘快合併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但是現在看來,兩邊的創始團隊都還比較堅挺。

ofo和摩拜都還沒有放棄融資,背後的「大腿」們似乎也沒有打算放棄。畢竟,作為一門本質是租賃生意,共享單車領域是一個只要有錢就能持續玩下去的戰場。於是,一個本來可能清場的共享單車,2018年初演化成三大力量支持的多角戲。騰訊支持摩拜;阿里支持ofo,並成為哈羅單車第一大股東;滴滴旗下有ofo,還有「海棠」和「小藍單車」。

但是,共享單車很難作為一個獨立的商業模式存在,它掙錢太少了。正因如此,它目前還非常依賴融資和背後的「大腿」,一旦資方出現什麼異動,就會造成大的格局變動。也正因如此,它一定會變形,比如摩拜嘗試做打車業務,而新業務模式的成績如何,將決定著單車公司的實際自主權。

21、出海,有人真得利,有人講故事

新一年,出海依舊是滴滴的重頭戲。

滴滴出海的原因非常簡單:作為估值超越Uber來到560億美金的出行巨頭,如何守住自己的估值,並向資本市場講述一個更好的故事。顯然,相比起去四五線城市,甚至農村尋找機會,國際化是個更優的選擇。而在國內,不論是在滴滴的傳統中短途出行、最後一公里,還是新能源「共享」汽車業務,滴滴都面臨著新的競爭態勢。

ofo和摩拜也對外宣布2018年海外進程還將繼續。但這讓人有點懷疑,兩家融資的錢是否還夠他們在海外投放新車。這是不是,只是一個講給資本聽的「故事」。

22、新能源車和線下入口相互需要,誰能最終控盤?

各大車企和線下各大入口越來越交纏了。百度和蔚來汽車一起投資了首汽約車;摩拜牽手一汽做共享汽車; 滴滴、美團和神舟紛紛切入分時租賃市場。滴滴還在與12家車企集團合作,根據滴滴出行自己的公開發言,它未來將打造一個開放的新能源汽車共享系統,用戶可以用App來用車,就像打車一樣。

兩者顯然相互需要。正在大造車的新能源車企們,總要加入戰鬥——未來人們都不一定買車,可能直接租用(共享)。當它們要獲取用戶,就難免跟滴滴、ofo和摩拜這幾家產生交集,爭奪話語權。不過爭奪未必會那麼快,在2018年,都曾提出過共享汽車的威馬、小鵬汽車等,第一台車上都是SUV,還並不是營運車輛的主流選擇。

目前看起來,一個是以滴滴為代表,試圖把新能源車納為己用的系統;一個是以蔚來汽車為代表,試圖參與摩拜這種上游流量入口的造車企業。兩個系統如何纏鬥,是2018年的重頭好戲。

七、汽車業百年之變與存亡大考

2018年,互聯網對汽車行業的改變還將繼續。無論是整車、智能網聯,還是銷售體系,都將無可避免地被互聯網進一步滲透。但汽車是個價值巨大的複雜產業,有著牢固的體系和的嚴謹的傳統。2018年,將是互聯網徹底改變行業之前,對傳統勢力低頭學習的一年。

23、 量產大考3要素:產能、銷售、充電服務

2018年,初創車企將經受創業以來最大的考驗——量產。是否得到市場的認可,以及工廠能否按時交付合格的產品,對互聯網基因的初創車企提出了極大的挑戰。汽車製造產業鏈複雜,生產線準備、供應鏈管理、甚至團隊融合的矛盾,最終都會在量產中暴露出來,造成如同特斯拉Model 3所遭遇的產能困境。「真正有規模和品質的交付,有很多坑。」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對量產的複雜性直言不諱。

新能源車的配套服務體系,也是初創車企需要解決的難題。充電樁、換電站等基礎服務的搭建,和新車上市同時在倒計時。不僅蔚來汽車在布局,滴滴也在布局。這張「充電/換電網」,將是未來的一個戰略要塞。

24、 BAT加碼新汽車,先要撬動大車企

2018年,BAT一定會繼續加碼智能網聯汽車市場。一方面加大研發投入,另一方面通過與車企合作,使方案落地。

阿里巴巴上汽合資公司「斑馬」通過做車聯網來打造的爆款車,在2018年有望出現更多,上汽在斑馬的角色勢必要逐漸淡化,阿里的斑馬勢必要跟更多車企合作。這個爆款策略也會被更多人跟進。

百度的發力點還在自動駕駛,以及搜集數據上。他們的「阿波羅計劃」試圖用幫助廠商搭建起自己的自動駕駛系統,交換數據共享。但對於分享數據,傳統車企極度謹慎,他們體系龐大、流程規範,對於數據傳統保守,並且長期以來,都掌握著強勢的話語權,想要合作,BAT也得放低姿態。而且,自動駕駛在近5年內都很難真正落地。

相比於傳統車企對數據的保守,融合了互聯網思維的初創車企,與資方BAT業務層面的合作更有想像力。在2018年,依然可以期待BAT等大傢伙對新造車行業里的投資和合作,但是合適的新造車企業卻並不那麼多。

25 汽車金融這塊肥肉,汽車電商和互金公司怎麼搶?

汽車金融,無論是車險、新車還是二手車貸款,都有很多錢,也都有很多坑。

汽車電商們已經做了二手車貸款了,2018年,包括瓜子、優信、大搜車、人人車等都跨向新車,能怎麼做值得關注的看點。不同與混亂分散的二手車,新車市場原本就有成熟的4s店銷售,和車廠本身提供貸款的體系,這一回是虎口奪食。

在新車銷售上,好車源不好搶。主機廠向4S店、經銷商消化庫存,往往是以暢銷車、滯銷庫搭售。2018年,汽車電商及金融公司若要打入新車市場,怎麼撬動主機廠?人人車創始人李健認為,車源的壁壘既不能通過打廣告來構建,也無法憑用戶規模與主機廠交換,因為對於主機廠而言,每一家現下的採購體量都是相當微不足道的。撬動主機廠的方法論,迄今為止都還是個難題。

汽車電商們都在建設線下渠道,這能增強他們的議價能力。港股上市的易鑫、美股上市的趣店,也都進入市場,開線下店、用重資產模式運營,將是不得不做的選擇。

詳細版請戳:

2018展望 | 出行:滴滴美團ofo摩拜蔚來們,互掐不斷,扭做一團

2018展望 | 新汽車:新小巨頭排位賽,BAT還得對老車企放低姿態

感謝以下人士接受36氪採訪(排名不分先後):

滴滴出行創始人 程維

華平投資合伙人陳偉豪

小鵬汽車董事長 何小鵬

斑馬CEO 施雪松

人人車CEO 李健

出行領域資深觀察者 Devin

八、「AI改變世界」更靠譜了一點

「AI改變世界」這件事,在2018年會更值得人期待。

不只是BAT,京東在談智能倉儲配送,滴滴在談智慧交通……BAT,以及滴滴、京東這樣的小巨頭,手中攥著大量數據、也有直接服務消費者的場景,這意味著,AI走出實驗室,變成你我可感知的產品,機會正越來越大。你熟知的那些互聯網公司,會變得更「今日頭條」和「快手」。

投資人已經對動輒估值過億美金的早期項目見怪不怪。「我們是一家技術公司」,成了創業圈裡風靡的說法。炒作AI概念的創業泡沫越吹越大。一方面,資本的熱度沿著產業鏈蔓延,「賣水人」、向企業和政府提供技術服務的公司,收割了第一桶金。智能音箱初步撬開了市場。但另一方面,落地體驗問題依舊懸而未決。

但無論如何,AI技術都正在成為新商業的基礎設施,成為新的「互聯網+」。

26 巨頭逼近,站隊開始

誰會在AI領域變得越來越強勢、越來越有話語權?

答案是:掌握數據的公司。原因很簡單,技術和演算法上要產生差異很難,但大數據是獨特的、稀缺的、有壁壘的。

圍繞巨頭的站隊開始了。一種是BAT投資。阿里已經投資了5家AI晶元公司,成為商湯科技和曠視科技的股東。百度計劃2018年投資10家以上AI創業公司。另一種,是巨頭做平台輸出技術,小公司加入生態。

對於創業公司而言,生存機會存在於垂直的細分場景,跟巨頭在通用領域PK,幾乎是死路一條。就算對於巨頭而言,深入垂直行業也不是件容易事,特別是醫療這類專業性高、體系和數據相對封閉的領域。就場景而言,金融、安防、教育、服務機器人、新零售和無人駕駛,被看作2018年最有落地機會的細分行業。

27 能「看懂」比能「聽懂」更有錢賺

語音公司的風頭迅速被計算機視覺公司蓋過。2017年底,國內大四計算機視覺獨角獸中的兩家先後破世界紀錄拿到巨額融資。原因在於,現階段,視覺技術比語音技術的落地空間更大。機器理解人類談話真實含義的技術尚不成熟,而圖像識別技術已經可以解決很多實際場景中的問題,包括場景安防、金融、無人駕駛。

你有沒有覺得,身邊的攝像頭變多了?以安防為例,每年政府都有巨大的維穩投入。有數據顯示,以北京市為例,每千人擁有的監控攝像頭數量是59個。反恐、刑偵、情報都對AI技術有所需求。

消費者們還能感受到,去年iPhone X搭載了刷臉識別的Face ID,刷臉已經真正走入生活。包括小米、OPPO在內的國內手機廠商,也都在推廣刷臉解鎖,大有全面替代指紋解鎖的趨勢。政府考勤也正從刷指紋變成刷臉。

一輪硬體升級正蓄勢待發。能「刷臉」的無人貨架、無人便利店、打卡機等等都可能相繼出現。

28 語音識別要擺脫「聽不懂」的尷尬

目前的語音識別,一旦涉及專業名詞,準確率會大幅下降。接下來,AI語音技術將變得越來越「細緻」。而智能硬體、金融、製造業、教育、翻譯等行業,已經對人工智慧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嘗試意願。

技術服務商接下來的一步是定製化服務。僅科大訊飛消費者BG,就有接近500名研發人員,專門跟合作廠商對接做前端定製、以及後續運維等服務。

而Siri這類大公司在做的通用型的AI語言助手,要達到人們對智能的預期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它更像是一個穩步前進的過程:拿智能音箱舉例,目前喚醒的成功率、遠場識別的精準度、降噪水平、跟人類持續多輪對話的能力,以及機器說話的語調跟人類的相似程度,以及我們能在音箱上使用的技能的豐富程度,都會有所提升。

詳細版請戳:

2018展望| AI:巨頭生態開始站隊,深入垂直行業才能賺錢

感謝以下人士接受36氪採訪(排名不分先後):

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

松禾遠望基金創始人、迅雷創始人程浩

Face++(曠視科技)品牌與市場中心總經理謝憶楠

科大訊飛消費者事業群首席戰略官戰文宇

九、手機凜冬這回真來了

當下的手機市場和曾經的 PC 市場類似,好聽的說法是成熟、穩定,不好聽的說法是無趣、停滯。

在 OV 的帶動下,手機行業在過去兩年開始了「上山下鄉」,四五線城市乃至農村道旁的圍牆上都能看到智能手機的宣傳。它們成功了,潛在的消費者都成了實在的顧客,中國再也沒剩下「潛在」手機消費市場。

沒有亮眼的新技術,沒有換機的動力,即便有全面屏、AI 等新概念加持,2017 年的中國手機市場依然在下滑,而這一趨勢,在 2018 年將愈發明顯。

在一個不再增長的市場里搏殺,意味著每一口肉都是從敵人碗里搶來的。

29 小米、OV,巨頭線下「血戰到底」

「我們要堅定地戰場前移,指揮部設在前線。我們要以省為單位、以城市為單位、以每個縣鄉甚至社區網格為單位,在戰場的每一處始終保持勇猛機敏,寸土必爭、血戰到底。」在小米的新年內部信里,雷軍說,要在 10 個季度內重回國內市場第一。

「縣鄉乃至社區網格」,基本已經下沉到線下渠道的神經末端。小米之家自建自營,成本高,可以用來圓滿小米「新零售」的故事,為二級市場多講一個故事,但實際上,要依賴合作夥伴的小米專賣店和授權店,才能真正深入到縣鄉社區。

借著步步高的線下銷售渠道優勢,Oppo、vivo線下的 20 萬銷售點,是 OV 開疆拓土、超越小米的先鋒功臣——到了市場不再增長的時候,20萬銷售點卻可能成了負擔。2018 年,OV 的渠道會精簡,並加強自己在一二線的滲透率。

「互聯網思維」和「線下商業本質」的神話,站在現在這個時點看,已經全然去魅。線下之戰意味著,大家最終是殊途同歸。

30 出海必需但很難,小公司日子更難

以往中國手機公司把海外當做補充市場,但2018 年海外市場的地位會慢慢與國內平齊。出海不但是因為國內換機潮的紅利已經消退,還能拉動公司所在地的出口額,改善企業和政府的關係。畢竟,華為進軍美國的失利,在 2018 年可能還會發生在其他公司身上。

小公司在海外的好日子要到頭了。依靠海外的成績,一加在 2017 年獲得了 100 億的營收,足以支持它繼續做「小而美」的公司,但一個原因是它沒有面臨來自華為、小米的正面競爭。

蘋果與三星競爭時,一方面是產品和營銷的廝殺,一方面也在專利方面互相攻擊。大舉出海的中國公司,可能也會面臨相似的處境。一些在國內能矇混過去的方式,在國外可能會讓公司付出極大的代價。

內外夾擊下,小公司的日子會更難。誰會在2018年死去?行業里都在竊竊猜測。金立這樣的品牌非常危險,而魅族黃章的「夢想機」做得好不好,對魅族這種體量公司的影響也可能是致命的。

31 都要賣高價,但是支撐高價的技術(噱頭)在哪?

2018 年手機無疑還會變貴,BOM 成本變高,消費者也有付費意願,京東的消費者調研數據顯示,70% 以上的用戶購機預算超過 2000 元,預算在 3000 元以上的消費者佔比達 31.8%。

但要讓用戶掏錢,賣點在哪? 2018 年的新技術,沒法能像視網膜屏、指紋解鎖一樣輕易俘獲用戶。

全面屏是目前最明確可預見的賣點,但看起來更像是 PPT 上的噱頭。比起前代手機,它們沒太多視覺上的優勢。蘋果引領的「異形屏」可能會是最佳選擇。傳聞華為 P20、小米 MIX 2S 和 vivo X30 等旗艦機型都將使用異形屏。

榮耀總裁趙明對36 氪說,全面屏是小風口,「5G 是真風口」。5G 可能帶動的不止是手機行業,它延遲低,帶寬高,速度快,人工智慧和物聯網的發展都離不開 5G 的普及。每次網路的進化,都會把手機產業帶向新的高峰。

5G雖然不會在 2018 年成熟——2018 年,5G 將完成標準的制定,通信設備也會在今年開始搭建;2019 年,消費者可以體驗到 5G 手機;2020 年,5G 可以正式商用。當 5G 時代真正來臨時,第一陣營和第二陣營的差距會再次拉大。

32 AI ,手機的未來

電影「Her」中的AI手機,將是手機行業長期的發展方向。雖然現在的中高端手機都說自己有人工智慧,但效果欠奉。

AI手機之戰,關鍵是數據。為了獲取數據,硬體出貨量便更加重要——硬體不僅包括手機,也包括其他能聯網的硬體。

小米在構建自己的物聯網標準,從龐大的硬體用戶那兒獲得數據。華為也已經在做類似的事情。華為不但手機出貨量過億,還建設有眾多的網路設備,這都可以成為它數據的來源。

只是,當數據成了硬體公司和軟體公司都急需的資源,紛爭在所難免。華為和騰訊已經為此事發生了摩擦,而當合作進一步深入之後,類似的摩擦也會越來越多,在摩擦過程中,AI 時代的隱私規則才會逐步完善。

33 智能硬體「挖手機的牆角」, 用說話解放雙手

多虧了語音技術,被看淡了三年的智能硬體行業正擺脫不溫不火。

智能音箱開始火了,蘋果的無線耳機Airpods頗受好評。蘋果、谷歌、三星、科大訊飛、出門問問……都推出了自己的無線耳機。隨身、輕便,能調動AI語音助手,讓耳機被看作是很適宜作為入口的產品。

「今天手機佔用了人們95%~98%的時間,這本來就是不合理的。」「手機這種媒介設備一度被看做手的延伸,今天你已經可以通過手機處理幾乎所有事,但手機唯一不能滿足的就是你希望解放雙手的場景。」出門問問李志飛、小米生態鏈副總裁夏勇峰這樣的從業者們,認為智能硬體市場因此仍有機會。

手機不再被認為是智能家居的入口,但目前,小米依然是智能家居生態鏈中做得最好的一家,2018年小米上市,這也是它千億美金市值故事裡最有力的一筆。

試圖從語音切入、掌控入口的人們,比如BAT、科大訊飛、搜狗,目前還沒能解決語音喚醒成功率的問題,從銷量上看,市場也並未真正打開。技術巨頭們是不是能在2018年強推出Amazon的Echo那樣的爆款?這可能是改變格局的關鍵。

(手機和智能硬體)詳細版請戳:

2018展望|智能硬體:AI給智能硬體帶來了第二春還是第二個大泡沫?

2018展望 | 手機:凜冬到來,活著就是勝利

感謝以下人士接受36氪採訪(排名不分先後):

360 手機總裁 李開新

魅族科技高級副總裁 李楠

一加科技創始人 劉作虎

榮耀總裁 趙明

小米生態鏈副總裁 夏勇峰

出門問問創始人 李志飛

優必選高級研發副總裁 吳牟雄

Rokid創始人 Misa

某手機渠道商高管 Taylor

十、監管之下,新金融模式創新終結

貫穿2017年全年的主題無外乎幾個關鍵詞:現金貸、監管、巨頭、上市。現金貸的速生速死、赴美上市的潮起潮落、流量巨頭暗暗的加速布局,和監管的手起刀落,共同交織而成了互聯網金融冰火兩重天式的2017。

而行至2018年,隨著監管加速收緊、政策紅利和流量紅利消退、模式創新和產品創新遇到挑戰、規模和盈利空間均被壓縮,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機會又在哪裡?

34 監管更嚴,上市潮還在,但不會再有新的「羅敏」

2018年,不該對監管的「心慈手軟」抱有幻想。監管會是全方位的,支付、信貸、徵信、資管、以及剛剛爆發的區塊鏈,都難以逃脫。

這不全是壞事。互聯網金融行業需要被強監管,作為創業者,任何時候都不應該對監管抱有僥倖心理,更不應該以投機的心態鑽監管的空子。合規仍是唯一的出路,曾經轟轟烈烈的金融科技如今正全心渴望被招安、收編,但仍有大量公司逃不掉被整治、清場的命運。

儘管如此,2018年會延續2017年的上市潮,並且會有一批企業——比如陸金所,在上半年集中掛牌。對於整個行業來說,這意味著主流商業社會對其的認可。

但上市沖高市值再下跌的戲劇化故事也許不會再現。對高市值的期待會冷靜下來。大家也逐漸意識到,比起高市值,快步走到資本市場中去是更重要的事。後者意味著自我矯正、意味著走到陽光下,意味著贏得信任。

35 新巨頭也難逃手腳被束

在重歸牌照監管的主題之下,互聯網巨頭也很難在金融業務上獲得飛躍式發展,即使是螞蟻金服這樣的巨頭,在監管之下,小額消費貸業務的收入利潤也會受明顯影響。

繼BATJ後,TMD(今日頭條、美團、滴滴)在過去一年加快了布局金融的步伐,它們對金融科技虎視眈眈,但是,現在卻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這個產業再孵化出如螞蟻金服、京東金融如此體量巨大、牌照齊全的巨頭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儘管它們坐擁流量、牌照、技術、人才等資源領先優勢。

騰訊的金融業務尚有想像力,但新的互聯網小巨頭想像原來一樣不斷侵蝕傳統金融機構的領土和利益,已經不太可能了。但基於自身體系做一些閉環式的業務,將金融作為整體業務的一個內嵌產品、增值業務,尋求線性發展,還是可以的。

36 模式創新已死,技術創新看好,草根難有活路

做技術還是做金融?這是個問題。

在強監管之下,所有互聯網金融公司會自然的向兩個方向分化:技術驅動、金融驅動。

中國有金融,也有科技,但沒有金融科技。如果做金融,就老老實實接受監管,尤其是一行三會的領導,沒有牌照不要輕舉妄動;如果做科技,老老實實做好科技的本分,不要妄想用科技顛覆金融。未來,做科技還是做金融,是擺在行業內所有公司面前的一個選擇。

像趣店這樣的面向C端的、流量驅動型機會已經消失了。監管在斬斷金融科技企業發生風險的可能性的同時,也斬斷了他們金融創新的可能性。在未來兩三年內,模式層面的金融創新的可能性變得微乎其微。大量非持牌的創業公司將被清退出市場。

技術驅動型的創新還有機會。提供更個性化的金融產品,將大數據和AI應用到一些金融服務場景中,做出增量,會是未來兩年的重點,比如個性化的保險產品、信貸產品等,以及面向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

37 出海的機會窗口剛剛打開

像很多行業一樣,隨著國內的政策紅利和流量紅利逐漸消失,金融科技創新找到了一個新的出口:東南亞。

一方面,出海對於大量金融科技公司來說是一個不得已而為之的避險手段。另一方面,一些在中國已經被證明的模式現在在國內很難發展了,那麼東南亞人口眾多,經濟環境很蓬勃,其中一些國家的互聯網基礎設施還不錯,這幾個因素疊加起來適合互聯網金融出海。

具體的出海方式有多種:自己做、孵化團隊、投資當地企業等。比如,星合資本孵化了一批公司去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國家,主要做現金貸、消費分期、貸款超市等業務。還有人認為,金融行業敏感,與其自己做,不如找一個當地的合伙人來做,或者直接投資當地企業,更安全。

但無論採用哪種方式出海,如何更好的本土化、融入當地商業環境和社會,是接下來一年金融公司出海要面對的問題。

詳細版請戳:

2018展望 | 新金融:趣店式故事沒了,但有技術、出海和區塊鏈

感謝以下人士接受36氪專訪(排名不分先後):

創世夥伴資本主管合伙人周煒

華創資本管理合伙人吳海燕

點融創始人兼聯席董事長、星合資本董事長郭宇航

錢袋寶創始人、現區塊鏈領域創業者孫江濤

十一、革命?泡沫?冷靜後區塊鏈可能誕生初代巨頭

「忽如一夜春風來,人人皆談區塊鏈」,作為2018年開年的第一個「風口」,區塊鏈在被部分投資人看好,甚至被認為是「下一代互聯網」的同時,也引發了同樣龐大而激烈的質疑:它是更多通過幣市投機而進入大眾視野,因此大眾對它的認知更多與幣市的上漲和下跌息息相關;它目前的商業實際應用還停留在小範圍測試階段。而它自身又有非常強的顛覆性,因此對區塊鏈未來一年的判斷具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

不談幣市的喧囂,還原區塊鏈技術本身,它不是天使或者騙局,仍然是一個處於非常早期的技術。它也會遭遇類似於2015年的VR、2016年的人工智慧一樣,呈現W型的發展過程。

38 區塊鏈的熱度會逐漸下降,進入沉澱和調整期

區塊鏈在輿論和資本上已經接近到達第一個發展的高峰。目前排名前一百、市值總計已經達到4000億美元量級的數字貨幣發行者們,至今仍未孕育出一家真正做出事情,真正有切實場景落地的,給人類生活帶來真正改變的公司。而紛紛宣言殺入區塊鏈的傳統互聯網公司,目前也僅僅停留在談概念、講故事的階段。

2017年幣市火熱的原因之一是:以智能合約為標誌,區塊鏈技術走嚮應用,已經有了初步的與現實商業場景結合的可能,也讓長期渴望大故事的投資者看到了希望。「做市」炒作,以及2017年上半年監管還未關注到這一市場,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但2018年,這些優勢條件恐怕不再存在,比特幣2018年年初的「腰斬」證明了這一點。監管壓力已經使得大部分國內項目為了避嫌出走海外。除此之外,區塊鏈技術作為一種長期技術,仍然處於早期發展期,投入回報周期長。這些因素會使得大多數追逐短期的投資者對區塊鏈技術的興趣減弱。

熱度會在2018年會逐漸衰減,這並不一定是壞事。當區塊鏈的泡沫被刺穿後,整個行業由癲狂回復理性。並由此可能會誕生出第一批真正在產業上有影響的公司,也就是區塊鏈行業的初代巨頭。

39 底層技術的進化是重中之重,這是明年的最重要看點

可以斬釘截鐵地說,現在區塊鏈技術的性能、可用性遠未能達到商用標準。

區塊鏈技術現在還不成熟,存在諸多缺陷,包括成本高、效率低、無法承載高頻密集交易等問題。例如,被廣泛使用的底層技術以太坊的性能無法支持高頻、大用戶數量的應用,每秒只能做7-15筆交易2017年的以太貓就造成了整個以太坊網路的嚴重擁堵。

並且,基於共識演算法而存在的區塊鏈,本身就沒有在研發人員當中形成完全一致的共識。沒有統一規範,造成基於不同底層技術的公有鏈、聯盟鏈無法互通,形成「信息孤島」。最後,目前的區塊鏈在開發、使用上仍然具有高門檻。

這都意味著,如果沒有底層技術的革新,區塊鏈只能局限於少數的to B場景,to C 的商業應用遙遙無期。

因此,區塊鏈在底層技術層面依然需要不斷迭代創新,這應該是2018年的一個觀測重點。國外被期待取代以太坊的有EOS、AE,國內有NEO、量子鏈、阿希鏈等,將在2018年迎來重要節點:它們有些會在上半年正式公測、有些會完成技術迭代,有些則會擴張已有的生態。它們的表現,將會極大影響到人們對區塊鏈未來的評估。

40 落到真正的應用場景上很難,成功的代價是高死亡率

在2017年下半年,區塊鏈行業快速走嚮應用,出現大量基於特定的商業場景的項目。這裡面絕大多數都是偽「區塊鏈+」投機項目。

區塊鏈依託於公鏈進行各種應用場景的嘗試已經不少,金融、徵信、遊戲、版權、食品追溯等等,都在探索之中。

區塊鏈加應用場景,應當首先考慮應用場景的需求,而不是區塊鏈技術的特徵。例如,盲目強調「去中心化」,很可能會忽略中心化帶來的效率增益和專業優勢。

而且,線下也得有配合的設備。例如,用區塊鏈做共享租車的前提,是智能車鎖的普及。而對大多數日常交易來說,區塊鏈技術也不一定是最迫切的需求。

目前的區塊鏈與商業場景結合模式可能有三點:是否是非常高的信用需求,是否有非常高的隱私保護需求,是否需要有非常高的交易需求。同時,考慮到現在的技術性能還太弱,低頻交易會好過高頻交易。

這都意味著,2018年區塊鏈不會有人們期待的「爆款」的出現,因為爆款前提是大用戶量,但區塊鏈無法支持,大部分可應用的區塊鏈項目仍然會從B端開始。

41 大公司會持續入場,但仍然會以實驗和布局為主

區塊鏈是巨頭掌握強大話語權之下的必然產物。

大公司的進入會為區塊鏈帶來大量的新關注度,但大公司優勢,包括流量和用戶量、資本、技術儲備,在短期內無法轉化為區塊鏈領域的領先優勢。

另外一方面,區塊鏈相關的如代幣發行、交易監控、敏感數據會帶來很高的政策不確定性。因此,大公司介入時,很可能不會規模化,而以小範圍技術實驗和布局為主。

此外,外整個區塊鏈行業存在較大的人才缺口。早期區塊鏈行業是由技術極客引領的小範圍社區,人數少,難度高,技術分散且缺乏統一標準。當區塊鏈逐漸落地,原來的師徒制、項目制的傳授方法已不適用,需要有體系的職業教育。這將是今年年初迅速會出現的一個趨勢。

詳細版請戳:

2018 展望 | 區塊鏈:第一個高(泡)峰(沫)後,要邁幾道坎?

感謝以下人士接受36氪專訪(排名不分先後):

NEO創始人 達鴻飛

量子鏈創始人 帥初

比原鏈聯合創始人 段新星

沃爾頓鏈CEO 莫冰

阿希鏈創始人 單青峰

延展閱讀:

《研究了50家影響力公司,我們預判了23個未來 | 36氪2017看點集合》

本文由12位36氪作者合作撰寫,他們負責的部分具體如下,歡迎與他們繼續探討,聯繫方式為:作者姓名拼音@36kr.com。

閆浩(內容平台與社交)

方婷 (大文娛)

張信宇(遊戲)

王水(廣告營銷)

王卜(零售與電商)

喬芊(零售與電商、旅遊)

韓洪剛(文娛、手機)

孫然(人工智慧、前沿科技)

楊林(出行與O2O)

王海璐 (新汽車)

張雨忻(金融、區塊鏈)

馮尚鉞(區塊鏈、教育)

原創文章,作者:楊軒。我們走訪了超過50名投資人、創業者、管理者及分析師,試圖通過研究新商業領域裡的明星公司、熱門領域,去預判接下來一年的關鍵事件。

文 | 閆浩 王水 方婷 張信宇 王卜 喬芊 楊林 王海璐 孫然 韓洪剛 張雨忻 馮尚鉞

編輯 | 楊軒 方婷

2018將會是殘酷的一年。

併購是它的主旋律——所有可能產生大機會的領域都已置於巨頭軍備競賽的陰影下——這可能帶來無趣,也可能有出人意料的競爭結果。

今年,我們走訪了超過50名投資人、創業者、管理者及分析師,試圖通過研究新商業領域裡的明星公司、熱門領域,去預判接下來一年的關鍵事件。

我們去年的許多預言已成真,比如做內容的和做社交的越來越像、非主流文化成為主流、信息流大掙其錢、互聯網金融公司集中上市、便利店等線下業態難被取代、外賣市場發生併購……

融合仍在繼續。今年,我們依然在內容平台與社區、文娛與遊戲、零售與電商、出行與新汽車、手機與智能硬體、人工智慧、新金融,以及新增的區塊鏈這8大領域,預測未來一年值得關注、大概率會發生的41個趨勢。

期待與諸位探討。並期待著觀察歷史發生。

一、紅利到頂,瓜分內容剩餘流量

2018將是移動互聯網繼續馬太效應的一年,內容平台尤盛。在資訊分發這個領域,頭條、百度、騰訊以及剩餘門戶的分歧爭執將會繼續深化,多方競爭已經從暗箭走向明槍,而在短視頻這塊還算新生的戰場,快手、頭條系的兩大產品,以及騰訊、YY、360等跟進的產品線群魔亂舞,市場喊了多年存量競爭之後,終於迎來「狼來了」的一天。

1 巨頭收割開始

像今日頭條這樣的頭部公司,它們個頭都已經相當巨大,但是主App已經面臨增長的天花板。那麼,還有什麼辦法增長?答案是收購。在社交、音樂、新聞、視頻及短視頻等領域,頭部公司正瘋狂而又殘酷地收割腰尾部App。

對內容行業來說,今年註定是「大吃小」的併購之年。步入狗年沒多久,就已經發生了頭條收購Faceu,陌陌收購探探等行業重磅交易,體量雖然都在十億美金以下,但是勝在頻次高,速度快。市面上所有殘存的體量穩定但後勁不足的中小公司,都將成為大公司為做大日活而虎視眈眈的獵物。

2 撒幣送錢將成常態

2017年下半年以來,內容平台湧現了派派、趣頭條這種依託送錢模式實現百萬、千萬日活的增長神話,也有直播答題這種新的拉新神器蔚然成風,這些原先看似不起眼的增長方式在不同的平台發揮了截然不同的效力,接下來也仍會改變行業認知,送錢、撒幣之後,新的方式仍會不斷被嘗試驗證。

唯一的問題是,這種差異化的內增長方式邊際效應會愈發明顯,一個新生事物從出現到被行業普及的速度會越來越快,甜頭留給一個平台獨享的情況將越來越少,尤其是越來越頭部的內容平台。

3 內容向社交化轉型

在內容分發格局漸穩、各家內容千篇一律的新形勢下,平台方單純從內容層上下功夫,已經不是一個付出回報比較高的方案了。接下來,一大批社交場景會遷移、移植到內容平台上,使得平台實現從內容與人,到人與人關係的演化。

從評論、社區、問答、類微博信息流模塊漸起,到無數內容平台增添社交媒體屬性,從直播平台倒向社交到一系列技術、玩法、組織方式的進步,在內容生態的基礎上讓人們交流、溝通、玩樂,也越來越成為一種可能。

以今日頭條為例,今年的戰略目標已然是「智能社交」。快手因為用戶間存在社交關係,在2017年已經發生了裂變式增長。快手能否更像一個社交網路平台一樣,在接下來一年中發揮網路效應繼續高速裂變,是留給人們心頭的疑問。

4 粗製濫造的內容不行了,整肅開始

在新的形勢下,粗製濫造、低門檻分發內容的時代紅利已經過去了,從對內容源的整頓肅清,到各大平台頻頻因為執照問題出現變故,再到演算法被視為洪水猛獸後階段性回歸人工審核,內容平台的最大成本,儼然已經從內容的生產,走向內容的治理。

這個浪潮不僅僅發生在中國,也發生在世界,像 Facebook 也正在整核心演算法,調整新聞內容和親友動態之間的比例,除卻監管因素,內容行業過去幾年過度繁榮所帶來的問題也確實激化了社會的一些矛盾,這些矛盾的出現、加劇,逼迫平台必須自我改變。

二、廣告主瞄準線下

我們正身處行業結構巨變的節點——廣告營銷行業正從內容驅動轉向內容和技術雙輪驅動。用一句老生常談的話來說,技術是一把雙刃劍,技術和數據曾經被視為廣告營銷業的救星,但這一行的人們如今正在被無處不在的流量造假困擾。好處在於,廣告營銷的能見度開始被更大範圍內的受眾知曉,人們對它的重要性也有了顯著提升。

5 互聯網公司變成大廣告主

得益於互聯網企業旺盛的廣告投放需求,你會發現越來越多的電視和網路綜藝的冠名商都被互聯網品牌佔據。互聯網企業開始傾注更多成本在營銷推廣上,並且這不再是偶然出現的個例。畢竟,當互聯網的模式創新空間日漸縮窄,流量紅利的收割期也行將結束時,作為新事物的互聯網行業也必然會面臨與傳統行業相似的路徑選擇,它們亟需通過廣告營銷活動為自己爭取更大的生存空間。

這種趨勢將會不可逆地持續下去,而傳統的廣告營銷人們也會發現,當這些全新的金主們進入後,整個行業環境也將迎來一波微妙的變化。比如不少追求效率的互聯網廣告主開始要求在更短的時間內完成廣告製作,廣告公司感覺到的壓力正變得比以往更大。

6 重新認識線下價值

除了網易雲音樂的「樂評專列」,北上廣等一線城市及部分二線城市的地鐵也成為了不少廣告主(尤其是互聯網廣告主)爭相追捧的媒介資源。如果每天留意地鐵中出現的廣告,你甚至能大致洞察到哪些行業正在成為資本追逐的「風口」。

一方面,線上流量價格的上漲將部分廣告投入倒逼回傳統線下;另一方面,沒有實體產品的互聯網企業需要將自身服務實體化讓消費者有所感知,而線下環境能提供的豐富體驗也讓擅長創新的企業有了大展身手的機會。

快閃店是這一思路的另一明證,除此之外,例如淘寶造物節、有貨潮流新品節等線下活動也開始擁有了不小的傳播聲量。2018年的戶外廣告資源仍將獲得廣告主青睞,而越來越多的線下活動不僅將成為商業地產運營方增強吸引力的法寶,也將變成與消費者建立更緊密關係的紐帶。

詳細版請戳:

營銷觀察 | 2017廣告營銷回顧:準備好迎接一個新營銷世界了嗎?

感謝以下人士接受36氪採訪(排名不分先後):

整合營銷專家 唐·舒爾茨

騰訊副總裁 鄭香霖

可口可樂媒介總監 楊曼曼

onenine首席內容官 邰毅磊

W 創始人 李三水

三、躁動的娛樂大年

用戶的注意力,驅動了泛娛樂產業里人、時間和金錢的流動。去年我們的核心判斷是人民需要娛樂,它的核心是消費掉大眾的時間,人們總要有處安放自己的注意力,而它們集中的地方就產生了巨大的流量和收入。過去一年,騰訊、網易、今日頭條、快手等公司的表現都印證了這一點。

2018年,好消息是創意、人才的流動更加激烈,稀薄的時間,井噴的內容,競爭不止存在於同類公司之間。以用戶的身份來看,我們感受到的是一個前所未有的,產品極度豐富的娛樂時代。

「壞消息」是,這些產品也許會讓人無意識地花了太多時間在娛樂,它們竭盡全力投你所好,牢牢將你綁在手機上。但除了娛樂的碎片化的內容,也許你還需要點別的養分。

7 打破次元壁,重新認識小眾

儘管所有人都知道,再造一個嘻哈很難,但它起碼打開了一個題材創新的缺口。2018年,打破次元壁成了最值得延續的經驗。視頻網站所籌備的網綜中,嘻哈、街舞、機器人都屬於重投入的新類型。

這個行業的人才流動也在打破次元壁,哪裡是最有活力的創意發生地,資金、資源就往哪裡流動。陳可辛、馮小剛等電影導演都已經聲稱在考慮拍網劇,換做三年前,網劇還被認為是這個圈子裡上不得檯面的邊緣產品。

作為文娛產業標誌性的產品——偶像的產生也體現打破次元壁的趨勢。直播短視頻平台、K歌軟體、社交網路,都在為這個行業輸送明星。不要再用「草根」來形容他們,在這個越來越去中心化、越來越圈層化的娛樂時代,沒有什麼是自上而下的。

8 文娛類公司迎來上市潮

2018年將是文娛公司衝擊上市的大年,考慮到盈利現狀,美國、香港是這些公司的首選。 愛奇藝、快手、虎牙、映客、B站、騰訊音樂都已經傳出許多次準備上市的消息,上市成功與否,決定著它們能與競爭對手拉開多遠的安全距離。

上市對品牌、資金流入等各方面的影響,能讓這些公司在長跑中稍微喘口氣。何況真正的壓力還來自它們的背後,在完成多輪融資,活過殘酷的內容燒錢戰之後,這些公司也到了該給投資方一個交代的時候。

這就要求這些公司必須講出更加漂亮的商業模式故事,告訴潛在投資者投入產出比新的計算方式。在新一年裡,它們必須在內容產出上投入更多金錢和資源。只不過,以內容為核心,它們說的卻是社交、社區、遊戲聯運和生態鏈的故事。

9 一百倍市盈率的教育行業,還有革新可能

教育行業太火了。剛過去的一年,教育領域出現了獨角獸,上市公司好未來的市盈率已經超過了100倍。教育類公司也變得更有錢砸廣告、藉助資本力量迅速擴張,房企、出版行業跨界進入,包括引入國際化教育資源,將使原來大量典型的區域性的、傳統的中小型教育企業,面臨兼并或者淘汰。

而從教育的定義上看,它與過去也不盡相同。對於青少年而言,是素質教育,STEAM教育;對於成人而言,則是一系列自我提升教育產品,包括知識付費的出現。2018年,這一趨勢將持續發展,藝術教育、高端學前教育、國際教育都市場潛力。

隨著數據和人工智慧的發展,在線教育能夠提供的品質、效率和吸引力都在提高。尤其是對於已經成熟的K12教育而言,人工智慧、線下硬體和小班課的普及,很可能會促進2018教育內容的一次爆發性的進化。

10、遊戲難以擺脫巨頭控制

2018年,顯而易見的首先是,騰訊、網易兩大遊戲巨頭將繼續牢牢控制中國遊戲市場,看點只在於它們誰能從對方碗里多搶一點份額。

在巨頭的推動下,電競的商業價值將在2018年迎來大爆發。在試水頭部賽事投放之後,廣告主也在進入到電競產業的方方面面。只是這裡有個前提,遊戲是有「爸爸」的行業,最頭部的資源永遠掌握在騰訊這樣的遊戲廠商手裡。

不過其他環節也並不是完全沒有機會,比如微信小遊戲開放後,將迎來一波小遊戲的紅利期,中小廠商的優質作品也會有機會脫穎而出。而《絕地求生》在2017年的火爆證明了一件事:只要產品的長處足夠長,有一些短板也無所謂。

11 電競從富二代玩票轉為大公司入場

可以預見,2018年頂級的電競賽事贊助費會越來越貴,有意做電競推廣的品牌,應該早早開始備戰了。究其原因,一方面電競的影響力量級已經擴大到頂級品牌商無法忽視的地步,另一方面也證明電競用戶的年齡結構越來越多樣化,更多具有高消費力的用戶正在成為電競觀眾。

另一方面,2017年上半年蘇寧、京東收購LPL聯賽戰隊,年底又有B站、FunPlus、滔博、華碩玩家國度等四家自帶資源的公司投資收購《英雄聯盟》LPL聯賽戰隊。這些公司把一支電競戰隊當做流量入口的行為,是出於理性商業利益的考量計算,已經完全不同於此前富二代買戰隊的玩票性質。

但這裡面也存在尚未補齊的短板:有數據顯示,目前電競行業人才缺口高達26萬,而從業者才區區5萬,做電競教育的機會依舊很多。

12 微信小遊戲可能上天,輕量化遊戲會越來越多

張小龍在2018年初的微信公開課上花了很大精力介紹小遊戲,動輒數億的用戶活躍度令人鼓舞,輕量化遊戲很有可能迎來像移動互聯網時代的app遊戲那樣的紅利期,許多開發者在卯足了勁等待風口把自己吹上天。

不過,日活千萬的爆款小程序去年並不少見,今年能真正站住腳的小程序和小遊戲,需要拿留存率說話。當這種輕量化遊戲越來越多出現在市面上的時候,又能反過來吸引更多從來不玩遊戲的用戶嘗試,其中有部分可能會轉化為體驗更好、耗時更長的重度遊戲玩家。

即便輕量化遊戲像移動互聯網時代之初那樣成就了新一批的遊戲公司,但A股上市道路短期內卻不太樂觀,這主要取決於證監會的態度是否會轉變。

詳細版請戳:

2018展望 | 大文娛:打破次元壁,重新認識小眾

2018展望|遊戲與電競:寡頭的天下,哪裡有新的機會?

感謝以下人士接受36氪採訪(排名不分先後):

騰訊音樂娛樂集團總經理 楊奇虎

星美集團執行董事 鄭吉崇

骨朵傳媒CEO 王蓓蓓

今日網紅CEO 彭超

熊貓TV副總裁 庄明浩

ImbaTV 聯合創始人 Esports海濤

英雄互娛創始人應書嶺

觸樂網創始人祝佳音

資深遊戲媒體人多邊形

四、電商和零售進入第二春,卻不是由消費驅動

2017年至今,零售業呈現出難得的再度活躍,這種繁榮很大程度上並不是基於消費的驅動,而是充滿「人為作用」的痕迹。背後是兩方的需求在靠攏——線上流量紅利時代終結,線下急於提升經營效率。恰好作為基礎設施的移動支付和視覺識別等技術趨於成熟,大量資本又沒有了更好的去處,實體商業的格局重組撕開了一條大口子。

這是兩個巨大體系的加速融合,兩種不同的思維和組織架構,其中還涉及眾多創業者和淘金者。

13 唯品會之後再無百億電商?快去微信圈地

搜索式電商在過去兩年進入尷尬期,阿里、京東兩大平台像黑洞一樣吸住流量和商家,垂直電商紛紛走向瓶頸甚至絕境。「電商戰爭已經結束了,唯品會之後再無百億級電商」,人們紛紛說。

直到拼多多的數據震驚了行業——其交易量已經超過京東,2017年GMV超千億。而這是一個僅成立兩年多的公司。同時,雲集微店年GMV接近百億,環球捕手也在向百億衝擊。它們業務爆發的共同點在於,挖掘和利用了微信的社交流量,比如拼多多是拼團,而雲集微店和環球捕手則是分銷。

流量壓力下,到「淘外」做生意已經成了第一批在淘寶發家的人的共識,騰訊對於電商的渴望則為他們構築起了一道堅固的防火牆,小程序則在把這種趨勢推向高潮,對於還沒有進入微信電商生態的人來說,2018年必須要「占坑」了,而對於手握流量的人來說,2018年則是變現之年。相對於穩定的「淘內」,這裡是一片埋藏著流量和金錢的荒原,把電商又拉回了亂世出英雄的時代。

14、巨頭軍備競賽,2018年商超將完成「站隊」

阿里和騰訊兩大巨頭對於實體商業的第一回合爭奪已經告一段落,接下來的一年將進入第二梯隊收割期。對於第二甚至第三梯隊的商超企業,巨頭大概率不會親自收割,而是由旗下企業開展。

但無論哪種方式,2018年商超類實體將完成「站隊」,站隊後還可能出現的一個情況是,各自體系內的企業之間開展的合作會頻繁出現,比如盒馬鮮生與大潤發已經開始合作,那盒馬鮮生與阿里投資的其他業態也不會遠了。

商超只是第一步,「收割」還將蔓延至便利店、餐飲、服裝、商業地產。另外,很多「新零售」創業公司自一誕生就走進了投誠巨頭的命運里,凡是高頻使用移動支付的場景,巨頭都會將其納入收割範圍。

15 中國零售進入「空戰」時代

大潤發原有領導層將在未來兩年里與阿里實現權力的平穩交割,騰訊、永輝戰投家樂福也被認為是家樂福中國原股東退出中國的信號。

零售業是一個專業度很高的領域,在信息化不夠的年代更多仰仗經驗和熟練度,但擁有多年經驗的這一批零售業中堅力量,在新時代里未必能夠掌控話語權。對他們來說,打通線上流量、信息化是行業發展的必然,但這一過程卻無法全靠自己來實現,必然面對話語權的流失。新零售業態已經充滿互聯網血液,實體商超被收割之後也免不了一步步走向大權移交的那天。

面臨「新零售」的瘋狂挖角,這個多年來穩固的體系將經歷一次前所未有的衝擊和打散、重建。曾經的陸戰之王已老去,不得不承認,他們的時代結束了,零售業進入「空戰」時代。

16、外賣和新零售、無人貨架發生關聯,阿里可能收購餓了么

我們在2017年年初預測,新的一年中,在外賣領域大的併購案可能會發生,甚至外賣大戰可能出現最後的勝者。然而事實證明,我們只預測對了前半個部分,2017年夏天,餓了么收購百度外賣。

外賣領域的勝負依舊不明顯。餓了么的背後有阿里扶持,而美團也在年底拿到了騰訊領投的40億美金。雙方之間大有要拼到最後的趨勢,不止一位業內人士曾告訴36氪,無論是阿里,還是騰訊,至少在短期之內,不會接受這兩家公司合併。做外賣,對於餓了么來說是全部,而對於美團來說,這項業務也支撐了其巨大的估值。而補貼也都基本停止,2018年可能會繼續膠著。

值得關注的,阿里是否會收購餓了么,並把餓了么掰開揉碎,作為自己的基礎設施使用。阿里對口碑的投入一直不小,就是因為阿里巴巴對線下市場,尤其是本地生活服務一直覬覦已久。而外賣的配送團隊,跟盒馬鮮生這樣的業務,乃至無人貨架的貨品配送,都可能業務協同。

詳細版請戳:

2018展望 | 新零售:軍備競賽愈演愈烈,商超將完成AT站隊

感謝以下人士接受36氪採訪(排名不分先後):

果小美創始人、CEO 閻利珉

繽果盒子創始人、CEO 陳子林

銀河系創投合伙人 蔡景鍾

靈獸傳媒創始人 陳岳峰

五、寡頭相爭,旅遊業的論持久戰

在攜程、美團、飛豬「一大兩小」的割據局面中,旅遊行業誕生新的平台級公司的窗口已經關閉。受困於流量魔咒,近兩年的旅遊圈充斥著創業公司倒閉、破產的壞消息。但一個行業共識是,細分領域的創業機會依然存在。

17、大公司各自把持流量入口

2018年,攜程需要在全球各地加速擴充酒店庫存,同時加速建設面向海外的品牌。與此同時,它還得面對美團的虎視眈眈,國內市場,美團在門票、短途游、酒店領域持續挑戰攜程的市場份額,攜程通過去哪兒反制美團的動作也會更積極。但應該不會爆發新的價格戰,一個核心原因是,三家各自把持了穩定的流量入口,很難殲滅對方。

飛豬機票的平台模式受到航司歡迎,藉助天貓淘寶雙十一,特價機票很多的印象也在影響著用戶心智。2017年萬豪和飛豬成立合資公司昭示著大型酒店集團擺脫攜程束縛、提升議價權的急迫心理,但美團和飛豬在高星酒店上的供應鏈能力和訂單轉化能力,仍要打上問號,這也會是2018年兩者主要追趕的方向。

在三家大公司的陰影下,同程、途牛、螞蜂窩等二線玩家將戴上緊箍咒,不賺錢就出局。

18、大機會沒了,小機會看看「旅遊+」吧

巨頭壟斷之下,成長型企業無非兩種命運:被消滅,或者被併購。

一個行業共識是,大的機會微乎其微,但細分領域還可作為。朝著精耕細作的方向,一些有助於改善行業效率的技術型公司會湧現,比如航空科技類、酒店科技類、目的地科技類公司。另外,很多機會將誕生在「旅遊+」這個範疇,「比如旅遊+遊學、旅遊+親子,此間的創業壁壘是你懂教育、懂用戶,而不是產品價格有競爭力。」

詳細版請戳:

2018展望|攜程美團飛豬們:從殲滅戰到持久戰

感謝以下人士接受36氪採訪(排名不分先後):

同程CEO吳志祥

環球旅訊CCO 王京

華威國際投資董事 朱峰

旅遊商業觀察(TBO)創始人 彭涵

社科院旅遊特約研究員 楊彥鋒

六、出行亂戰,扭做一團

出行領域的邊界,正在並將不斷消失。

在36氪的諸多報道中,你不難發現過去一年,出行領域的新聞異常頻繁:滴滴收購了小藍,還自己做起了單車;美團在出行領域的布局持續擴張、為了對抗美團,滴滴先是和餓了么談融資,後來號稱自己做外賣業務;摩拜在網約車領域插了一腳;共享單車進入倒閉(合併)熱潮;百度和蔚來汽車等做硬體的開始尋找線下渠道,投資了首汽約車……

梳理出行領域和BAT之間錯綜複雜的投資關係,朋友的朋友未必是朋友,朋友的敵人也未必是敵人,最終的勝負到來之前,先不要急著下結論。

19 美團摩拜,打車領域的新公司

滴滴並通過兼并獲得的壟斷和寧靜,只是暫時的。

廣大群眾們需要網約車,但網約車新政下運力不足,將繼續成為2018年出行市場的大背景。所以,美團、摩拜這樣「新」公司,神州、首汽這樣的老公司,都將在2018年將繼續參戰。

摩拜和美團正成為關鍵的攪局者。雖然美團進入北京打車市場暫時遇到了一點牌照上的小阻礙。但是美團不會放棄,它甚至最近還開始試水共享汽車。摩拜則憑自己的流量優勢,接入了首汽約車、曹操和嘀嗒等網約車市場的小玩家。

雖然滴滴一直稱並不看好美團和摩拜,也不認為這兩家公司會對自己有實質性的威脅。但新的競爭者很可能會撕開一個口子,佔據一小部分市場。競爭之下,滴滴這樣的出行平台,2018年抽佣比例只能減少。

很抱歉,在上一年對2017年的預判中,我們最大的判斷失誤,是認為獲得了壟斷且毛利豐厚的滴滴會在這一年啟動上市。但現在看來,還有諸多阻礙。

20 共享單車「三足鼎立「,戰爭還會持續一陣

無論是輿論還是雙方的投資人,喊ofo和摩拜儘快合併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但是現在看來,兩邊的創始團隊都還比較堅挺。

ofo和摩拜都還沒有放棄融資,背後的「大腿」們似乎也沒有打算放棄。畢竟,作為一門本質是租賃生意,共享單車領域是一個只要有錢就能持續玩下去的戰場。於是,一個本來可能清場的共享單車,2018年初演化成三大力量支持的多角戲。騰訊支持摩拜;阿里支持ofo,並成為哈羅單車第一大股東;滴滴旗下有ofo,還有「海棠」和「小藍單車」。

但是,共享單車很難作為一個獨立的商業模式存在,它掙錢太少了。正因如此,它目前還非常依賴融資和背後的「大腿」,一旦資方出現什麼異動,就會造成大的格局變動。也正因如此,它一定會變形,比如摩拜嘗試做打車業務,而新業務模式的成績如何,將決定著單車公司的實際自主權。

21、出海,有人真得利,有人講故事

新一年,出海依舊是滴滴的重頭戲。

滴滴出海的原因非常簡單:作為估值超越Uber來到560億美金的出行巨頭,如何守住自己的估值,並向資本市場講述一個更好的故事。顯然,相比起去四五線城市,甚至農村尋找機會,國際化是個更優的選擇。而在國內,不論是在滴滴的傳統中短途出行、最後一公里,還是新能源「共享」汽車業務,滴滴都面臨著新的競爭態勢。

ofo和摩拜也對外宣布2018年海外進程還將繼續。但這讓人有點懷疑,兩家融資的錢是否還夠他們在海外投放新車。這是不是,只是一個講給資本聽的「故事」。

22、新能源車和線下入口相互需要,誰能最終控盤?

各大車企和線下各大入口越來越交纏了。百度和蔚來汽車一起投資了首汽約車;摩拜牽手一汽做共享汽車; 滴滴、美團和神舟紛紛切入分時租賃市場。滴滴還在與12家車企集團合作,根據滴滴出行自己的公開發言,它未來將打造一個開放的新能源汽車共享系統,用戶可以用App來用車,就像打車一樣。

兩者顯然相互需要。正在大造車的新能源車企們,總要加入戰鬥——未來人們都不一定買車,可能直接租用(共享)。當它們要獲取用戶,就難免跟滴滴、ofo和摩拜這幾家產生交集,爭奪話語權。不過爭奪未必會那麼快,在2018年,都曾提出過共享汽車的威馬、小鵬汽車等,第一台車上都是SUV,還並不是營運車輛的主流選擇。

目前看起來,一個是以滴滴為代表,試圖把新能源車納為己用的系統;一個是以蔚來汽車為代表,試圖參與摩拜這種上游流量入口的造車企業。兩個系統如何纏鬥,是2018年的重頭好戲。

七、汽車業百年之變與存亡大考

2018年,互聯網對汽車行業的改變還將繼續。無論是整車、智能網聯,還是銷售體系,都將無可避免地被互聯網進一步滲透。但汽車是個價值巨大的複雜產業,有著牢固的體系和的嚴謹的傳統。2018年,將是互聯網徹底改變行業之前,對傳統勢力低頭學習的一年。

23、 量產大考3要素:產能、銷售、充電服務

2018年,初創車企將經受創業以來最大的考驗——量產。是否得到市場的認可,以及工廠能否按時交付合格的產品,對互聯網基因的初創車企提出了極大的挑戰。汽車製造產業鏈複雜,生產線準備、供應鏈管理、甚至團隊融合的矛盾,最終都會在量產中暴露出來,造成如同特斯拉Model 3所遭遇的產能困境。「真正有規模和品質的交付,有很多坑。」小鵬汽車董事長何小鵬對量產的複雜性直言不諱。

新能源車的配套服務體系,也是初創車企需要解決的難題。充電樁、換電站等基礎服務的搭建,和新車上市同時在倒計時。不僅蔚來汽車在布局,滴滴也在布局。這張「充電/換電網」,將是未來的一個戰略要塞。

24、 BAT加碼新汽車,先要撬動大車企

2018年,BAT一定會繼續加碼智能網聯汽車市場。一方面加大研發投入,另一方面通過與車企合作,使方案落地。

阿里巴巴上汽合資公司「斑馬」通過做車聯網來打造的爆款車,在2018年有望出現更多,上汽在斑馬的角色勢必要逐漸淡化,阿里的斑馬勢必要跟更多車企合作。這個爆款策略也會被更多人跟進。

百度的發力點還在自動駕駛,以及搜集數據上。他們的「阿波羅計劃」試圖用幫助廠商搭建起自己的自動駕駛系統,交換數據共享。但對於分享數據,傳統車企極度謹慎,他們體系龐大、流程規範,對於數據傳統保守,並且長期以來,都掌握著強勢的話語權,想要合作,BAT也得放低姿態。而且,自動駕駛在近5年內都很難真正落地。

相比於傳統車企對數據的保守,融合了互聯網思維的初創車企,與資方BAT業務層面的合作更有想像力。在2018年,依然可以期待BAT等大傢伙對新造車行業里的投資和合作,但是合適的新造車企業卻並不那麼多。

25 汽車金融這塊肥肉,汽車電商和互金公司怎麼搶?

汽車金融,無論是車險、新車還是二手車貸款,都有很多錢,也都有很多坑。

汽車電商們已經做了二手車貸款了,2018年,包括瓜子、優信、大搜車、人人車等都跨向新車,能怎麼做值得關注的看點。不同與混亂分散的二手車,新車市場原本就有成熟的4s店銷售,和車廠本身提供貸款的體系,這一回是虎口奪食。

在新車銷售上,好車源不好搶。主機廠向4S店、經銷商消化庫存,往往是以暢銷車、滯銷庫搭售。2018年,汽車電商及金融公司若要打入新車市場,怎麼撬動主機廠?人人車創始人李健認為,車源的壁壘既不能通過打廣告來構建,也無法憑用戶規模與主機廠交換,因為對於主機廠而言,每一家現下的採購體量都是相當微不足道的。撬動主機廠的方法論,迄今為止都還是個難題。

汽車電商們都在建設線下渠道,這能增強他們的議價能力。港股上市的易鑫、美股上市的趣店,也都進入市場,開線下店、用重資產模式運營,將是不得不做的選擇。

詳細版請戳:

2018展望 | 出行:滴滴美團ofo摩拜蔚來們,互掐不斷,扭做一團

2018展望 | 新汽車:新小巨頭排位賽,BAT還得對老車企放低姿態

感謝以下人士接受36氪採訪(排名不分先後):

滴滴出行創始人 程維

華平投資合伙人陳偉豪

小鵬汽車董事長 何小鵬

斑馬CEO 施雪松

人人車CEO 李健

出行領域資深觀察者 Devin

八、「AI改變世界」更靠譜了一點

「AI改變世界」這件事,在2018年會更值得人期待。

不只是BAT,京東在談智能倉儲配送,滴滴在談智慧交通……BAT,以及滴滴、京東這樣的小巨頭,手中攥著大量數據、也有直接服務消費者的場景,這意味著,AI走出實驗室,變成你我可感知的產品,機會正越來越大。你熟知的那些互聯網公司,會變得更「今日頭條」和「快手」。

投資人已經對動輒估值過億美金的早期項目見怪不怪。「我們是一家技術公司」,成了創業圈裡風靡的說法。炒作AI概念的創業泡沫越吹越大。一方面,資本的熱度沿著產業鏈蔓延,「賣水人」、向企業和政府提供技術服務的公司,收割了第一桶金。智能音箱初步撬開了市場。但另一方面,落地體驗問題依舊懸而未決。

但無論如何,AI技術都正在成為新商業的基礎設施,成為新的「互聯網+」。

26 巨頭逼近,站隊開始

誰會在AI領域變得越來越強勢、越來越有話語權?

答案是:掌握數據的公司。原因很簡單,技術和演算法上要產生差異很難,但大數據是獨特的、稀缺的、有壁壘的。

圍繞巨頭的站隊開始了。一種是BAT投資。阿里已經投資了5家AI晶元公司,成為商湯科技和曠視科技的股東。百度計劃2018年投資10家以上AI創業公司。另一種,是巨頭做平台輸出技術,小公司加入生態。

對於創業公司而言,生存機會存在於垂直的細分場景,跟巨頭在通用領域PK,幾乎是死路一條。就算對於巨頭而言,深入垂直行業也不是件容易事,特別是醫療這類專業性高、體系和數據相對封閉的領域。就場景而言,金融、安防、教育、服務機器人、新零售和無人駕駛,被看作2018年最有落地機會的細分行業。

27 能「看懂」比能「聽懂」更有錢賺

語音公司的風頭迅速被計算機視覺公司蓋過。2017年底,國內大四計算機視覺獨角獸中的兩家先後破世界紀錄拿到巨額融資。原因在於,現階段,視覺技術比語音技術的落地空間更大。機器理解人類談話真實含義的技術尚不成熟,而圖像識別技術已經可以解決很多實際場景中的問題,包括場景安防、金融、無人駕駛。

你有沒有覺得,身邊的攝像頭變多了?以安防為例,每年政府都有巨大的維穩投入。有數據顯示,以北京市為例,每千人擁有的監控攝像頭數量是59個。反恐、刑偵、情報都對AI技術有所需求。

消費者們還能感受到,去年iPhone X搭載了刷臉識別的Face ID,刷臉已經真正走入生活。包括小米、OPPO在內的國內手機廠商,也都在推廣刷臉解鎖,大有全面替代指紋解鎖的趨勢。政府考勤也正從刷指紋變成刷臉。

一輪硬體升級正蓄勢待發。能「刷臉」的無人貨架、無人便利店、打卡機等等都可能相繼出現。

28 語音識別要擺脫「聽不懂」的尷尬

目前的語音識別,一旦涉及專業名詞,準確率會大幅下降。接下來,AI語音技術將變得越來越「細緻」。而智能硬體、金融、製造業、教育、翻譯等行業,已經對人工智慧表現出前所未有的嘗試意願。

技術服務商接下來的一步是定製化服務。僅科大訊飛消費者BG,就有接近500名研發人員,專門跟合作廠商對接做前端定製、以及後續運維等服務。

而Siri這類大公司在做的通用型的AI語言助手,要達到人們對智能的預期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它更像是一個穩步前進的過程:拿智能音箱舉例,目前喚醒的成功率、遠場識別的精準度、降噪水平、跟人類持續多輪對話的能力,以及機器說話的語調跟人類的相似程度,以及我們能在音箱上使用的技能的豐富程度,都會有所提升。

詳細版請戳:

2018展望| AI:巨頭生態開始站隊,深入垂直行業才能賺錢

感謝以下人士接受36氪採訪(排名不分先後):

創新工場創始人李開復

松禾遠望基金創始人、迅雷創始人程浩

Face++(曠視科技)品牌與市場中心總經理謝憶楠

科大訊飛消費者事業群首席戰略官戰文宇

九、手機凜冬這回真來了

當下的手機市場和曾經的 PC 市場類似,好聽的說法是成熟、穩定,不好聽的說法是無趣、停滯。

在 OV 的帶動下,手機行業在過去兩年開始了「上山下鄉」,四五線城市乃至農村道旁的圍牆上都能看到智能手機的宣傳。它們成功了,潛在的消費者都成了實在的顧客,中國再也沒剩下「潛在」手機消費市場。

沒有亮眼的新技術,沒有換機的動力,即便有全面屏、AI 等新概念加持,2017 年的中國手機市場依然在下滑,而這一趨勢,在 2018 年將愈發明顯。

在一個不再增長的市場里搏殺,意味著每一口肉都是從敵人碗里搶來的。

29 小米、OV,巨頭線下「血戰到底」

「我們要堅定地戰場前移,指揮部設在前線。我們要以省為單位、以城市為單位、以每個縣鄉甚至社區網格為單位,在戰場的每一處始終保持勇猛機敏,寸土必爭、血戰到底。」在小米的新年內部信里,雷軍說,要在 10 個季度內重回國內市場第一。

「縣鄉乃至社區網格」,基本已經下沉到線下渠道的神經末端。小米之家自建自營,成本高,可以用來圓滿小米「新零售」的故事,為二級市場多講一個故事,但實際上,要依賴合作夥伴的小米專賣店和授權店,才能真正深入到縣鄉社區。

借著步步高的線下銷售渠道優勢,Oppo、vivo線下的 20 萬銷售點,是 OV 開疆拓土、超越小米的先鋒功臣——到了市場不再增長的時候,20萬銷售點卻可能成了負擔。2018 年,OV 的渠道會精簡,並加強自己在一二線的滲透率。

「互聯網思維」和「線下商業本質」的神話,站在現在這個時點看,已經全然去魅。線下之戰意味著,大家最終是殊途同歸。

30 出海必需但很難,小公司日子更難

以往中國手機公司把海外當做補充市場,但2018 年海外市場的地位會慢慢與國內平齊。出海不但是因為國內換機潮的紅利已經消退,還能拉動公司所在地的出口額,改善企業和政府的關係。畢竟,華為進軍美國的失利,在 2018 年可能還會發生在其他公司身上。

小公司在海外的好日子要到頭了。依靠海外的成績,一加在 2017 年獲得了 100 億的營收,足以支持它繼續做「小而美」的公司,但一個原因是它沒有面臨來自華為、小米的正面競爭。

蘋果與三星競爭時,一方面是產品和營銷的廝殺,一方面也在專利方面互相攻擊。大舉出海的中國公司,可能也會面臨相似的處境。一些在國內能矇混過去的方式,在國外可能會讓公司付出極大的代價。

內外夾擊下,小公司的日子會更難。誰會在2018年死去?行業里都在竊竊猜測。金立這樣的品牌非常危險,而魅族黃章的「夢想機」做得好不好,對魅族這種體量公司的影響也可能是致命的。

31 都要賣高價,但是支撐高價的技術(噱頭)在哪?

2018 年手機無疑還會變貴,BOM 成本變高,消費者也有付費意願,京東的消費者調研數據顯示,70% 以上的用戶購機預算超過 2000 元,預算在 3000 元以上的消費者佔比達 31.8%。

但要讓用戶掏錢,賣點在哪? 2018 年的新技術,沒法能像視網膜屏、指紋解鎖一樣輕易俘獲用戶。

全面屏是目前最明確可預見的賣點,但看起來更像是 PPT 上的噱頭。比起前代手機,它們沒太多視覺上的優勢。蘋果引領的「異形屏」可能會是最佳選擇。傳聞華為 P20、小米 MIX 2S 和 vivo X30 等旗艦機型都將使用異形屏。

榮耀總裁趙明對36 氪說,全面屏是小風口,「5G 是真風口」。5G 可能帶動的不止是手機行業,它延遲低,帶寬高,速度快,人工智慧和物聯網的發展都離不開 5G 的普及。每次網路的進化,都會把手機產業帶向新的高峰。

5G雖然不會在 2018 年成熟——2018 年,5G 將完成標準的制定,通信設備也會在今年開始搭建;2019 年,消費者可以體驗到 5G 手機;2020 年,5G 可以正式商用。當 5G 時代真正來臨時,第一陣營和第二陣營的差距會再次拉大。

32 AI ,手機的未來

電影「Her」中的AI手機,將是手機行業長期的發展方向。雖然現在的中高端手機都說自己有人工智慧,但效果欠奉。

AI手機之戰,關鍵是數據。為了獲取數據,硬體出貨量便更加重要——硬體不僅包括手機,也包括其他能聯網的硬體。

小米在構建自己的物聯網標準,從龐大的硬體用戶那兒獲得數據。華為也已經在做類似的事情。華為不但手機出貨量過億,還建設有眾多的網路設備,這都可以成為它數據的來源。

只是,當數據成了硬體公司和軟體公司都急需的資源,紛爭在所難免。華為和騰訊已經為此事發生了摩擦,而當合作進一步深入之後,類似的摩擦也會越來越多,在摩擦過程中,AI 時代的隱私規則才會逐步完善。

33 智能硬體「挖手機的牆角」, 用說話解放雙手

多虧了語音技術,被看淡了三年的智能硬體行業正擺脫不溫不火。

智能音箱開始火了,蘋果的無線耳機Airpods頗受好評。蘋果、谷歌、三星、科大訊飛、出門問問……都推出了自己的無線耳機。隨身、輕便,能調動AI語音助手,讓耳機被看作是很適宜作為入口的產品。

「今天手機佔用了人們95%~98%的時間,這本來就是不合理的。」「手機這種媒介設備一度被看做手的延伸,今天你已經可以通過手機處理幾乎所有事,但手機唯一不能滿足的就是你希望解放雙手的場景。」出門問問李志飛、小米生態鏈副總裁夏勇峰這樣的從業者們,認為智能硬體市場因此仍有機會。

手機不再被認為是智能家居的入口,但目前,小米依然是智能家居生態鏈中做得最好的一家,2018年小米上市,這也是它千億美金市值故事裡最有力的一筆。

試圖從語音切入、掌控入口的人們,比如BAT、科大訊飛、搜狗,目前還沒能解決語音喚醒成功率的問題,從銷量上看,市場也並未真正打開。技術巨頭們是不是能在2018年強推出Amazon的Echo那樣的爆款?這可能是改變格局的關鍵。

(手機和智能硬體)詳細版請戳:

2018展望|智能硬體:AI給智能硬體帶來了第二春還是第二個大泡沫?

2018展望 | 手機:凜冬到來,活著就是勝利

感謝以下人士接受36氪採訪(排名不分先後):

360 手機總裁 李開新

魅族科技高級副總裁 李楠

一加科技創始人 劉作虎

榮耀總裁 趙明

小米生態鏈副總裁 夏勇峰

出門問問創始人 李志飛

優必選高級研發副總裁 吳牟雄

Rokid創始人 Misa

某手機渠道商高管 Taylor

十、監管之下,新金融模式創新終結

貫穿2017年全年的主題無外乎幾個關鍵詞:現金貸、監管、巨頭、上市。現金貸的速生速死、赴美上市的潮起潮落、流量巨頭暗暗的加速布局,和監管的手起刀落,共同交織而成了互聯網金融冰火兩重天式的2017。

而行至2018年,隨著監管加速收緊、政策紅利和流量紅利消退、模式創新和產品創新遇到挑戰、規模和盈利空間均被壓縮,互聯網金融行業的機會又在哪裡?

34 監管更嚴,上市潮還在,但不會再有新的「羅敏」

2018年,不該對監管的「心慈手軟」抱有幻想。監管會是全方位的,支付、信貸、徵信、資管、以及剛剛爆發的區塊鏈,都難以逃脫。

這不全是壞事。互聯網金融行業需要被強監管,作為創業者,任何時候都不應該對監管抱有僥倖心理,更不應該以投機的心態鑽監管的空子。合規仍是唯一的出路,曾經轟轟烈烈的金融科技如今正全心渴望被招安、收編,但仍有大量公司逃不掉被整治、清場的命運。

儘管如此,2018年會延續2017年的上市潮,並且會有一批企業——比如陸金所,在上半年集中掛牌。對於整個行業來說,這意味著主流商業社會對其的認可。

但上市沖高市值再下跌的戲劇化故事也許不會再現。對高市值的期待會冷靜下來。大家也逐漸意識到,比起高市值,快步走到資本市場中去是更重要的事。後者意味著自我矯正、意味著走到陽光下,意味著贏得信任。

35 新巨頭也難逃手腳被束

在重歸牌照監管的主題之下,互聯網巨頭也很難在金融業務上獲得飛躍式發展,即使是螞蟻金服這樣的巨頭,在監管之下,小額消費貸業務的收入利潤也會受明顯影響。

繼BATJ後,TMD(今日頭條、美團、滴滴)在過去一年加快了布局金融的步伐,它們對金融科技虎視眈眈,但是,現在卻不得不面對一個現實:這個產業再孵化出如螞蟻金服、京東金融如此體量巨大、牌照齊全的巨頭的可能性已微乎其微。儘管它們坐擁流量、牌照、技術、人才等資源領先優勢。

騰訊的金融業務尚有想像力,但新的互聯網小巨頭想像原來一樣不斷侵蝕傳統金融機構的領土和利益,已經不太可能了。但基於自身體系做一些閉環式的業務,將金融作為整體業務的一個內嵌產品、增值業務,尋求線性發展,還是可以的。

36 模式創新已死,技術創新看好,草根難有活路

做技術還是做金融?這是個問題。

在強監管之下,所有互聯網金融公司會自然的向兩個方向分化:技術驅動、金融驅動。

中國有金融,也有科技,但沒有金融科技。如果做金融,就老老實實接受監管,尤其是一行三會的領導,沒有牌照不要輕舉妄動;如果做科技,老老實實做好科技的本分,不要妄想用科技顛覆金融。未來,做科技還是做金融,是擺在行業內所有公司面前的一個選擇。

像趣店這樣的面向C端的、流量驅動型機會已經消失了。監管在斬斷金融科技企業發生風險的可能性的同時,也斬斷了他們金融創新的可能性。在未來兩三年內,模式層面的金融創新的可能性變得微乎其微。大量非持牌的創業公司將被清退出市場。

技術驅動型的創新還有機會。提供更個性化的金融產品,將大數據和AI應用到一些金融服務場景中,做出增量,會是未來兩年的重點,比如個性化的保險產品、信貸產品等,以及面向小微企業的金融服務。

37 出海的機會窗口剛剛打開

像很多行業一樣,隨著國內的政策紅利和流量紅利逐漸消失,金融科技創新找到了一個新的出口:東南亞。

一方面,出海對於大量金融科技公司來說是一個不得已而為之的避險手段。另一方面,一些在中國已經被證明的模式現在在國內很難發展了,那麼東南亞人口眾多,經濟環境很蓬勃,其中一些國家的互聯網基礎設施還不錯,這幾個因素疊加起來適合互聯網金融出海。

具體的出海方式有多種:自己做、孵化團隊、投資當地企業等。比如,星合資本孵化了一批公司去越南、印尼等東南亞國家,主要做現金貸、消費分期、貸款超市等業務。還有人認為,金融行業敏感,與其自己做,不如找一個當地的合伙人來做,或者直接投資當地企業,更安全。

但無論採用哪種方式出海,如何更好的本土化、融入當地商業環境和社會,是接下來一年金融公司出海要面對的問題。

詳細版請戳:

2018展望 | 新金融:趣店式故事沒了,但有技術、出海和區塊鏈

感謝以下人士接受36氪專訪(排名不分先後):

創世夥伴資本主管合伙人周煒

華創資本管理合伙人吳海燕

點融創始人兼聯席董事長、星合資本董事長郭宇航

錢袋寶創始人、現區塊鏈領域創業者孫江濤

十一、革命?泡沫?冷靜後區塊鏈可能誕生初代巨頭

「忽如一夜春風來,人人皆談區塊鏈」,作為2018年開年的第一個「風口」,區塊鏈在被部分投資人看好,甚至被認為是「下一代互聯網」的同時,也引發了同樣龐大而激烈的質疑:它是更多通過幣市投機而進入大眾視野,因此大眾對它的認知更多與幣市的上漲和下跌息息相關;它目前的商業實際應用還停留在小範圍測試階段。而它自身又有非常強的顛覆性,因此對區塊鏈未來一年的判斷具有非常大的不確定性。

不談幣市的喧囂,還原區塊鏈技術本身,它不是天使或者騙局,仍然是一個處於非常早期的技術。它也會遭遇類似於2015年的VR、2016年的人工智慧一樣,呈現W型的發展過程。

38 區塊鏈的熱度會逐漸下降,進入沉澱和調整期

區塊鏈在輿論和資本上已經接近到達第一個發展的高峰。目前排名前一百、市值總計已經達到4000億美元量級的數字貨幣發行者們,至今仍未孕育出一家真正做出事情,真正有切實場景落地的,給人類生活帶來真正改變的公司。而紛紛宣言殺入區塊鏈的傳統互聯網公司,目前也僅僅停留在談概念、講故事的階段。

2017年幣市火熱的原因之一是:以智能合約為標誌,區塊鏈技術走嚮應用,已經有了初步的與現實商業場景結合的可能,也讓長期渴望大故事的投資者看到了希望。「做市」炒作,以及2017年上半年監管還未關注到這一市場,也是一個重要原因。

但2018年,這些優勢條件恐怕不再存在,比特幣2018年年初的「腰斬」證明了這一點。監管壓力已經使得大部分國內項目為了避嫌出走海外。除此之外,區塊鏈技術作為一種長期技術,仍然處於早期發展期,投入回報周期長。這些因素會使得大多數追逐短期的投資者對區塊鏈技術的興趣減弱。

熱度會在2018年會逐漸衰減,這並不一定是壞事。當區塊鏈的泡沫被刺穿後,整個行業由癲狂回復理性。並由此可能會誕生出第一批真正在產業上有影響的公司,也就是區塊鏈行業的初代巨頭。

39 底層技術的進化是重中之重,這是明年的最重要看點

可以斬釘截鐵地說,現在區塊鏈技術的性能、可用性遠未能達到商用標準。

區塊鏈技術現在還不成熟,存在諸多缺陷,包括成本高、效率低、無法承載高頻密集交易等問題。例如,被廣泛使用的底層技術以太坊的性能無法支持高頻、大用戶數量的應用,每秒只能做7-15筆交易2017年的以太貓就造成了整個以太坊網路的嚴重擁堵。

並且,基於共識演算法而存在的區塊鏈,本身就沒有在研發人員當中形成完全一致的共識。沒有統一規範,造成基於不同底層技術的公有鏈、聯盟鏈無法互通,形成「信息孤島」。最後,目前的區塊鏈在開發、使用上仍然具有高門檻。

這都意味著,如果沒有底層技術的革新,區塊鏈只能局限於少數的to B場景,to C 的商業應用遙遙無期。

因此,區塊鏈在底層技術層面依然需要不斷迭代創新,這應該是2018年的一個觀測重點。國外被期待取代以太坊的有EOS、AE,國內有NEO、量子鏈、阿希鏈等,將在2018年迎來重要節點:它們有些會在上半年正式公測、有些會完成技術迭代,有些則會擴張已有的生態。它們的表現,將會極大影響到人們對區塊鏈未來的評估。

40 落到真正的應用場景上很難,成功的代價是高死亡率

在2017年下半年,區塊鏈行業快速走嚮應用,出現大量基於特定的商業場景的項目。這裡面絕大多數都是偽「區塊鏈+」投機項目。

區塊鏈依託於公鏈進行各種應用場景的嘗試已經不少,金融、徵信、遊戲、版權、食品追溯等等,都在探索之中。

區塊鏈加應用場景,應當首先考慮應用場景的需求,而不是區塊鏈技術的特徵。例如,盲目強調「去中心化」,很可能會忽略中心化帶來的效率增益和專業優勢。

而且,線下也得有配合的設備。例如,用區塊鏈做共享租車的前提,是智能車鎖的普及。而對大多數日常交易來說,區塊鏈技術也不一定是最迫切的需求。

目前的區塊鏈與商業場景結合模式可能有三點:是否是非常高的信用需求,是否有非常高的隱私保護需求,是否需要有非常高的交易需求。同時,考慮到現在的技術性能還太弱,低頻交易會好過高頻交易。

這都意味著,2018年區塊鏈不會有人們期待的「爆款」的出現,因為爆款前提是大用戶量,但區塊鏈無法支持,大部分可應用的區塊鏈項目仍然會從B端開始。

41 大公司會持續入場,但仍然會以實驗和布局為主

區塊鏈是巨頭掌握強大話語權之下的必然產物。

大公司的進入會為區塊鏈帶來大量的新關注度,但大公司優勢,包括流量和用戶量、資本、技術儲備,在短期內無法轉化為區塊鏈領域的領先優勢。

另外一方面,區塊鏈相關的如代幣發行、交易監控、敏感數據會帶來很高的政策不確定性。因此,大公司介入時,很可能不會規模化,而以小範圍技術實驗和布局為主。

此外,外整個區塊鏈行業存在較大的人才缺口。早期區塊鏈行業是由技術極客引領的小範圍社區,人數少,難度高,技術分散且缺乏統一標準。當區塊鏈逐漸落地,原來的師徒制、項目制的傳授方法已不適用,需要有體系的職業教育。這將是今年年初迅速會出現的一個趨勢。

原創文章,作者:楊軒。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冰浪 的精彩文章:

美國人口增長最快和最慢的是這些州
男神穿搭秘籍 變身就是這麼簡單

TAG:冰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