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淺讀莊子·德充符之一:孔子都無法解脫的天刑,你解脫了嗎?

淺讀莊子·德充符之一:孔子都無法解脫的天刑,你解脫了嗎?

在古代,刑罰有兩個目的,一是為了懲罰當事人,對當事人的身體做出懲罰,直至剝奪當事人的生存權;另外一個目的是為當事人打上標籤,讓當事人面對世人時感到羞恥,這可以理解為精神懲罰。如先秦時期砍掉手足,削去耳鼻等。如果人們見到這樣的人,就知道這樣的人因為某些原因被懲罰了這樣的人在社會上都會受到排擠。但是,莊子在《德充符》中寫了5個小故事,對人們的這種認識提出了反駁。

故事一,物視其所一而不見其所喪

路過有一個受過「兀」刑(即被砍去了腳)的人叫王駘,跟著他學習的人和孔子一樣多,孔子的弟子常季感到很不解,一個受過刑罰的人,和常人比尚且有不足之處,更何況與孔子比呢?為什麼還有那麼多人向他學習呢?

孔子告訴他,王駘是一個聖人,連我都要向他學習,更何況不如我的人呢。死或生都是人生變化中的大事了,可是死或生都不能使他隨之變化;即使天翻過來地墜下去,他也不會因此而喪失、毀滅。他通曉無所依憑的道理而不隨物變遷,聽任事物變化而信守自己的要旨。

一個人不能在流動的水面照見自己的身影而是要面向靜止的水面,只有靜止的事物才能使別的事物也靜止下來。各種樹木都受命於地,但只有松樹、柏樹獨自傲然挺立,無論冬夏都郁郁青青;每個人都受命於天,但只有虞舜道德品行最為端正。幸而他們都善於端正自己的品行,因而能端正他人的品行。保全本初時的跡象,心懷無所畏懼的膽識;勇士隻身一人,也敢稱雄於千軍萬馬。一心追逐名利而自我索求的人,尚且能夠這樣,何況那主宰天地,包藏萬物,只不過把軀體當作寓所,把耳目當作外表,掌握了自然賦予的智慧所通解的道理,而精神世界又從不曾有過衰竭的人呢!

故事二,鑒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

申徒嘉是個被砍掉了一隻腳的人,跟鄭國的子產同拜伯昏無人為師。子產因為對申徒嘉被砍掉腳耿耿於懷,對他說:「我先出去那麼你就留下,你先出去那麼我就留下。」他認為,申徒嘉一個受過刑之人,不應該像他一樣。

申徒嘉說:鏡子明亮塵垢就沒有停留在上面,塵垢落在上面鏡子也就不會明亮。長久地跟賢人相處便會沒有過錯。自個兒陳述或辯解自己的過錯,認為自己不應當形殘體缺的人很多;不陳述或辯解自己的過錯,認為自己不應當形整體全的人很少。用完整的雙腳笑話我殘缺不全的人很多,我常常臉色陡變怒氣填胸;可是只要來到伯昏無人先生的寓所,我便怒氣消失回到正常的神態。真不知道先生用什麼善道來洗刷我的呢?我跟隨先生十九年了,可是先生從不曾感到我是個斷了腳的人。子產深感羞愧,因為子產專註在申徒嘉殘缺的雙腳,卻沒有留意他的德行;而他來伯昏無人這裡正是來學習伯昏無人的德行的。

故事三、「天刑孔子,安可解

魯國有個被砍去腳趾的人,名叫叔山無趾去拜見孔子。孔子對他說:你犯了錯,就是來我這裡學習,也不能追回過往的錯呀。叔山無趾說:我只因不識事理而輕率作踐自身,所以才失掉了兩隻腳趾。如今我來到你這裡,還保有比雙腳更為可貴的道德修養,所以我想竭力保全它。我把先生看作天地,哪知先生竟是只看到我殘缺的肢體!」叔山無趾走了。

叔山無趾對老子說:「孔子作為一個道德修養至尚的人,恐怕還未能達到吧?他為什麼不停地來向你求教呢?他還在祈求奇異虛妄的名聲能傳揚於外,難道不懂得道德修養至尚的人總是把這一切看作是束縛自己的枷鎖嗎?」老子說:「怎麼不徑直讓他把生和死看成一樣,把可以與不可以看作是齊一的,從而解脫他的枷鎖,這樣恐怕也就可以了吧?」叔山無趾說:「這是上天加給他的處罰,哪裡可以解脫!」

故事四,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

衛國有個面貌十分醜陋的人,名叫哀駘它。男人跟他相處,常常想念他而捨不得離去。女人見到他便便想嫁給他,即使做他的妾都可以。從不曾聽說哀駘它講過什麼道理,只是常常附和別人罷了。他沒有居於統治者的地位而拯救他人於臨近敗亡的境地,他沒有聚斂大量的財物而使他人吃飽肚子。他面貌醜陋使天下人吃驚,又總是附和他人而從沒首倡什麼,他的才智也超不出他所生活的四境,不過接觸過他的人無論是男是女都樂於親近他。這樣的人一定有什麼不同於常人的地方。

魯哀公把他召來看了看,果真相貌醜陋足以驚駭天下人。但相處不到一個月,魯哀公便對他的為人有了了解;不到一年時間,就十分信任他,便把國事委託給他。哀駘它神情淡漠地回答,漫不經心又好像在加以推辭。沒過多久,他就離開我走掉了,魯哀公內心憂慮像丟失了什麼,好像整個國家沒有誰可以跟衛靈公一道共歡樂似的。

魯哀公問孔子這是個什麼人。孔子告訴魯哀公說,他也曾出使到楚國,正巧看見一群小豬在吮吸剛死去的母豬的乳汁,不一會又驚惶地丟棄母豬逃跑了。小豬愛它們的母親,不是愛它的形體,而是愛支配那個形體的精神。戰死沙場的人,他們埋葬時無須用棺木上的飾物來送葬,砍掉了腳的人對於原來穿過的鞋子,沒有理由再去愛惜它,這都是因為失去了根本。如今哀駘它他不說話也能取信於人,沒有功績也能贏得親近,讓人樂意授給他國事,還唯恐他不接受,這一定是才智完備而德不外露的人。」

接著,孔子對他講述了材質完備的人的條件:哀公曰:「何謂才全?」仲尼曰:「死生存亡,窮達貧富,賢與不肖毀譽,饑渴寒暑,是事之變,命之行也;日夜相代乎前,而知不能規乎其始者也。故不足以滑和,不可入於靈府。使之和豫,通而不失於兌,使日夜無郤而與物為春,是接而生時於心者也。是之謂才全。」「何謂德不形?」曰:「平者,水停之盛也。其可以為法也,內保之而外不盪也。德者,成和之脩也。德不形者,物不能離也。」

故事五、德有所長而形有所忘

一個跛腳、傴背、缺嘴的人遊說衛靈公,衛靈公十分喜歡他;再看看那些體形完整的人,他們的脖頸實在是太細太細了。一個頸瘤大如瓮盎的人遊說齊桓公,齊桓公十分喜歡他;再看看那些體形完整的人,他們的脖頸實在是太細太細的了。所以,在德行方面有超出常人的地方而在形體方面的缺陷別人就會有所遺忘,人們不會忘記所應當忘記的東西,而忘記了所不應當忘記的東西,這就叫做真正的遺忘。因而聖人總能自得地出遊,把智慧看作是禍根,把盟約看作是禁錮,把推展德行看作是交接外物的手段,把工巧看作是商賈的行為。聖人從不謀慮,哪裡用得著智慧?聖人從不砍削,哪裡用得著膠著?聖人從不感到缺損,哪裡用得著推展德行?聖人從不買賣以謀利,哪裡用得著經商?這四種作法叫做天養。所謂天養,就是稟受自然的飼養。既然受養於自然,又哪裡用得著人為!有了人的形貌,不一定有人內在的真情。有了人的形體,所以與人結成群體;沒有人的真情,所以是與非都不會匯聚在他的身上。渺小呀,跟人同類的東西!偉大呀,只有渾同於自然。

這五個故事,從五個支腿有殘缺的人與天下人、聖人、君主,權貴做對比,表明身體的殘缺並不能成為這些人「德缺」的標誌,相反,這些人沒有將自己的注意力聚焦在身體的殘缺,而是追求更完備的德行,因此有些人成為了能夠與孔子齊名甚至連孔子都自言不如的宗師,有的人成為了足可「王天下」卻不為權勢所累的人。這與那些關注他人肢體是否健全而忽略了他人德行的人和只關注自身外表而忽略道德修養的人相比,更勝一籌。而這些人,正如叔山無趾所說:「天刑之,安可解!」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江南笑笑生 的精彩文章:

為什麼說儒家是中國封建帝制的背鍋俠?
淺讀莊子·齊物論:莊周曉夢迷蝴蝶

TAG:江南笑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