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道學 > 一旦開始修行,即是與天同道

一旦開始修行,即是與天同道

笑笑生:我的師友單非兄的文章,還是值得閱讀的。近期他有一個課程《40位禪宗大德證道因緣》要開講,有興趣的心友不妨關注。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也很有意義,具備獨立知見的人早晚都要遭遇的,搞清楚這個問題也能讓我們的修行方向更加明確、修行之心更加踏實篤定。那麼到底是不是這樣呢?在《圓覺經》中,普賢菩薩也問了佛陀同樣的問題:

世尊,若彼眾生知如幻者,身心亦幻,云何以幻還修於幻?若諸幻性一切盡滅,則無有心,誰為修行?云何復說修行如幻?若諸眾生,本不修行,於生死中常居幻化,曾不了知如幻境界,令妄想心云何解脫?願為末世一切眾生,作何方便漸次修習,令諸眾生永離諸幻?

普賢菩薩的問題,根本的疑問也是說,既然一切皆幻,那麼修行不也是幻嗎?如果是這樣,世間不能明白一切皆幻實相的眾生,又該如何解脫呢?

佛陀的回答是這樣的:

善男子,一切菩薩及末世眾生,應當遠離一切幻化虛妄境界。由堅執持遠離心故,心如幻者,亦復遠離;遠離為幻,亦復遠離;離遠離幻,亦復遠離。得無所離,即除諸幻。譬如鑽火,兩木相因,火出木盡,灰飛煙滅;以幻修幻,亦復如是。諸幻雖盡,不入斷滅。

佛陀的根本意思是說,雖然一切皆幻,但仍然需要以幻修幻。佛陀的比喻很妙,就像以一根木頭鑽另一根木頭取火,火生出來了,兩塊木頭也會燒成灰燼;木頭就是修行,火就是覺性。也就是要先假借修行去離幻,但這只是一種方便,待到諸幻皆離,還要再離這修行本身的幻。

其實如果你有靜坐的體驗,就會知道憑藉在觀呼吸等法門上的專註而入靜後,這所憑藉的法門自己就會虛化消融,根本用不著再去對治,情形正像佛陀的比喻所說的那樣。修行的實際進程是,每一層的境界都需要憑藉一個離幻的修行法門,等到境界更深一層,上一層所憑藉的修行法門自己就會消解。這不是道理,而是實修中直觀的經驗。所以關鍵在做,在做中很多道理才能明晰起來,答案自己就會呈現。其中的道理也不是不能說,便是所憑藉的法門與相應的境界屬於同一層次,這層境界不在了,相依的法門當然也會自動消失。比如最開始入靜可以觀息,這時與心緒散亂相對應的是呼吸粗重,所以才能憑藉,靜境深了後呼吸就感覺不到了。

對於以幻修幻,佛陀還告訴了我們一個最為簡易直截的法門,便是覺察,只要覺察到幻自然就能離幻,離幻本身則就是覺性,佛所謂「知幻即離,不作方便;離幻即覺,亦無漸次」。完整的運作過程,便是佛所說的,先覺察遠離一切幻境,再覺察遠離這執持覺察遠離的心,再覺察遠離這覺察遠離的法門本身,覺察遠離這法門的意識也要覺察遠離。總之一切都要覺察遠離,一直到沒有什麼可以覺察遠離的,再也無一法可得,才是離一切幻的大覺境界。

《圓覺經》是公認的頓悟法門,自古也一向被禪宗所重視,頓悟法門的真相就在這裡,是說一念出離就是一念頓悟,就是直契空性實相,當下要不存一絲妄念。而業力習氣的化解,則是要逐步實現的。合之便是《楞嚴經》所說的「理則頓悟,乘悟並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如此念念頓悟地心行就是六祖所說百川歸海的頓修,覺性開化到能夠靠機緣點化打通一片、圓徹通透,才是明心見性境界,根器只能決定這個過程的快慢,卻不能省掉工夫。所以千萬不要以為頓悟法門不需要修行,這是誤人至深的誤解。對此,溈山靈佑禪師有句最為透徹通達的話:「實際理地不受一塵,萬行門中不舍一法」,我們一定要牢記再牢記。

要特別注意佛陀最後所說的「諸相雖盡,不入斷滅」一句,《金剛經》中也說「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離一切幻不是什麼都沒有,而恰恰是全體呈現、無礙自在,只有離一切幻才能全體呈現、無礙自在,六祖所謂「無一法可得,方能建立萬法」,就像虛空之中才能存在和運行天地萬物。佛家境界的真諦就在這裡,內為無餘空性,外為全體法界和緣起變通,二者一體兩面、相輔相成,「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一切皆可而「如水常通流」。

然後回到最初的問題,專註是不是一種執著和滯塞呢?是的。但是執著和滯塞是有兩種的,一種是永遠陷於造作和苦的輪迴,一種則是通往不執著和通流不滯的。修行,就是後一種。為什麼都是執著和滯塞,修行卻能通往反面呢?答案就在背後最深層的那個原理。

這個原理便是:修行,是在模擬和同頻天道。我在以前的文章中多次說過,佛家八萬四千法門,歸結起來就是止、觀兩大門。止是修定的,是通過制心一處而使萬念自然俱息,因而得以不斷潛入更深層的靜定之境,《大乘義章》所謂「守心住緣,離諸散動,故為止;止心不亂,故複名定」,禪定就是止法,觀呼吸、念佛等都屬於這一類的具體修法。觀是修慧的,有觀照和觀想兩種,可以是如如觀照心中覺受,可以是如實觀察世間因緣,可以是對無常、無我、空等究竟法的有意識觀察,可以是針對性對治貪慾、我執等的不凈觀、白骨觀等觀想,還可以是對契合實相境界的佛菩薩及日月等形象的觀想。如如觀照就能見到真相,殊勝觀想就能進入實相,所以才開智慧。

可以看到,止法的核心,是制心一處,專註在一點,將心定在某個方便的因緣上,以這一點攝住萬念,這就是萬法歸一;觀照的根本,是反照內觀,反是關鍵,照是根本,通過反照離妄實現通流不滯,這就是天道圓通。萬法歸一,歸處是本性,修止的極致就是得空定;天道圓通,呈現的是萬象如如運化,修觀的極致就是通萬法。所以這兩大修法,其實是暗合天道的,實際是一種模擬天道的方式。模擬天道有什麼作用呢?便是在模擬中逐步貼合天道,逐漸與天道同頻,完全同頻了便是得道。這就是修行最深的密碼和原理。至於實相觀想,則更是直接走在這條路上。

天道圓通之中而有萬法歸一,萬法歸一之上才有天道圓通,這又告訴我們定慧是一體、止觀須雙修,否則是不可能同頻天道的。從修行之方便的角度,一般人需要先定後慧,上根人可以先慧後定,總之都要定慧等持,那麼也可以說,兩者歸一之日,即是完成同頻之時。

一切修行的正法都是在模擬和同頻天道。佛家如此,道家也是如此。老子的心法盡在「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一句,前半句也是萬法歸一,後半句也是天道圓通。莊子的心法盡在「外天下、外物、外生、朝徹、見獨、無古今、入於不死不生」的修道次第,前四步也是天道圓通,後三步也是萬法歸一。其他種種法門,諸君可自行參悟,看是不是這樣。

所以,不是為了見道而修行,而是當你開始修行,便已經與道站在了一起。

|為往聖繼絕學——鑄造心學傳播第一平台|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王陽明心學 的精彩文章:

上乘武功《九陰真經》秘籍全文
王陽明:無私即謂道,立志而成道

TAG:王陽明心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