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陶淵明,從兩首詩中看看他的貧苦生活
中國古代有這麼一個人,他讓後世羨慕隱居的生活,他讓後世孜孜不倦的追求田園的美感。他就是陶淵明,一位偉大的詩人。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种放棄俗世繁華,追求自然之美的生活,雖然人人羨慕,但並非人人都有勇氣去嘗試。
現實總是殘忍無情的,對陶淵明也一樣。
晚年的時候,陶淵明有兩首詩,大家看一看,就知道他最後的生活是多麼的落魄了。
第一首詩是《有會而作》:「弱年逢家乏,老至更長飢。菽麥實所羨,孰敢慕甘肥。惄如亞九飯,當暑厭寒衣。歲月將欲暮,如何辛苦悲。常善粥者心,深念蒙袂非。嗟來何足吝,徒沒空自遺。斯濫豈攸志,固窮夙所歸。餒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師。」
寫這首詩的時候,陶淵明已經六十多歲了,而此時,正是陶淵明最困苦的時候。看他自己的寫的,少年的時候家裡就窮,到了老年了,更是常常飢餓。
能吃上粗茶淡飯就很羨慕了,怎麼可能還去想什麼甘甜美味的東西?尤其是後面的「當暑厭寒衣」,大夏天的,太窮了沒有衣服,只能穿著冬天的棉衣,其中的滋味誰能理解。
此時,陶淵明還是固執的,固執的保持著自己的高尚節操,認為「餒也已矣夫,在昔余多師」,飢餓貧窮又怎麼樣,古代有很多我的老師做榜樣呢。
然而說此話時,已經很久沒有吃過飽飯了。
還有一首詩,名叫《乞食》,什麼情況不言而喻了吧。
這首詩大概講的是這樣的事情:陶淵明年老之時,太過於貧困,經常吃不飽飯。某一天,陶淵明實在餓急了,家裡一點吃的都沒有,沒辦法,只好出門去,看能不能找人借一點吃的。
慢慢騰騰的來到一個村子,這裡有一個朋友,似乎還願意幫助自己。陶淵明敲了敲門,這位朋友開門之後,陶淵明可能是感覺有些羞愧,竟然不知道說什麼好。
幸好,這位朋友理解陶淵明的處境,不僅分給了他一些糧食,還拿出了一壇老酒,來招待酷愛喝酒的陶淵明。
兩人觥籌交錯,喝的很盡興。陶淵明想要報答別人的恩情,但是仔細想想,自己窮困至此,能拿什麼報答人家呢?那就寫首詩吧,只有這個算是擅長的了。
朋友的恩惠陶淵明牢牢記在心裡,自己死後一定會報答的。
「飢來驅我去,不知竟何之。行行至斯里,叩門拙言辭。主人解余意,遺贈豈虛來。談諧終日夕,觴至輒傾杯。情欣新知歡,言詠遂賦詩。感子漂母惠,愧我非韓才。銜戢知何謝,冥報以相貽。」
一點米,一點酒,就讓陶淵明這樣,可見他的窮苦。就在此詩完成之後的第二年,陶淵明在貧病交加中去世了。
我們佩服他的高風亮節,但是同時也為他晚年的貧苦而感到惋惜。
TAG:東方雜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