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塗山之會》華夏歷史中不得不提的一個小典故
文:穿越君
大禹治水有功,舜帝把王位讓給他時,不就應該是名正言順的天下之主了嗎?其實並非如此,各諸侯國真正臣服於大禹的標誌性事件是塗山之會。
當時的國家形態是各王孫貴族、各諸侯自治,都是一個個獨立的小國,眾多部落首領,此時大都轉化成世襲貴族,分別成為各個邦國的老大。大禹剛接手建立夏朝時,又分封了眾多的諸侯國。當時,具體有多少個諸侯國真心臣服於自己,大禹心裡也沒有底。於是他決定在各方諸侯來朝進貢時舉行一次郊外祭天大典,說服一下心存疑惑或存有二心的諸侯王,鞏固一下自己的威信。於是他把來朝的各國諸侯留在了陽城。
祭祀這天,大禹稽首伏地行大禮,即跪下拱手至地,頭也至地,趴在地上。此跪拜是古代的跪拜禮,為九拜中最為隆重的一種。常為臣子拜見君父時所用。典禮官高聲朗誦祝詞文,分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為國為民祈福,祈求國泰民安,風調雨順。後半部分是講,這個天下是舜帝禪讓天受的,將來也必定傳給聖賢之人,絕對不私傳一家,現在決定人選是皋陶,他老成聖智,功德名聲影響深遠。
大禹本想借禪讓的名譽來表明自己的聖賢與公允,哪知道事與願違,他選的皋陶雖然名聲很大也是部落首領勢力中最強的一位,但是他年齡太大,是個老頭。祭禮之後,各諸侯紛紛散開,但是又有眾多諸侯紛紛聚攏而來。大家對大禹的誠信提出質疑,一個諸侯說:「真是好笑,他推薦的皋陶,老病垂危,朝不保夕,其不是糊弄我們?」另一個諸侯接著說:「我聽說大禹的兒子啟已經籠絡了無數心腹之臣,想承襲王位。大禹哪裡肯傳賢人呢?」
郊外祭天之後,大禹發現不服自己的諸侯國有三十三國之多,大多是東、南兩個方向的諸侯國。於是大禹決定再在陽城東南的塗山再召開一次大會,這次以檢討自己、自我批評為主。
大會當天,大禹盛裝出席,各諸侯國按照各自國土的方向分兩列排開,向大禹行稽首跪拜大禮,大禹在會台上也以稽首跪拜大禮回禮。
跪拜儀式過後,大禹便開始的自我檢討:我德薄能鮮,不足以服眾,召集大家開這個大會,是真誠的接受大家的責備、規戒、勸喻,使我知過,使我改過。我長年累月,胼手胝足,腳生老繭,治理水土,雖略有微勞,但最兢兢自戒的是個驕字。先帝亦常以此來告誡我:「如果你不自誇,天下就沒有人與你爭高下;如果你不自大,天下就沒有人與你爭功勞。」如果我有驕傲恃才誇功之處,請大家當面告知,對大家的教誨,我將洗耳恭聽。
並且承諾確保各諸侯國的獨立與安全,對各諸侯國加大賞賜,規定進貢多少照之前一樣繳納。
在大會後的回程中,皋陶突然去世,大禹聽了,不勝傷悼,返都之後,立即又改薦皋陶之子伯益作為讓賢之人。
大家都知道禹受命於天,之前那些對大禹有意見的諸侯看到大禹這種態度和做法,也都表示敬重佩服,消除了之前的疑慮。
通過這次大會,為表敬意,各諸侯國常來陽城獻「金」,當時的青銅。「金」年年增多,大禹想起從前黃帝軒轅氏功成鑄鼎,為了紀念塗山大會,就將各方諸侯進獻的「金」,鑄造成大鼎。大禹經過深思熟慮,決定哪一州所貢的「金」,就拿來鑄哪一州的鼎,並將那一州內的山川形勢都鑄在上面。之前自己治水時所遇到的各種奇異禽獸、神怪等一併鑄在鼎上,使各方百姓便於甄辨神怪。
五年後,氣勢磅礴的九個大鼎鑄成,包括冀州鼎、兗州鼎、青州鼎、徐州鼎、揚州鼎、荊州鼎、豫州鼎、梁州鼎、雍州鼎。大禹把九隻大鼎集中在都城陽城,藉以突顯九州之主,天下一統。
九鼎便成了天命所在,代表至高無上的王權、國家統一昌盛的象徵。各方諸侯來朝見時,都要向各自的大鼎膜拜。
後來夏朝滅亡,九鼎遷於商朝的都城毫邑。再後來九鼎遷於周朝的鎬京,後又搬到洛邑。
不過可惜的是九鼎作為鎮國之寶,僅傳了二千年,因周末戰火頻繁,九鼎神秘失蹤,至今成為千古之謎。
TAG:看歷史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