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閩北大力發展竹產業,既要生態好又要百姓富

閩北大力發展竹產業,既要生態好又要百姓富

竹製品生產車間里,工人正細心查看茶具烤漆質量。

余杉芳攝

福建是我國主要竹產地,現有竹林面積1600多萬畝,佔全國1/3;閩北竹林面積佔全國1/10,其中建甌竹林面積超過120萬畝。竹子是世界上生長最快的植物,可食、可用,其代木功能也非常強大。要守住閩北的綠水青山,又要解決農民致富問題,以當地最優勢資源發展竹產業是個好選擇。

但,這根竹子究竟怎麼才能「吃」好呢?

突破技術瓶頸才能保住好生態,在市場上闖出一片天

剛剛煮熟的鮮筍,經過一條生產線,分裝成一袋袋小包裝;之後只需要10多秒,就被速凍到零攝氏度以下。這樣操作之後,即便貯藏數月,無需加工、開袋即食,滿嘴依舊是剛剛挖出時又嫩又脆的原汁原味。

這樣的鏡頭,在吳良如的腦海里反反覆復地出現過很多次。他研究了一輩子竹子,又最愛吃鮮筍,如今終於將這個夢想變成了現實。幫助他實現這個夢想的地方,就是福建面積第一大縣、全國竹林面積第一大縣——南平市下轄的建甌市。

老吳是國家林業局竹子研究開發中心主任,南平市在全國第一個實施科技特派員制度,他因此與南平的建甌明良食品公司結下「緣分」。建甌明良食品公司是位居全國鮮筍銷量前三的龍頭食企之一。可明良總有塊心病,別瞧銷量很大,產值卻不算很高。為什麼呢?公司手裡沒啥「絕活」。

上世紀90年代,由日本發明的水煮筍保鮮技術被引入國內,技術的核心其實就是把筍煮熟後浸在酸液中,以便長時間保存。但這項技術本身有缺陷,酸液處理法會讓鮮筍失去原汁原味,而且這項技術在推出後一直沒什麼新的發展。

另一方面,食用筍技術不斷出現,能吃到鮮筍,誰還吃罐頭食品?此後20多年間,在其他食品原材料價格大幅上漲的背景下,閩北用於春筍製作的毛竹收購價格不漲反降,從每根0.7—0.9元,降為0.5—0.6元。業內人士分析原因,不是供大於求,而是保鮮技術沒發展。

毛竹收購價格下降,首先帶來的就是竹農砍伐數量的增加。眼看著一片片竹林倒下,當地政府急,老吳也急。

突破技術瓶頸才能保住好生態,才能在市場上闖出一片天。老吳的想法與明良公司一拍即合。

老吳負責從竹筍生物性入手進行研究,明良公司負責保障試驗用的工藝裝備。經過多次反覆試驗,2016年,投資4000多萬元、國內首條鮮筍速凍生產線終於研製成功。

「一招鮮」帶出一步先。明良鮮筍一舉佔領了日本大半市場,售價還提高了1/3以上。2017年,老吳與明良繼續合作,研製從鮮筍的廢棄物中提取生物蛋白和膳食纖維製成食物添加劑——筍粉。這下,竹筍加工的下腳料都能產生財富,小竹子更讓人愛惜了。如今,這條投資3000萬元的生產線已通過驗收,年底即將投產。

不拼價格拼品質,單品高收益也是對資源的保護

老吳與明良公司的「一招鮮,吃遍天」,讓很多竹產品企業眼紅。但這樣有門檻、難模仿的「一招鮮」,在竹材加工產業似乎很難找到。在閩北地區,竹地板、竹茶具、竹傢具、竹餐具等各種竹製品加工企業多達數百家,各家企業雖也有些自己的獨特技術、獨特產品,但由於產品極易被仿製,很多暢銷貨紅火沒多久,就被拖進低價競爭的惡性循環。

這樣的循環,該怎麼破呢?

走進順昌縣盈昌竹林生態科技有限公司的大門,迎面的標語透露出老闆高春娥的勃勃雄心:「全球頂級環保竹製品製造商」。高春娥坦言,要實現這個目標,僅有技術優勢還不夠。

高春娥不到20歲時就開始從事竹製品加工產業。一開始,她家企業也是生產竹筷、竹涼席之類的日常用品,走全部外銷的路子。竹製品加工業屬於低端產業,市場上求大於供的時候,各類竹加工廠遍地開花;供大於求的時候,便互相殺價搶單。她說,價格拼到最後,其實大家都越來越不好做。

有一次,一位合作客商問她:「為什麼你們只專註價格?為什麼不能專註於把品質提升上去呢?價格是有限的,品質才是無限的。」一語點醒夢中人。此後,高春娥把全部精力都放在了「以創新提升品質」上。

竹製品在代木過程中,有自己的優勢和特點,但也有天生的短板:容易開裂、發霉。「如果能想辦法補齊這些短板,竹產品的優勢會在更多人眼裡亮起來。」請專家搞研發實驗、不斷嘗試新工藝,高春娥的付出沒有白費。借鑒傳統中國工藝,公司重點研發的竹餐具系列,以榫卯拼接新工藝、生態膠水等新原料,解決了易裂、易霉等問題,市場前景一片光明。

榫卯拼接至少要增加6道工序,生態膠水則比普通膠水每噸成本要增加近1倍,這樣的投入不是一般小企業可以承受的。然而,高投入帶來的高品質,為高春娥贏得了穩定的國際訂單,也讓公司一步邁進了高端竹製品市場。

一套兒童餐碗賣價20美元、一張2英尺見方的菜板最少80元,一套個性定製的茶桌8000元……由於率先通過瑞士SGS機構各種嚴苛檢測,高春娥的竹製品在歐盟、美國、日本市場上,每件都要比同行定價至少高出1/3,公司自有品牌,被國際商家定義為「竹製品中的奢侈品」。

「低價競爭的後果不光是大家都賺不到錢,而且是資源的巨大浪費。」高春娥說,她希望能帶動更多企業走品質發展的路子,讓大家的荷包鼓起來,也讓家鄉的竹子更有價值。

政府搭建創新平台,促綠水青山變金山銀山

其實,無論是增加科技投入,還是提升產品品質,在「將綠水青山轉化為金山銀山」的這條路上,只靠企業單打獨鬥還遠遠不夠。南平市委、市政府意識到這一點,在當年的科技特派員制度的基礎上,又開始探索打造綠色發展公共創新平台。

「如果能及時研發、轉化新技術,不斷推進產業發展,百姓就能得到更多實惠,當地資源效益就能得到進一步提升,這也是我們搭建這個平台的初衷。」建甌市委書記丘毅說。

建甌的華宇竹業,原本只是一家生產竹木地板坯的小企業,而今已成長為全國自動化程度最高、規模最大的竹木複合板生產企業。這樣的改變,源於建甌「科技竹矽谷」的有力助推。

早在2011年,為提升竹林產業發展的科技含量,南平市就成立了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聯盟包含19家竹加工龍頭企業、5家省內外高校和科研所、3家科技服務機構,華宇就是其中之一。2014年和2016年,建甌市又分別與廈門大學和國家林業局竹子研究開發中心,共建海西竹產業工程技術中心和國家級竹產業技術研發中心。2017年3月,福建省6·18虛擬研究院竹產業分院在建甌市設立並授牌。至今,這些平台已為南平竹企創造出各類專利136件。

華宇竹業正是這些專利的共同持有者和受益者之一。

創新平台的不斷發展,解決了眾多毛竹加工小企業無力投入科技研發的難題,為企業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科技支撐。在創新平台支持下,全市林產加工企業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2561家企業中,規模以上企業已達364家,其中上市企業3家、「新三板」掛牌企業2家。

另一方面,創新平台也為當地數十萬「靠竹吃竹」的竹農增加了收益——據測算,目前毛竹市場上,用於加工的原料竹價格為每根15元至20元,加工成竹簾可增值到30元,加工成竹地板可增值到50元,加工成竹纖維可增值到100元,加工成竹工藝品綜合產值可達300元。

一根竹子可以「變」成多種產品,受到精心保護的竹林還可以「賣空氣」。2017年底,經福建省發改委批準備案,南平市在全國賣出了首個竹林碳匯項目,首批為3.4萬畝竹林,成交價11.94萬元。

經濟效益的提升,從另一個方面促進了竹林的保護,原來要砍好幾根才能獲得收益,如今一根竹頂上好幾根,誰還願意多砍呢?

閩北大地,一根根竹子,化作美味的鮮筍、精緻的竹具、清新的空氣,賣出了好價錢,又守護了好生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在這裡正逐步成為現實。(記者 趙 鵬 邵玉姿)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光明網 的精彩文章:

李嘉欣曬與家人合照慶新年 80歲母親現不老容顏
法國南部兩架軍用直升機墜毀 至少5人死亡

TAG:光明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