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您認識歷史上普陀山的十五位高僧大德
「海天佛國」普陀山是我國佛教四大名山之一,且高僧大德輩出,享譽海內外。
據《普陀山志》記載:自唐咸通四年(863)春,日本高僧慧鍔於潮音洞邊供奉觀音佛像以來,普陀山禪宗始祖真歇和大川、一山一寧、孚中、一乘、朗徹等高僧輩出,並為振興普陀山佛教作出過很大的貢獻。
為了使後人了解歷史上普陀山的高僧大德,現將本山的十五位高僧大德略做簡介:
★ 高僧慧鍔
慧鍔(生卒不詳):日本天台宗始祖最澄之高足。唐咸通三年(862),慧鍔第三次入唐求法,至唐咸通四年(863)春,在五台山請得觀音聖像一尊,歸國途經普陀蓮花洋面受阻。夜夢一胡僧曰:「汝但安吾此山,必令便風相送。」
慧鍔以夢泣告眾人,皆驚異,就從潮音洞登岸,供奉觀音像於一張姓居民住宅。至後梁貞明二年(916),地方官府在張宅故址建「不肯去觀音院」,宋元豐三年(1080)詔改「寶陀觀音寺」(今普濟禪寺),普陀山遂以觀音菩薩的道場而漸著於世。
後人尊慧鍔為普陀山第一代祖師。清康熙間潮音和尚題其像贊云:「親從五台來,欲向日本去。普門名號遍十方,何必繪像圖歸計。忽然舟不行,菩薩應無住。聽其止而休,此貨已成滯。一山名勝待師開,天下群瞻兩足地。」
★ 高僧真歇
真歇(1091~1151):名清了,俗姓雍,中國佛教曹洞宗十世法裔,普陀山禪宗始祖。真歇出家後參曹洞門下丹霞子淳禪師而契悟。後南遊至真州(今江蘇儀征縣)長蘆山,謁祖照道和禪師,一語契,命為侍者。北宋宣和五年(1131),浮海至普陀,築庵於寶陀寺後山,題額「海岸孤絕處」。
自此,登梅岑峰,禮觀音大士,首創宗風。後奏准朝廷,改普陀山佛教律宗為禪宗。禪林英秀,紛至依附,山上漁民七百餘家受教化,毀網棄業,皆離去,普陀山始為「佛國凈土」。真歇從而成為普陀山禪宗第一代開山始祖。
二十一年八月微疾,太后施錢為建水陸法會,規制浩大。寂前說偈云:「歸根風隨葉,照盡月潭空。」真歇禪師著有《華嚴無盡燈記》,融華嚴宗思想入禪宗。另有《凈土集》,提倡「功高易進,念佛為先」,「凈土一法,直接上上根器」,「乃佛乃祖,在教在禪,皆修凈土,同歸一源」。其弟子輯有《真歇清了禪師語錄》(2卷)行世,衣缽塔在普陀山無畏石上。
★ 高僧大川
大川(生卒不詳):名普濟,今浙江寧波奉化人,俗姓張,禪宗南嶽下第十八世、臨濟宗楊柳派(時為禪宗正統)五世法裔。宋淳熙十六年(1189)至天童謁凈全禪師。
宋嘉定中(約1215)至普陀山,任寶陀寺住持(今普濟寺),提倡「看話禪」(又名「活話頭」)。宋嘉定十年(1217)三月,應聘任妙勝寺住持。元初,移住杭州靈隱寺,題《世尊出山相偈》云:「龍章鳳質出王宮,肘露衣穿下雪峰;智願必空諸有界,不知諸有幾時空?」
所著《五燈會元》二十卷,將道原的《景德傳燈錄》、李遵勖的《天聖廣燈錄》、維白的《建靖國續燈錄》、道明的《聯燈會要》、正受的《嘉泰普燈錄》刪繁就簡,編輯成《五燈會元》,是為著名的禪宗語錄公案集。
他還召集包括靈隱寺慧明在內的一批僧人,輯錄過去七佛到唐宋禪宗各派1200多位大德的「機緣」和行述。寶元年(1253),由湖州武康居士沈凈明刻印行世。1368年經日本建仁寺靈洞院刻經處翻印,在日本也廣為流傳。
★ 高僧一山一寧
一山一寧(1247~1317):俗姓胡,「一山」是號,臨海城西白毛村人。幼年出家,跟隨本郡鴻福寺無等融公,後至四明(寧波)從普光寺僧處謙學《華嚴經》。又學律部於真應寺,習「天台」於延慶寺,精勤修持,不憚暄涼。至元二十六年至普陀山。
大德三年(1299)出使日本。一寧居住日本二十年,開創了「二十四派日本禪學」之一的「一山派禪學」,恢復了元初因「弘安之役」、「文水之役」而中斷的日中邦交。
延佑四年(1317)十月二十五日圓寂。留下了「橫行一世,佛祖欽氣,箭既離弦,虛空落地」的偈語。一寧死後,日本後宇多法皇賜謚「一山國師妙慈弘濟大師」之號,簡稱「一山國師」。又敕將其塔建於龜山上皇廟側,並親撰「宋地萬人傑,本朝一國師」像贊,以示懷念之情。
★ 高僧孚中
孚中(生卒不詳):名懷信,俗姓姜,今浙江寧波奉化人。首謁延慶寺半岩全公習教旨義,後參寧波天童寺竺西坦公,由教入禪,大徹玄旨,留任維那。
文宗天曆二年(1329)住持普陀寶陀寺,弘揚禪宗,歷時14年,時稱「洞宗赤幟,濟室白眉」。元統元年(1333)托缽江南。宣讓王帖木兒不花遺使奉檀香及紫袈衣請示法要,並捐鈔千定,請師在姑蘇購太湖美石,鑿成塔身三層載歸普陀山,建成多寶佛塔。後經駙馬都尉高麗王繹而吉尼、丞相撒敦上奏,賜號「廣慧妙悟智寶宏教禪師」。
至正二年(1342)遷住金陵(今南京)龍翔寺。明太祖朱元璋常親臨聽法,敕改龍翔寺為天界寺。孚中臨終前一天,明太祖在江陵夢見師,問:「師來為何?」答:「將西歸告別耳。」
翌日,太祖回金陵,果聞師已寂,降詔賜金助喪。舉龕之日,太祖親致禮。建塔於金陵牛首山,築衣缽塔於今寧波天童寺。有《五會語錄》行世,其徒雙林致凱等皆為禪門英秀。
★ 高僧一乘
一乘(生卒不詳):名真表,今浙江舟山人,12歲依普陀山明培法師出家。性剛直,持戒嚴,誓志復興普陀名山。時地方官深慮倭患再起,焚寺逐僧,屢令:「不許裝送信徒及遊方僧渡海進山。」
明萬曆二年(1574),真表「違禁」上山,重建寶陀寺於太子塔附近,隨被棍徒挾詐。明萬曆六年,真表接任寶陀寺住持。八年(1580),協助大智禪師創海潮庵(今法雨寺)。十四年,皇太后遺內官太監張本、御用太監孟定安齎《大藏經》678函到山,特賜真表金環袈裟。真表進京謝恩,又賜僧衣禪帽及香金五十兩,賜赴延壽寺進齋。
真表離京後遍訪四方名衲,邀普陀山建庵院五十三處,復興普陀山佛教。此間,侯繼高、屠隆等大批官紳文士駐足普陀名山,留下許多題刻和詩文。普陀山香火,盛極一時。聊城提學傅光宅《贈一乘上人》詩云:「海山深處有高僧,妙法曾參第一乘。方寸自能清似水,浮雲底事愛還憎。」圓寂後塔於千步沙西資庵前。
★ 高僧朗徹
朗徹(生卒不詳):名性珠,白華庵僧昱光徒。苦行能文,明萬曆末年住持普陀寺。天啟七年(1627)組織工匠修建妙莊嚴路。自道頭至前寺山,綿亘三里,皆鋪石板,間鑿蓮花。路中置茶亭、自度亭等,旁栽樹木,歷時4年而成。董其昌為其撰《普陀山修路碑記》。
寧波府通判林士雅《白華庵贈朗徹上人》詩云:「清磬孤懸最上岑,興闌薄暮偶追尋。閑窺摩詰詩中畫,欲結皎然物外情。幾度滄溟桑變海,依然花白玉成林。石尤漫說迷歸路,不遇石尤那賞音。」著有《剖璞語集》行世。
★ 高僧潮音
潮音(1649~1698):名通旭,俗姓俞,今上海松江華亭人。清初臨濟宗巨匠天童密雲四世法裔。童年時由母送至普陀山旃檀庵剃髮。受具足戒於白龍慧鏡禪師。遍參海內名席,隨侍嘯堂、寒泉二老,悉入堂奧。後謁天台萬年無礙徹禪師囑咐,開法於慈溪壽峰寺。
康熙二十八年(1689),聖祖賜白金千兩,重興普濟寺佛殿,適逢通旭至普陀看望來山祖師。定海總兵藍理即請師住持普陀禪寺,負責修寺建設工程,十年竣工,使普濟寺有了很大的改觀,被稱為「百廢俱舉,煥然中興。德業聞望,可與元代孚中懷信相比」。於普濟寺西建息耒院為退居處。
三十七年冬示寂,世壽五十歲,為僧三十四年。塔於息耒院外,衣缽塔在普賢塔後,有《潮音語錄》《潮音隨錄》《普陀歷祖錄》《百歲老祖宗譜》等書問世。
★ 高僧別庵
別庵(1661~1717)名性統,俗姓龍,四川高梁人。臨濟宗高僧,大慧宗杲17世孫。20歲投高峰寺三山來老人剃髮。22歲受具足戒蒙印可。清康熙二十四年(1685)繼席高峰。翌年抵明州天童寺求法。
二十六年受提督陳伯贊、兵科屠芝岩及舊住持明益請,住持普陀鎮海禪寺(今法雨寺)。時寺遭火焚,尚未修復,荊榛湯地,瓦礫成堆。師除草結茅,持律說戒,緇素漸集,信徒紛趨。是年夏,建藏經閣、東禪堂、廂房、印寮等。翌年,又建智食、教誡二樓。
二十八年,御賜帑金到山,性統經理規劃,十年之內,陸續建方丈、圓通、天王、大雄寶殿及留雲、水月、松風、雨花等殿堂樓閣,規模宏麗。三十八年,康熙駕臨杭州,再賜帑金,性統等赴杭謝恩,上賜「法雨禪寺」和「天花法雨」額。
四十二年,帝駕又臨杭州,遣使到山進香。性統等赴杭陛見,隨駕至蘇州織造府。帝御書「聖因」、「妙光」等額,賜帑金、藏經、寺額到山。師改律為禪,大乘之學,被尊為後寺中興禪宗第一代祖師。
著有《續燈正統》、《祖師正宗道影》、《高峰宗旨纂要錄》、《梅岑集》、《金山錄》等刊印行世。《續燈正統》一書上詔精微,下刪繁紛,續《五燈》之後,乃清代禪宗名著,流傳頗廣。圓寂於五十六年十月,塔在蓮花峰西,立公堂於寺內。
★ 高僧繹堂
繹堂(1655~1745):名心明,字珂月,俗姓邵,今寧波人。13歲時至普陀旃檀庵禮潮音剃髮。
康熙二十七年,師祖為普陀寺統轄住持,繹堂協理院務,百廢俱興。二十九年,與師潮音,請定海總兵藍理,改明萬曆以來普陀佛教律宗為禪宗,協助潮音重建圓通殿等殿宇。潮音圓寂後,眾僧公推繹堂繼席,繹堂讓給法兄古心任住持,自己任協理如初。
四十二年,赴蘇州陛見,奏請賜御碑鎮寺,隨駕進京,賜「大圓通殿」等額。四十三年任普濟寺住持。五十年,帝六十大壽辰,繹堂入京祝賀,詔居暢春苑永寧寺,欽賜紫衣袈裟,隨侍僧源法第五人皆獲賜袈裟及人蔘、珍果等。雍正十二年(1734),繹堂八十,四明翰林史在甲作序壽之。寂後塔於煙霞館側。
★ 高僧了余
了余(1864~1924):名廣導,今浙江餘姚人。光緒十四年(1888)至普陀山錫麟堂求師剃度。師不納,即用刀砍去左手中指一節,以示決心。出家一年後,受具足戒於普濟寺。
後參與創辦化雨、慈雲等僧校。時山上僧俗數千,香會節時倍增,苦無醫院。民國三年,本山集銀兩千元,了余出銀五千餘元,並以己之其祥篷改建為醫院。
民國四年,了余被公眾推為普濟寺住持。民國五年八月,孫中山游普陀,憩息普濟寺,由師陪同游山,並與講佛理,孫甚欽佩。次年,退居錫麟堂修持凈業。十三年正月初二西逝,享年六十一歲。建塔於普濟寺後,即宋代真歇禪師結茅故址。
★ 高僧印光
印光(1861~1940):名聖量,俗名趙紹伊,字子伍,今陝西人。21歲依道純出家於終南山蓮花洞,後投湖北竹溪蓮華寺任水頭等。受具足戒於陝西安興雙溪寺。
光緒十九年,應化聞和尚請,到普陀山法雨寺主理藏經。二十三年,在山開講《彌陀便蒙鈔》。秋末,閉關於藏經樓六年。出關後移居慧蓮篷修靜。民國元年(1912),高鶴年請師書札,發表於《佛學叢報》,署名「常慚」。民國六年九月底,天津一帶水災,師與王一亭居士等商請高鶴年組織「佛教慈悲義賑會」,設普陀山分會。十一年,發起並聘請王亨彥編纂《普陀洛迦新志》。民國二十九年十一月跌坐而逝。
師居普陀三十八年,遺著《文鈔》3編6冊,其中為普陀山各寺庵所作記、序、疏等30餘篇。被尊為我國凈土宗第十三代祖師。
★ 高僧太虛
太虛(1889~1947):名唯心,俗姓呂,號昧庵,祖籍浙江崇德(今屬桐鄉),生於海寧。清光緒二十四年(1898)隨外祖母朝普陀山,往天華堂。16歲依士達和尚剃髮於蘇州木瀆鄉小九華寺,法名唯心。秋隨士達往鎮海團橋鎮玉皇殿依附師祖壯老,為立表字太虛。
宣統元年(1909),經華山和尚推薦任普陀山化雨小學佛學教員。翌年夏,到廣州獅子林組設「佛學精舍」,任白雲山雙溪寺住持。
民國元年(1912)四月,應寄禪召往上海籌創「中國佛教總會」,主編《佛教月報》。三年八月再上普陀山,與了余商談閉關事宜,為昱山輯定《毗陵集》,並作《跋後》。十月,掩關於錫麟堂,賦《閉關普陀》四律。孫中山游普陀時,師賦《中山先生游普陀作此即呈道正》一律。民國六年春出關,遍訪山內知友。
七年春,應了余請,出任普濟寺知眾。十四年,率團出席日本東京佛教會,考察日本佛教。十六年四月,任廈門南普陀寺住持兼閩南佛學院院長。次年創中國佛學會於南京毗盧寺。秋,赴英、法、德、美、荷蘭、比利時等國講學。在巴黎籌建「世界佛學苑」。
三十二年,同馮玉祥、白崇禧等組織「中國宗教聯誼會」。「抗戰」勝利,任中國佛教整理委員會主任,國民精神總動員會設計委員。三十五年,受「國民政府宗教領袖勝利勳章」。翌年病逝於上海玉佛寺。
★ 高僧印順
印順(1906~2005):俗名張鹿芹。清光緒三十二年(1906)三月出生於浙江海寧。十六歲後任小學教師八年,發奮自學,涉及佛、道及西方宗教之學。
民國十九年(1930)十月,依清念出家於普陀山福泉庵。翌年入閩南佛學院。八月,由大醒法師推薦任鼓山佛學院教師。二十三年以後任教於武昌、閩南兩佛學院。
二十五年回普陀山慧濟寺閱完《大藏經》。三十一年撰《青年佛教與佛教青年》。十月著《印度佛教》初章,太虛序題為《議印度之佛教》。三十七年在香港編成《太虛大師年譜》及《佛教概論》。1953年在香港遙領《海朝音》雜誌社。4月,演培法師在台灣新竹青草潮一同寺後山建「福嚴精舍」,於6月下旬請師定居。此後,師在台北創慧日講堂、士林報小築和華南精舍。
師所撰《妙雲集》為佛學巨著,另有1967年著《說一切有部為主的論書與論師之研究》;1971年著《原始佛教聖典之集成》;1971年著的《中國禪宗史》,於1973年獲日本大正大學授予「文學博士」學位。居台灣,生平好學,治學嚴謹,著作等身。
1994年9月11日,師以八十九歲高齡回訪普陀山,至福泉禪林(佛學院)為學僧開示。
★ 高僧妙善
妙善(1909~2000):俗名吳敬亭,江蘇如皋人。24歲時,赴丹陽志藏寺出家,繼而剃度於鎮江焦山定慧寺地藏殿,同年在揚州高旻寺受戒,取法名心慈,字妙善。
1944年夏至普陀山。1948年起,先後兩度閉關,禁足苦修。1952年,出任法雨寺住持,募資葺新殿宇,重振禪風。
1980年3月,任普陀山佛教協會會長,創全山寺庵「財務、人事、修建三統一」的管理模式。開辦佛學院;建僧人養老院(頤養堂);以法會友,廣結善緣,加強聯誼,重振禪風。經10年努力,先後修復三大寺和二十餘座庵院。1990年後修《普陀洛迦山志》,新建五百羅漢塔,修建洛迦山各寺庵。1995年起,建南海觀音大佛、普濟醫院、西天銅殿。2000年2月26日圓寂,世壽92歲。
蟬友圈佛旅網十年專註佛教文化旅遊
行程特點:
★緣起學佛發心,十年專業品牌;
★自培專業領隊,從不外聘導遊;
★全程特色素食,規範專車酒店;
★行程清凈圓滿,嚴禁購物加點;
★專項講解引導,學修實踐體驗;
★同行同求懺悔,消解累世業障;
★共願共祈加持,積集福慧資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