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為什麼當年打不過日本

為什麼當年打不過日本

原標題:為什麼當年打不過日本


1937年前,日本已侵佔了我國的台灣省、東北三省、熱河省、察哈爾省大部和冀東地區。


1937年盧溝橋事變,日本發動了全面侵華戰爭,到1945年8月無條件投降,在八年中,它侵佔了半個中國,大約三百五十萬平方公里的土地。


日本,一個和四川省差不多大的國家,而為什麼一個如此巨大的中國對付不了日本這樣一個小國?


為什麼日本能夠舉國一致對付中國,而中國四分五裂,各想各的事情呢?

(抗戰時期,日軍侵佔中國領土。圖片來源於網路)


在軍事領域對戰爭勝負的主要決定因素的認識有多種觀點,對於這個問題,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結合中國革命的實際指出:戰爭力量是戰爭勝負的主要決定因素。


戰爭力量指可直接和間接用於戰爭的各種實有力量和潛在力量,也就是戰爭賴以進行並對其進程和結局具有重大影響的物質基礎,包括武裝力量及武器裝備、戰爭物資等,以及能夠動員或開發的用於戰爭的人力、物力、財力等。(參見《中國人民解放軍軍語》)


那麼,抗日戰爭期間,中日戰爭力量到底如何?


【中日綜合國力對比】


日本自1868年明治維新之後,經濟飛速發展,軍事力量也不斷得到加強。


中日甲午戰爭中大敗世界第四的大清北洋艦隊。


獲得兩億兩白銀的戰爭賠償,又進一步推動了經濟和軍事的增長。


中國自甲午戰爭之後,海軍一蹶不振。清帝國的覆亡,使國內形成大量割據勢力。


陸軍成為中華大地戰爭的主角。但在戰亂頻仍的環境下,經濟發展非常困難,工業化水平,尤其重工業水平異常低下。

中日綜合國力


國名每一年


總產值


鋼鐵



石油


中國


13.6億美元


4萬噸


28萬噸

1.31萬噸


日本


60億美元


580萬噸


5070萬噸


169萬噸


當世界進入這個機械化軍事時代,如果沒有雄厚的經濟實力,要說能大量生產任何一種機械化時代的主戰兵器,坦克、飛機、軍艦、大炮等,那是不可能的。


二戰前夕,斯大林曾經說:中國沒有軍事工業,現在只要誰高興,誰就可以蹂躪她。


在綜合國力領域,日本都已經遙遙領先中國一個時代。


【中日軍事實力對比】

九一八事變前中日軍備數量評估(均為約數):


兵員


機槍


重型火炮


飛機


坦克


軍艦噸位


中國


200萬(後備軍力0)


8000挺

2000門


600架


靠購買


5.8萬噸


日本


25(後備軍力180萬)


10000挺


1800門


1800架


年造330輛

115萬噸


(年造5.2萬噸)


(日軍零式飛機。圖片來源於網路)


儘管中國軍隊在重型裝備上比日本落後,但是在輕武器方面要稍優於日本軍隊。


二戰時期亞洲戰場特別是中國戰場的畫面卻多是步機槍、徒步衝鋒、穿草鞋的戰士……雙方的機械化程度都不高,前期中國的機械化部隊只有靠蘇援裝甲車輛建立的第5軍(基幹又是第200師),日軍對華作戰時投入的全機械化部隊也只有第5師團和第3戰車師團。


(徐州會戰的日軍坦克。圖片來源於網路)


在中日兩軍的作戰傷亡中,槍傷都佔一半以上,可見輕武器在戰場上仍唱主角


從輕武器的主體槍械看,中國軍隊槍械在數量上始終佔優勢。


軍隊/方面


槍支

外援


日軍


半數裝備槍支


有,且後勤保障好


國軍


半數配備槍支,此外民間武裝也有大量槍支


有,但後勤保障較差


共產黨


20萬支槍,平均每支槍又不足20發子彈


從當時國民黨軍的主要裝備的槍械質量看,要稍優於侵華日軍。


中國軍隊:


種類


性能


步槍


「漢陽造」(仿造)、 德式Kar98毛瑟步槍、「中正式」(仿造)


「中正式」式步槍的傷口進去的眼小,出來能帶出一塊肉;


機槍


口徑7.9毫米的捷克式(與德式槍彈通用)、馬克沁式重機槍、後期還大量裝備了美製湯姆遜、英國的斯登衝鋒槍


可靠性好得多

手槍


多數是德式毛瑟自動手槍(即「二十響」)


當時世界上最好的自動手槍


日本方面:


種類


性能


步槍


「三八」式步槍,俗稱「三八大蓋」。 1939年研製出7.7毫米口徑的九九式步槍,性能與德國98式相當,卻因生產能力所限僅有少量裝備。


不僅口徑小,且因彈道設計缺陷造成「進去多大眼,出來多大眼」


機槍


大正十一年式輕機槍(中國人稱「歪把子」)。1939年日軍研製出九九式輕機槍,同樣沒有大量生產。日軍重機槍為九二式。


輕機槍可靠性很差。


重機槍靠彈板供彈,操作不便且易卡殼。


手槍


南部十四年式(中國人稱「王八盒子」)


因彈簧鋼質量差使供彈常出問題,被兵工界稱為「二次大戰中最差的手槍」


從以上分析對比可以看出。那時候日本在軍事上對中國的優勢是明顯的。特別海上力量和空中力量對中國有壓倒性的優勢。地面部隊在重型火炮的支援下對中國軍隊的優勢也很大。


【中日軍隊糧食後勤保障對比】


俗話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


後勤對於戰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抗戰初期,日軍建立起良好的現代化後勤保障系統,而國軍、共軍一直未能建立現代後勤系統。


軍隊連肚皮都填不飽,勢必會影響戰鬥的情緒。讓我們來看看三方軍隊的糧草供應。


一、日軍後勤保障


戰爭初期,日軍還依賴後勤從國內運輸,伙食標準令中國軍隊羨慕。


日軍的後勤體系建立於明治維新時,經歷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洗禮,侵華戰爭爆發以前,已有相對成熟的,由經理部(後勤部)領導,兵站線組成的體系。


按照日軍後勤條例規定,士兵每人每天要吃870克精米,或者與之熱量相等的麵包、餅乾、壓縮乾糧、精穀物。除主食外,還有熏肉、雞蛋、鹽漬或糠漬醬菜。為保證鹽的攝入,每天還有150克味增或者0.08升鹽或調味汁。


(吃飯中的日軍。圖片來源於網路)


以華北方面軍為例,從1938年2月11日至3月10日,接收了來自日、朝、台灣、東北等地輸送的海量物資,以養活12萬日軍。


(華北軍接收的物資。圖片來源於網路)


巨大的軍用的物資在日本、東北、朝鮮、台灣等地籌集,然後通過廣島、門司、旅順、台北高雄等港口海輪運到中國的天津、青島,再由鐵路公路轉運,最後送到每個華北方面軍士兵的手裡。


隨著戰爭不斷深入,日軍的後勤系統很快無法支撐,不得不把重點轉移到就地取材上。《1941年度兵站運營要綱》中,經理部提出糧秣以當地(佔領區)獲得為主,即使運輸,也在滿洲、內地佔領區內部調劑,減少日本本土運送。


什麼是當地徵集?就是傳說中的「鬼子」進村。


(鬼子進村。圖片來源於網路)


1944年末,為了打通大陸交通線的日軍27師團在湖南遇到了糧食危機,補給送不上來,部分中隊只有在農田裡覓食,幸好已是秋收,稻米和紅薯獲取不少。但是,副食品基本沒有,特別是缺肉,動物性蛋白質嚴重缺乏,造成了大面積的戰爭營養失調症。


(日軍愛吃雞,下鄉抓雞成為了抗戰中侵略者的標準形象。圖片來源於網路)


二、國軍後勤保障


國軍的供應體系遠不如日軍先進,飲食標準也比日軍差。


1935年,軍政部制定了陸軍戰時給養定量標準:每人每天大米22兩或麵粉26兩(舊制,一斤等於十六兩),罐頭肉4兩、乾菜2兩、鹹菜2兩、食鹽3錢、醬油4錢,臨時加給燒酒2兩或白糖1兩。軍政部只部分解決運輸問題:主食和油、鹽依靠兵站採購,副食則靠部隊自行購買。


(國軍在吃飯。圖片來源於網路)


武漢會戰後,蘇皖浙贛淪陷,物價飛漲,副食很快買不起了,主食的米面接下來也難以供應。為了解決吃飯問題,1941年7月,國民政府成立糧食部,將田賦徵收由現金改為實物,當年就籌集到糧食2460萬石。


但隨後糧食質量便急轉直下。部隊吃的米飯有霉米、沙子、石子、粗糠、稻殼、稗子、老鼠屎和小蟲子,雅號「八寶飯」產生於此。


(國軍購糧。圖片來源於網路)


殘酷的戰爭,加上時好時壞的後勤供給,抗戰後期,國軍的伙食普遍下降。


三、共軍後勤保障


八路軍本身沒有現代化的後勤體系,主要是靠各部自行籌措。1938年1月,中共中央書記處發出了《關於解決部隊給養困難的指示》:一、別指望國民政府,二、給養不足就要靠人民支援,三、加強統一戰線,找開明士紳募捐籌款。


(八路軍戰士在吃飯。圖片來源於網路)


這對共產黨軍隊並不是問題——他們有豐富的自給經驗。開始時,八路採用蘇區方式:「打土豪分田地」,打漢奸沒收財產,以及向敵後的國民黨政府徵集,走到哪吃到哪,就地籌糧、就地吃飯,沒錢了就打個白條。


1940年6月,晉察冀軍區要開闢平北根據地,正值青黃不接,陰雨綿綿,搞糧食非常困難。所到之處,百姓只能拿出剛剛成熟的青玉米棒、小土豆、窩瓜蛋,但部隊吃了青玉米棒,來年的收成便沒有了。


為了鞏固新區,平北分區政治部主任段蘇權,事後籌措了一筆錢給當地,總算還了白條。


(八路軍三五九旅在南泥灣開荒種糧。圖片來源於網路)


在華北抗日根據地,八路軍最主要的糧食是小米,重要性堪比貨幣。晉察冀的政府帳目是以小米或其等同物為單位結算,「小米加步槍」說法不脛而走。


根據地經驗豐富了,也搞出了制度創新:屯糧,徵收愛國公糧,達到了穩定供應。華北八路軍每人每月的伙食標準是40~45斤小米,3兩油,1.5~3.5元的菜金。


但這份標準中沒有肉食,實際上,相對於國軍和日軍,共產黨軍隊沒法指望上級撥給,只有各顯神通。


【中日軍隊武器後勤保障對比】


日方可以通過海路進行補給,因為日本海軍的絕對優勢,並不用擔心後勤物資受到軍事威脅。


但海上補給線只是補給線的一段,進入大陸後的主要運輸手段變成鐵路、公路和內河航,這時就要消耗相當數量的陸軍和空軍對補給線進行保護。


其中鐵路運輸的運力和速度是整個運輸保障的關鍵,維繫鐵路安全將成為護衛部隊的首要任務。


中方由於海軍力量極度薄弱,直接從南海接受外援將相當困難。


最關鍵的是外援通道的暢通。西南方比較可行的援助通道一個是通過越南至廣西,一個是通過印度經緬甸至雲南。


西北方向則主要是通過中亞進新疆,至西安。這幾個方向都沒有鐵路和航運,只能通過公路運輸。而中國最豐富的能源是煤,最匱乏的是恰恰是公路運輸所需要的石油。


此外,日本內部沒有發生分裂。


而中國從1928年開始,南方是統一了北方,成立了統一的中華民國。


但是1928年開始,張作霖被炸死之後,中國實際上陷入到另外一種特殊的分裂的困境當中。


並不是不是敵人太強大,是我們自己太不強大了。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幸福的勝子 的精彩文章:

絕密一戰老照片
作古的歷史:二戰德軍炮兵部隊,老照片下的真實記錄

TAG:幸福的勝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