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神祇之物!成吉思汗海喇都行宮屋脊螭首

神祇之物!成吉思汗海喇都行宮屋脊螭首

成吉思汗海喇都行宮屋脊螭首

近日,中央電視台《中國影像方誌》攝製組到寧夏海原縣拍攝,並邀請了西北民族大學卻拉布吉教授、內蒙古自治區成吉思汗文獻館館長巴拉吉尼瑪教授講授《地名記》。期間兩位教授表示海喇都行宮屋脊螭首(見圖)已確定為神祇之物,並覲獻了哈達,以表崇敬之情。

海原縣據舊縣誌《海城縣誌》「城池」條記載:「縣城宋名天都寨,夏改為東牟會,元名海喇都,明初以地賜楚王,又名海城。」海原縣之名來源於蒙古語「海喇都」。「海喇都」是蒙古語「邊關、前哨」的意思,也有專家解釋為「蕭關縣」的意思,蒙古專家還解釋為「成吉思汗也遂夫人的行帳」等意思。

海原縣地處六盤山西北余脈的南華山下,絲綢古道東段北道從這裡經過,自古是邊塞和絲綢要塞。早在唐朝神龍元年(705)在這裡就建立了蕭關縣,蕭關縣「因取蕭關為名」(《元和志》卷3),唐朝政府派官員來管理這裡的少數民族。北宋時,党項人崛起。公元1000年,首領李德明以「蕭關善水草,便屯聚,為夏國左臂,有舊城址。」(《西夏書事校正》卷三十二)。便命「寶吉兵屯蕭關。蕭關,唐武州地,襟帶涇原,咽喉靈武,寶吉令萬子、米逋、西鼠等族三千騎屯聚蕭關,以圖原、渭、靈、環諸路熟戶。」這裡也是西域各國的朝貢之路,公元1010年,李德明手下「蕃族萬子太保掠西蕃貢使於天都山」。這裡也是邊關要塞之地,被元代馬可·波羅在其行記中稱為「海喇圖要塞」。2016年海原縣的絲綢古道,被國際古道網聯合《旅行家》雜誌等專業媒體命名為「中國十大古道」。

公元1038年,李元昊繼承其父李德明的家業,建立西夏王國,並利用獨特的海原南華山、西華山豐草水美的天然牧場優勢,將海原建成西夏前線的兵馬糧草基地,軍事重鎮。並大興土木在海原縣城建有東牟會,在附近設有天都監軍司(所),在海原縣西安鎮建有南牟會行宮。李元昊利用絲綢之路的便利條件和年產鹽35萬噸的唐代十八鹽湖之一的鹽湖——鹽池鹽湖,在海原設立宋夏口岸進行貿易獲得經濟收入和物質供應。西夏時期的疆域「南接蕭關」地帶,就是海原縣境,是宋夏時期邊境要地,是入住中原的門戶。1041—1042年,李元昊在南牟會(西安鎮)集結10萬重兵,發動決定西夏命運的「好水川」「定川寨」戰役,此戰大獲全勝,從而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局面。公元1042年,西夏國主李元昊納妃沒移氏,在天都山上建有避暑行宮。至西夏中晚期西夏國力暫衰,宋朝乘機派五路大軍伐夏,公元1081年,大將李憲攻入海原縣境,焚毀了城池和西夏的南牟會行宮,後被西夏的梁太后率兵收復失地。公元1098年宋朝將領章楶率大軍再度攻佔海原縣境,並修復毀壞的城池,奏請宋朝皇帝,將縣城所在地的城池,賜名「天都寨」,將西夏的南牟會行宮城池賜名「西安州」,旋即又被西夏收復。

公元1227年6月成吉思汗親率蒙古大軍征伐西夏至今海原縣城時病逝,海原縣城不僅是西夏的行宮,也是成吉思汗最後的行宮,即「海喇都行宮」。元代馬可·波羅在其《馬可波羅行紀》中曾這樣記載:1227年8月,「成吉思汗在攻打一名哈剌圖要塞時,右膝中流矢死。」《元史》也這樣記載:「秋七月壬午,不豫。己丑,崩於薩里川啥老徒之行宮。」其中的「海喇都」「哈剌圖」「哈老徒」均是蒙古語漢字的音譯。早年在海原縣城出土的藍釉屋脊螭首,便是這一行宮留下來的唯一一件遺物,也是成吉思汗生前住過的行宮宮殿上的遺物,尤為重要,已被確定為神祇之物。之前,白色駝毛放在成吉思汗陵,為重要神祇之物。蒙古人信仰的是薩滿教。薩滿教認為,人是萬物的一份子,生老病死都是一種自然的現象,所以死亡的肉體在他們看來不過是回歸自然。但是人的靈魂是藏在骨血中的,所以在人臨死前,會將靈性的白色公駝頭頂的一綹鬃毛放在他的嘴上,如果還有呼吸,鬃毛就會輕微抖動,直到最後停止呼吸後,鬃毛也就成了靈魂的吸附物。趕緊把它收起來裝進達拉勒根蘇勒嘎中,作為珍貴之物保存起來。達拉勒根蘇勒嘎是召福的香斗,只有招財進寶、迎禧接福時才拿出來供奉。把這團絨毛放入香斗中,享受這種永恆世襲的待遇,這是源於一種「人死靈魂不滅」的宗教觀念。認為人死以後,靈魂還會留下來呆在活人身邊,冥冥中庇蔭其後代子孫,這就是平常我們說的「在天之靈」。因此後人往往不敢怠慢,祀之惟謹。

那麼海原縣城市成吉思汗去世時曾居住過的行宮,其上留下來的遺物,也被蒙古專家學者視為成吉思汗的重要遺物,被眾多專家所尊崇。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美術家網 的精彩文章:

恢復歷史記憶 找迴文化精神——父親章乃器收藏記憶
書法E時代,讓文化傳承更加便捷

TAG:中國美術家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