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秘《紅海行動》背後驚人的故事!
今天不吹紅海。
關於這部電影的好評已經有很多了,這次來聊聊影片背後,一些更深層次的問題。
所以題目其實應該叫做:文化疆域和戰場哲學——紅海行動背後的意識形態問題。
當然來都來了,觀感還是要簡單寫一下。
評分8.5分
絕對優秀的軍事電影,這一標準不是以國產電影為衡量,而是以軍事題材作為標準的,與國外同題材優秀者相較,也不惶多讓。
這種優秀主要體現在真實上,紅海行動是國產電影中的一個異類,沒有那種故事都說不圓,沒有非要擠一個姿態出來的擰巴勁。
紅海乾脆拋棄了故事,整個影片氣質接上了中國軍人不拖泥帶水的傳統,以真實代替了花哨。
這種真實,包含武器裝備的真實,戰術細節的真實,殺傷力的真實(有人管這叫血腥),戰爭邏輯的真實(這個反派,不再是莫名其妙的僱傭軍頭子,他們有自己的生存邏輯)。
影片節奏
全程無尿點,一直在應接不暇的戰場情況之中。當晚來了不少七八歲的孩子(我覺得讓他們看看這種殘酷的戰場,挺好的。有句話說的,戰爭不可美化,否則人們會愛上戰爭)
印象最深刻的一個細節是,全部人都屏住呼吸在看,在間隙換口氣的時候,影院里響起了一片咳嗽聲……
分割線正文開始
戰場哲學——電影背後的「力量」彰顯
《湄公河行動》(以下簡稱湄)、《戰狼2》(以下簡稱狼)、《紅海行動》(以下簡稱海)三部電影,都有一定的政治意圖。
三版電影海報
首先是製片背景,「湄」有公安部的支持,「狼」有南京軍區打call,「海」的原型則直接是海軍「蛟龍」特種部隊。這種以國家武裝力量為原型,且間接由國家力量支持的電影,在近年集中出現,此現象值得矚目。
其次是現實基礎,軍方支持的背後,是國家對海外利益的重視。
「湄」以「湄公河大案」為原型。
「狼」以利比亞撤僑為原型。
「海」則以葉門撤僑為原型。
自80年代末兩山輪戰以來,中國軍隊有近三十年沒有經受過大規模的戰爭考驗。而社會的高速發展,讓軍隊,乃至軍人的面孔在變得模糊。而國家利益訴求的改變,也改變著軍隊自身的定位,形象,甚至其性格。
近些年類似「撤僑」「維和」這樣的海外行動,是中國軍人重塑形象的一個契機。對軍事形象的重新梳理,成為近些年國家在軍力擴張後的一個新命題。
中國的軍隊,軍人,如何走出國門,以何種形象?以何種性格?以何種使命?
這些問題,都是要思考,要交代的。如今將這種思考交給電影先行,也是有探索的意圖在其中。
對這一問題思考的高度,決定了整個電影的深度。三部電影對此,既有一致性,也有不同點。
台詞摘錄
「我們會以武制武,還十三位中國船員一個清白。」
——《湄公河行動》
「開火」
(在主角陷入圍困時,中國軍艦收到了允許開火的指令後,艦長用嘶吼的聲音喊出開火)
——《戰狼2》
「我們這次行動的決心,就是要讓恐怖分子知道,一個中國人都不能受到傷害。」
「我們這次來的任務就是帶一個中國人回去。」
「是不是其他人就沒有機會了?」
「我想救出所有人質。」
(電影中,軍人對任務的彈性解讀,也側面反映出了國家的心態)
——《紅海行動》
如果說,「以武制武」,「開火」,「一個中國人都不能收到傷害」,還是對長期和平收斂,過分克制的國家形象的一種反彈的話。
來自於紅海行動中的「救出所有人質」,代表了一種新的姿態。
儘管這種敘述還很模糊,很有彈性,並沒有更具象更系統的闡述,但思考的種子,已經像釘子一樣,楔進了公眾的心中。
中國曆來是一個重視戰爭法理性的國家,「弔民伐罪,傳檄而行」,是歷代軍事行動之前,尋求正義性的一個基本程序。
近代以來,列強入侵,中國守土無暇,以國土安全為主的中國軍事力量,高舉民族主義大旗,保家衛國是戰爭合理性的主要思想。
但這些舊模式,在新的時代,已經需要推陳出新。
歷代檄文,作用有三:對內動員,是政治之緣由;對敵警示,是軍事之威懾;對外昭告,是外交之禮儀。
未來的軍事題材影片,必將延續這個三個主要的思路方向,繼續探討走出國門後的中國軍隊,在新時代的戰場哲學。
國之隱憂——軍事題材為何忽然火爆?
曾幾何時,中國軍事力量的形象是以「土」而著稱的。
實用主義的軍事裝備,在設計和塗裝上飽受軍迷吐槽。
眼看著西方國家長期以來的軍事技術優勢,和軍事宣傳的飽滿,本土愛國軍迷心有不甘。
「TG」(土共,帶有愛意的自嘲)也是在這一時期,在中文軍事互聯網上作為一種自嘲的稱呼,開始流傳開來。
與之相應的,一旦出現了「反傳統」,高大上的軍事裝備,或軍事宣傳片。網友們都會驚呼「充滿冥主氣息」(諧音民主,意思是審美上突破傳統,可與西方國家相媲美)。
近些年,中國軍隊裝備更新,在設計上也多與國際接軌。
而網路上,也由官方發布了大量高大上的徵兵宣傳片。這與中國軍隊文化歷來脫離現實的宣傳風格,形成了強烈反差。
一方面,這是互聯網發展和技術更新的結果。
另一方面,近些年出現的「徵兵難」問題也不可不提。隨著年輕人口減少,獨生子女大量進入軍隊,而新一代軍人又是接受互聯網文化熏陶長大,對戰爭和軍隊有了更多自己的看法,這種情況下,原有的軍隊文化是受到衝擊的。
再有就是,未來戰爭,變得更加技術。對高技術,高層次人才的訴求,也促進軍隊擺脫簡單粗暴的文化建設傳統,開始變得更主動,更親民。
當然,這種自身形象的重塑和轉型,也是不得已為之的結果。
而軍人形象問題,也將成為三部軍事題材電影中,備受考驗的部分。
為何而戰?——軍人形象的塑造和突破
三部電影中,紅海行動中的軍人形象,是最為真實的。而其它兩部電影的主要人物,多少有一點架空的成分。
彭于晏飾演的《湄公河行動》主角方新武,是懷著女友被毒品害死的仇恨,打擊犯罪的。這延續的還是香港緝毒影片的套路。人物的支撐略顯牽強。
吳京作為戰狼2的導演和主演,一直有著其強烈的網路文學式的個人風格。可以感受到吳京是非常熱愛軍旅的,其實早在《戰狼1》之前,他導演的第一部動作片《狼牙之阿布》,就已經形成苦大仇深,浪跡天涯的軍旅浪子的基本模式。
所以戰狼2中,他的傭兵(退伍兵)角色,總體來說是能自圓其說。但是由於個人的激情成分存在,其塑造的冷鋒,更貼近少年人的幻想,貼近網路軍文中常見的那種兵王,而與現實生活中真實的軍人形象,有一定距離。所以戰狼2,註定是一個披著軍事外衣的動作電影。
在紅海中,這種處理就好很多了。
首先是電影拋棄了個人英雄主義,以蛟龍特種兵這個集體,作為塑造目標。
其次,紅海中的人物,是合乎其身份的。
一個人物,是否得到足夠的支撐,我喜歡通過兩種方式來判斷:1、他怎麼反應?;2、在反應之外,他還擁有什麼?
關於人物反應:中國大兵激戰中東?這個概念,至少在觀看電影之前,我們是很難腦補出來的。但電影以直面戰場的勇敢,寫實展現了煉獄一樣的「他國戰場」,也展示了來自和平環境的中國軍人,在這種環境下心理收到的衝擊。
八位精英戰士,先後受到了戰場恐懼的折磨:
隊長楊銳,在說狙擊手羅星脊柱神經被打穿的時候,在穿字上顫抖了以下。
庄羽在看到被汽車炸彈襲擊後的滿地屍骸,感到了強烈的心理不適,在戰鬥中他一度崩潰,說:「參加了那麼多次演習,經過了那麼多訓練,可是我不知道還有這些。」
爆破員徐宏,在將一位被脅迫當做「人肉炸彈」的老人解救之後,向隊長說:「他一直說讓我救救他的孩子,人救了,可是家毀了。」
隊長說:「不生在戰爭國家永遠無法體會戰爭的可怕。」
以上,作為一個真實軍人在面對離公眾很遠,卻又很真實的中東戰場時的反應,是真實的。
而他們在反應之外,還擁有什麼?紅海的處理也是言簡意賅。
「經歷過多少困難,戰勝過多少困難,才到這裡。」
這是對訓練的自信。
「勇者無畏強者無敵」(蛟龍特種部隊口號)
是對軍威的提煉。
「只解沙場為國死,何須馬革裹屍還」。
是傳統的滋養。
當然,紅海行動的戰場哲學依然是有困惑存在的。實際上,「撤僑」這一目的,可通過多種手段予以完成。為何而戰,依然有其模糊之處。
電影中,最大的驅動內核,並非蛟龍小分隊,而是夏楠這個因為家人被恐怖分子殺害,而發誓要干到底的勇敢女人。
夏楠
今天,在與極端主義作戰的前線,除了一些僑民以傭兵身份加入其中。中國人作為個體的參與是較少的(當然,有一些被極端主義蠱惑的人,以另一種身份在參戰)。
作為「他國的戰爭」,中東戰場實際上是一場世界意識形態交鋒的核心區域。如果缺少思考,那麼也就缺少主導。在意識形態領域,如果沒有文化的疆域,和思想的內核,中國的國家安全,依然只能在外圍遊走。
畢竟,在我們的國家安全問題上,行走天涯的冷鋒,苦大仇深的夏楠,死了女友的方新武,都只是文藝作品的設定。未來中國軍事的意識形態外延,不能總是依靠復仇者來捍衛。
※記得多說幾句「我回來了。」 過幾天就要說 「不用擔心,我走了。」
TAG:淘氏二把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