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化 > 賈題韜:禪宗是中國文化的專題

賈題韜:禪宗是中國文化的專題

賈題韜:禪宗是中國文化的專題

誕生於印度的佛教,傳入中國的時間大約在西漢末、東漢初這一段時期內。而佛教傳入之前,中華民族的文化已是相當繁榮和強盛了。中國是世界上四大文明古國之一,通過夏商周三代,特別是春秋戰國時期的百家爭鳴和諸子學說的融合,形成了以儒家、道家學說為主體的華夏文化,並造就了東方世界唯一強盛的漢帝國。

學佛的人不要小看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同樣,學儒的人也不能小看佛教文化,它們三家,在中國通過兩千多年的反覆較量,誰也排斥不了誰,終於相互融合,共同形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正如今天的西方文明不能輕視東方文明一樣,東方文明也不必排斥西方文明,兩者都是人類創造的文化精品,關鍵是在更高的層次上加以融合。

佛教在中國的發展,歷史上可分為兩個階段。一是吸收階段,從東漢到魏晉南北朝,一直到隋唐這麼七八百年的時間。在這一時期內,中國基本上都是在吸收印度傳來的佛教文化,絕大多數的佛教經典,就是在這一時期翻譯過來的。第二階段是佛教中國化的階段。隋唐以來,天台、華嚴、特別是禪宗的形成和發展,表明了佛教在中國已具有特色,逐漸走上獨立發展的道路,成為了中華民族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隋唐是這兩個階段的轉折點。唐代貞觀年間,玄奘大師從印度留學歸來後,使當時中國的佛教水平,已非印學所能範圍。這是一個重要的標誌,表明中國向印度學習佛教文化的漫長歷史過程已經結束,並在隋唐時期形成了兩小宗、八大派。兩小宗是屬於小乘的成實宗和俱舍宗,這兩小宗實際上在中國都是大乘宗派的附屬。

大乘八大派有天台宗、三論宗、唯識宗、華嚴宗、禪宗、律宗、凈土宗和密宗。中國從漢到唐都是世界性的大國,以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為核心的民族文化,造就了中華民族求同存異的寬廣胸懷。所以許多印度高僧都說中國人有「大乘氣象」,而從事佛教文化研究和修行的中國人,的確大多數都喜好大乘,那些著名高僧都有深厚的儒道文化素養。

就中國佛教的八大宗派而言,三論、唯識、律宗和密宗這幾派的印度文化氣息就比較顯著,而天台、華嚴、禪宗則中國文化的氣息就重得多——在印度是難以找到這種文化氣息的。其中,先有隋代智者大師開創的天台宗,以「一念三千」說明實相;以「空、假、中」、「三諦圓融」來闡明止觀;更以「五時八教」對釋迦一代時教作全面的判解,實為天台宗之精華與特點,在中國佛教各大宗派中,最早成一家之言。

隋末唐初,吉藏開創三論宗,他師從釋迦言教,繼承龍樹——鳩摩羅什以來的中觀思想,提出「二藏三輪」的判教主張,認為「真、俗二諦」概括了釋迦言教的全體,言教外別無所謂「二諦」的理境;更以「八不中道」、「四重玄意」層遞空有,無論立、破,均歸於「無所得」;更提出了「若於無所得,不但空為佛性,一切草木並是佛性」的主張。

唐玄奘大師歸國後,對佛經的翻譯,無論在質量和數量上都超過了前人,共譯經75部,1335卷,以《瑜伽師地論》、《俱舍論》、《大般若經》為中心,展現了印度佛教的全貌。並對與這三部經有關的經論,都作了相應的翻譯和介紹,使人較為清楚地了解印度佛教發展的脈絡。這種治學的氣象,為印度學者所無,中國古代亦僅有玄奘一人。尤其是玄奘對《成唯識論》的編譯,精深博大,成為歷史上唯識學的唯一代表作;關於因明方法的應用,以至在印度所立論的「真唯識量」的絕對成就,也是印度因明中所無,實為玄奘大師的獨創。唯識學的創立,為整個佛教理論的圓滿,乃至對整個人類文明都有極其重要的作用。

法藏大師創立華嚴宗,雖借鑒於天台、三論及玄奘的瑜伽學說,但其特標「別教一乘」「法界緣起無盡」則殊勝無匹。他把生死、涅槃、真俗、本末,因果等種種二相分別,全都歸入「法界緣起」,點出了「因該果海,果徹因源」這一令人觀止的宏大精深的菩薩境界。從教理出發,依據人們思想所能達到的理境,華嚴宗可以說是登峰造極,無與倫比。

下面緊接著是禪宗的創立。雖傳說禪宗肇始於齊梁,由印度第28代祖師達摩把釋迦「拈花正宗」傳入中國,但真正的開山祖師應是六祖慧能。禪宗從分析名相、辯駁教理的百家爭鳴盛況中站出來,獨樹「不立文字,教外別傳」的大旗,提倡「單傳直指」,把佛教的「四齣四入」全都會歸於心,擺脫了一切教條的籠羅,並與生活打成一片,從生活中體驗身心性命、人生宇宙的真諦。

在師徒授受方面,更是在日用動靜的起心動念、嬉笑怒罵、吹歌彈唱、激揚指點、殺活縱奪中實施。這雖然是馬祖之後才大見開展,但具體端倪,已為《壇經》所涵蘊。故使禪宗成為似宗教而非宗教,似哲學而非哲學,似藝術而非藝術。這不但對佛教具有革命性,對各個欲得人生解脫的人們創造了一個歷史上舉世全無的特殊思想體系。

有的學者把禪宗作為佛教中國化的典型,甚至認為禪宗的優點,在儒學內部本來就有,而儒學的思想,有的部分為禪宗所無。其實不然,禪宗許多特點都帶有儒學或道家等中國文化的思想。但是,禪宗的根本目的,是在於徹證「無生法忍」。這是印度佛教思想的精華所在,為中土文化所無。而禪宗內浸透了這一點,所以毫無疑問是接受了佛教思想,才能開放出這樣璀燦光明的花朵。

也有一些人對「中國化的佛教」不以為然,認為既是佛教,就應以印度佛教為標準。我認為,講學術,講文化包括佛教文化,都不應該抹殺時代、地域、民族這些現實的存在。佛教講緣起,這些都是緣起法的重要內容。用這種方法來看,說禪宗乃至天台、華嚴都是中國文化發展的產物,本來就是中華民族的驕傲和光榮,這是中華民族消化吸收印度文化後所綻放的花朵。如果不懂得禪宗(還包括天台、華嚴),那麼從隋唐至宋元以後中國文化你就深入不了。

宋明理學表面上是儒學,而骨子裡卻是禪學,它的形成和發展,自覺和不自覺地受到了禪宗絕大的影響。如果在宋明理學中抽取出禪宗的成分,宋明理學就會黯然失色。這樣,中國思想史、中國哲學史就講不下去。另外,在唐末至五代之後,禪宗成為了中國佛教的主流和核心,那段時期的中國,禪宗就代表著佛教。所以說,禪宗在中國文化史中是一個專題,不了解禪宗,就沒有資格說了解了中國文化。

深入研究中國佛教史就可以看到,如果沒有禪宗,中國佛教是難以承受唐武宗滅法運動打擊的。在那次遍及全國的滅法運動中,佛教在中國,除禪宗外的所有宗派都全軍覆沒了。這些宗派,失去了寺廟、寺廟經濟和經典文化的支撐,就難以有生存能力(印度後期佛教也是如此)。事實也是如此, 唯識、三論、天台、華嚴、律宗和密宗在那次打擊之後就一蹶不振,有的便永遠地消失了。

只有六祖大師開創的禪宗,不僅安然度過了這一劫難,反而如雨後春筍一般迅速發展,在滅法運動後的幾十年間遍布全國,取得了中國佛教的主導地位。所以,如果沒有禪宗,佛教在中國的生命能否延續至今就成了問題。而歷史本身也表明了,唐末滅法這一千多年來,中國佛教的發展,主要就是禪宗的發展(不包括藏傳佛教)。正是因為禪宗結合了中國文化的實際,所以才有如此綿長、如此輝煌的發展,也才有今天播及歐美世界的能力。

大家知道唯識法相這一宗派。玄奘大師到了印度,在那爛陀寺求學,這可是印度當時的最高學府。在留學期間,玄奘大師幾乎學盡了印度佛教,並且成就超越了他的老師,成為印度當時最優秀、最權威的大師。梁啟超先生曾經寫過一篇文章:《千二百年前的留學生》,講玄奘大師在印度備受尊重,全世界當時像玄奘大師這樣的留學生是沒法找的。當時印度有兩個部落,為了爭取玄奘講經而大動干戈。玄奘大師在中國譯經,成就是超越前人的,不論文彩和邏輯,其嚴密、龐博和系統,是前人無法比擬的,在中國也曾轟動一時。唐太宗對他極為尊敬,曾集王羲之的字為玄奘作了那篇有名的《三藏聖教序》。

但玄奘大師所傳的法,也就是唯識宗,在中國只傳了四代,以後就傳不下去了。這麼好的東西為什麼傳不下去呢?其主要原因,就是其學術方法與中國人不那麼融合,中國人喜歡簡潔,對繁瑣的印度經院哲學不感興趣。今天的學者們,若讀那套經論,同樣會感到頭痛和不耐煩。所以除極少數專業學者之外,大多數僧人、士大夫是鑽不進去的,遂難以產生大的社會影響,也難以在社會中、在民眾中普及。所以唯識宗只傳了四代就銷聲匿跡了。三論宗、密宗也是這個原因,當然還有上面提到的唐武宗滅法這個因素。

諸宗消沉,禪宗獨盛的原因是什麼呢?大家知道,禪宗的旗幟是「教外別傳,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見性成佛」。由於禪宗在當時沒有寺院,寺院經濟及經典文獻上的包袱,唐武宗滅佛幾乎毀壞了全國的寺院和典章文獻,但卻沒有傷到禪宗的一根毫毛;同時,禪宗的方法簡捷可行,與傳統的儒道思想方法不相矛盾,並能貫穿和深化儒道思想,易為士大夫們接受,有普及性;另外,禪宗本身含攝了佛教的全部精義,有蓬勃的生命力,一個禪者本身就是一粒種子,不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中都可以生根、發芽、開花、結果。禪宗的這些特點,較其它諸宗有不可比擬的優越性,遂使它在一千多年的歷史中成為中國佛教的主流和主體。

禪是印度語,有凈慮、思維修、定等多層含義。大乘佛教講六度萬行。中國佛教在此基礎上又歸納為戒、定、慧三學。戒是約束,定是收心,在此基礎上引發智慧。有了智慧,就可以斷除無明,超越三界而成佛。

以印度佛教而言,「禪」、「禪那」就是禪定,思維修、凈慮。其功行和含義是掃除精神中的雜質,進入最優越的思維程序,並且把精神中的「力」集中起來,對所研究的對象加以深切的關注和體會。禪與般若的智慧是並行的,與戒一樣,是單獨的一個學科,它們的統一是在修行者的更高層次上。這裡的禪,還不是禪宗之禪,要知道,在印度佛教里是沒有禪宗的。

禪宗既然是佛教里的一個宗派,為什麼要稱自己是「教外別傳」呢?禪宗產生於佛教鼎盛的盛唐,當時天台、唯識、華嚴、三論幾大宗派在學術上極為繁榮,是中國佛學的黃金時代。禪宗認為這些派別都是通過語言文字、善於使用邏輯思維來闡揚佛教的,故稱之為「教下」。而禪宗自稱為「宗下」——宗者,萬法歸宗也。

禪宗認為,這些講經釋論的人,說的是空頭理論,聽起來頭頭是道,但具體個人卻往往在戒定慧上功行不夠,教理愈演愈繁,學習者個人的體驗證悟並沒有多少。禪宗針對這種狀況,就特彆強調修行的實踐,並在其中了生脫死,當下解脫,頓悟成佛。禪宗認為這是佛法歸宗之處,所以特別加以強調。如教下常講「六七因中轉,五八果上圓」。這應該停留在理論上的探討、闡述呢,還是為人直接在「轉」「圓」上用功呢?禪宗強調的是後者,並在實踐中總結出許多切實可行的方法,所以在中國歷史文化中形成了一個專題。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傳承網 的精彩文章:

民俗文化:中國人的除夕
文化視角:蘇東坡與佛印的對話,意義頗深,耐人尋味!

TAG:傳承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