紡織「陣痛」:機器停了、車間拆了,1000多人一起下崗!
蘇州河畔的紡織行業,曾經輝煌了一個多世紀,潺潺的水聲與織布機的轟鳴聲交織成一首工業復興的史詩樂章。如今雖已曲終,但承載著百多年歷史記憶的中國第一家機器棉紡織工廠——上海機器織布局,則成了一座「上海紡織博物館」繼續訴說著那一代人的紡織記憶。
你可知道,這家紡織廠曾經興盛到什麼程度?在很長一段時間裡,它每年上繳給國家的稅收相當於都可以再造一個新廠;而它又衰敗到如何地步?一個車間大約一千多人,一下子全部下崗,機器停了、車間拆了,還有職工每天「上班」去,坐在空蕩蕩的廠房裡等著。
後來,一批情結不改的老紡織人,各處收集了關於紡織的物件、文字、影像等,用兩萬餘件展品撐起了這座紡織博物館。
行走蘇州河畔至普陀段,當你詢問昌化路附近的老居民,申新九廠在哪裡?居民們總會習慣性地回答:「看,就在蘇州河邊上。」曾經像申新九廠這般規模的廠房,24小時不關門,工人們進進出出,車間內機聲隆隆,食堂、浴室、託兒所、幼兒園都是整天亮著燈。許多人一輩子都與工廠緊緊相伴,它成為了一代人孩童時的遊樂園、壯年時的奮鬥場、老年時的安居所。
申新九廠中國第一家機械棉紡織廠,前身為李鴻章於1878主持籌建的上海機器織布局。1931年被我國的紡織巨頭榮氏家族收購,更名為「申新紡織九廠」,同時也成為中國民族資本棉紡織業中規模最大的企業。建國之後,申新九廠成為了第一批公私合營企業,改名為「國棉二十二廠」。
上世紀五十年代,申新九廠織布車間內忙碌的情景
英國人民訪問團參觀申新九廠工人託兒所
英國人民訪問團參觀申新九廠職工病房
很長的一段時間,這裡曾經創造過紡織企業無數的輝煌,九廠最興旺時,廠里有7500名員工、8000名退休工人,10萬多個紗錠、800多台織布機,還有線錠、氣流房等各類紡織專業設施。從1955年公私合營一直到1992年,申新九廠累計上繳給國家的稅收相當於每年可以再造一個申新廠。
在紡織業作為上海支柱性產業的年代裡,申新九廠可謂是中國紡織企業鼎盛的一個縮影。
建國之後,中國工業百廢待興,當時申新九廠的董事長榮毅仁受邀去北京參加了毛澤東主持的宴席,毛澤東還親切地給了他「少壯派」的雅號,這給榮毅仁乃至申新極大的鼓舞。申新九廠積極響應國家號召,成為第一批公私合營企業。
國棉廿二廠(榮毅仁的申新九廠)
1956年1月10日,對於申新九廠可以說是一個極為重要的日子,那天下午,毛澤東在陳毅市長的陪同下,來到公私合營的申新九廠進行視察。毛澤東不去辦公室聽彙報,而是直接進車間,他要看看申新九廠的生產情況。毛澤東來到車間,工人們個個激動萬分,鼓掌歡呼。毛澤東向工友們揮手致意,詢問生產情況,問得很細。連續看了七個車間,走了一個多小時。天色將暮,毛澤東才離去。
陣痛的記憶,一個車間1000多人一起下崗
20世紀90年代,隨著全國各地紡織企業的興起,原料不足,機器設備老化等原因,上海紡織業的結構變化,加上蘇州河綜合整治,申新九廠於1991年開始逐步調整,1994年裁員累計近2000人。
1996年9月,當申新九廠開完最後一個隆隆作響的機器,夜班結束的職工們在弄堂里席地而坐。車間主任為同事們開完最後一個會,工人們把更衣箱的衣服、茶碗等生活用品整理好,許多人是倒退著一步步走出廠門的。一個車間大約一千多人,一下子全部下崗。當時整個社會下崗的現象沒有之後這麼常見,職工們不理解。即使是機器停下來,但還有職工每天「上班」去,坐在機器旁邊;機器拆走了,就坐在空蕩蕩的廠房裡,一直等到廠房拆除。有些職工給家裡人說自己每天上班,實際上,他卻整日地坐在蘇州河邊。
申新的紡織人默默地承受著改革帶來的巨大陣痛,許多人沒有過多地抱怨,他們有的去了就業指導中心,有的留廠接受了長期培訓,重新走向新的崗位。
之後,隨著蘇州河邊紡織廠慢慢消失,紡織產業為新興產業的發展騰出空間,老廠房變成了一座座創意園區和一幢幢新式住宅樓。上海的紡織文化也在逐步淡化,而在申新九廠的原址,建造了一座上海紡織博物館。
來源:浙江魯豫紡織全棉坯布
※紡織服裝老闆們:這個不常見的面料居然火了!
※棉布質地帽子怎麼洗滌?
TAG:布聯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