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閻王原身到底是不是包青天?還是這5人輪流當,未解謎團耐人尋味

閻王原身到底是不是包青天?還是這5人輪流當,未解謎團耐人尋味

未解之謎,主要是指使用現代所擁有的高科技研究和手段以及按照人類正常的邏輯思維推理而無法得到合理解釋的現象。其中包括自然現象,天文現象,歷史事件等等。

中國的歷史文化源遠流長,在這期間發生了很多不可思議的事件和讓人無法確定和疑惑的事,有的已經初具答案,而有一些至今仍然是個謎,需待人們來繼續破解。到底有中國歷史上有哪些沒能解開的謎呢?道一聲,歷史謎團重重無解期,且聽我一一道來。

(一)古墓穴中的「長明燈」常年不熄之謎

長明燈最早出現在神話故事傳說之中,是不熄之火,也被稱之為天宮之火。

中國古代對於生死同待的傳統,人在死了之後對於陵墓的要求也是非常高的,尤其朝代帝王對此極為重視。他們希望自己死後的棲身之所,也像生前那樣燈火通明華麗輝煌。因此就有了古墓穴中放長明燈的設置。有歷史記載,秦始皇的陵墓之中就有長明燈。

按道理來說,古墓設計是密閉的空間,裡面沒有氧氣,燈是不可能燃燒的,等何況還是常年累月的亮著,燈光通明。

到底長明燈因何無氧氣而常明不滅?它能夠源源不斷燃燒的能源來自哪裡呢?是鬼火還是別的原因就不得而知了。

(二)歷史上唯一女帝武則天為自己立無字碑之謎

墓碑也是屬於中國的一種比較特殊的文化之寶的存在,它本身對於現代人類對歷史考古學的研究有很大的參考價值。一般來說,立碑都是會寫上自己的事迹或者功勛等等。但是唐朝的女皇帝武則天卻為自己立了一塊無字的碑,現如今此無字碑還立在武則天的乾陵墓旁邊。

自古以來,大家對於這塊無字碑的猜測和說話有許多,其中被傳的比較厲害的說法有三種:

一種是說,武則天之所以里一塊無字碑,主要是為了誇讚和炫耀自己的德行以及能力很高,簡直無法用文字和語言來表達了。

二種說法是,女皇武則天知道自己的罪惡很大,所以只敢立碑不敢寫碑文。

最後一種說法是,武則天立無字之碑,是一種明智之舉,她是為了讓後人去評判自己的是非與功過,實乃高明手段。

究竟哪一種說法是真,哪一種說法是假,究竟為何武則天立一個無字碑,就無從得知了。恐怕也只有長眠於乾陵墓的武則天自己知道了。

(三)天下奇寶和氏璧流向何處之謎

想必大家對於戰國時期完璧歸趙這個故事一點都不陌生吧,這裡要說的就是關於和氏璧的故事。相傳和氏璧是一塊價值不菲的玉器寶貝,是中國歷史上最有名的美玉。

最後一位擁有和氏璧的是五代後唐的以為皇帝李從珂,公元年的936年後晉的石敬瑭攻打洛陽之後,李從珂便和他的眾多妃子在宮中焚火自盡了,所有寶貝包括和氏璧也被大火焚燒。自此,和氏璧就從歷史上消失了。

但唯一可以肯定的就是,和氏璧一定還尚存,因為玉能夠耐受住一千三百攝氏度的高溫,一般來說是無法被焚化燒毀的。從和氏璧消失,至今的二千六百餘年。大家對於和氏璧的去處眾說紛紜。相信隨著歷史進步與發展,終有一天和氏璧會重新出現的,到那時這個千古的謎團也就隨之解開了!

(四)同治皇帝死因之謎

同治皇帝是滿清入關之後的第八個登基在位的皇帝,是慈溪太后的親生兒子。同治6歲的時候就登基成為了大清的皇帝,12歲開始親自處理朝政大事。但是在其親政還不到2年的時間,就於12月初五駕崩了。

歷史上說同治帝是由於得了天花不治身亡的,然而也有一些野史上記載,說同治帝其實是得了梅毒,也就是現代說的性病而死的。因為其常常在微服出巡的時候,遊戲玩樂,而且還進出青樓等地,不慎染上梅毒死了。到底是天花還是梅毒,歷史已成往事,真相往往難以分辨,也便成了清朝之中的一大疑團。

(五)掌管人間生死的閻王原身之謎

在長江的中游以及三峽一代有背靠大山,面向江河的小都城,從唐宋朝代開始,那裡就陸陸續續的建造了閻王宮殿,還有玉皇宮殿等等。人們稱之地為鬼都,把這裡的頭叫做閻王。

自從隋唐時期一直到清朝,就有關於閻王的原身到底是誰的種種說法。有一說是隋朝的一名猛將叫韓擒虎的,此人長相魁梧,有膽識,愛讀書,是個將才。還有一說是北宋時期的有名的丞相寇準,也有說是范仲淹的。還有一說是北宋的龍圖閣的直學士鐵面無私的包拯包青天,其臉黑如炭,額見月牙,處事剛正不阿,深得皇帝信任。最後還有一說是南宋時期的江丞相。

更有傳說,閻王的位置上其實不只有一位,都是這五位輪流來坐的。到底是怎麼樣的一個說法,我們就不得而知了。

當然中國歷史上發生的事件數不勝數,不僅僅只是文字寫下的這幾個,你還知道哪一些歷史上的未解之謎團的呢?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大運歷史 的精彩文章:

准格爾拿出「九連環」想羞辱大清朝,大臣們愁壞,卻被一小屁孩這樣化解
考古學家無意間發現一「姑娘墳」,其墓室修建華麗堪比皇室貴族,其父究竟為何人?

TAG:大運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