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檢視你的成長和修行
我們的起始和根本教育,從來不曾教導我們應該終生成長,甚至於關於成長這個詞,多數人的理解是長身體而非長心智,但從心理學的角度,人有兩個年齡:生理年齡和心理年齡。生理年齡是指我們的身體年齡,一年一歲,容貌和身體素質隨著年齡增長而日漸長大或蒼老,心理年齡可簡稱為我們的心理成熟程度,比如掌握的生活知識、處世能力、對事物的理解能力和自我平衡能力,智商和情商等多商的結合體。一個人如果心理年齡追不上自己的生理年齡,世人定義為幼稚;一個人如果心理年齡與生理年齡匹配,世人定義為成熟;一個人如果心理年齡超越於生理年齡,不正氣的稱為世故,正氣良善的稱為智慧。
人之所以會成長,多數人是因不成熟,應對不了生活的課題,從而不得不思考成長或踏上成長之路。但多數人的成長並非切實明白了成長的重要性和不可或缺,而是多數處於被逼狀態:不成長不行了,生活要出大問題。持著這種心態成長的人,多數成長了一段時間獲得成長的初步果實之後便處於打退堂鼓狀態,因為隨著成長,生活的難題已經緩解或解決,覺得沒必要再「浪費」時間在成長這件看起來並不迫切的事上,生活的吃喝玩樂都比這件看不見、摸不著的事重要。
但是很遺憾的是生活試題並不會因為你對成長的掉以輕心而對你掉以輕心,運轉一段時間因成長而儲存的能量消耗得所剩無幾,並不穩固的思維和行為模式又將逐漸被幾十年根深蒂固的舊有模式代替,你將開始又無力應對生活從不重複、越來越難的試題,在無力接招之下,生命又陷入新一輪的困境,這裡面的規律是:剛開始改變時身邊人是很驚喜的,但當他們習慣了你的變化,他們還沒來得及變化跟上你的步伐,而你自己又沒持續在產生質的改變,就會面臨比以前更難的難題,他們愛的期望閾值提升更難滿足,關係會回到原形,對你期望值更高或對你徹底失望……所以我常說持續地成長是事半功倍,成長效果未鞏固便停止再繼續回頭成長是事倍功半,有可能還要付出一些代價。
看著一些學生成長一段時間並未產生真正質的改變便停止成長,然後很快打回原形,甚至比原來退步我執更強(沒有成長過的人沒那麼盲目自信,成長過一段時間且享受了成長後春風得意的更容易盲目自信,認為自己很厲害了變得固執聽不進人言),我是痛心的,但生命的責任是每個人自己的,歸根到底,要當一個什麼人、要如何活著是自己的事,別人可以給你選擇之後的助力,卻不能替你選擇。
那麼如何確定自己成長得不錯,可以脫離導師的指引?不妨評估以下幾點:
1,促使你成長的生活難題可有隨著你的成長而緩解(解決)或你不再認為這是能影響你的問題了?
2,你的生活現在可處於相對和順的狀態、心境平和或積極樂觀?
3,面對生活的種種起伏變化,你可能夠從容應對不生怨天尤人之意?你能否接受生活的起伏、人生的無常是常態?
4,你身邊人對你的評價如何?是否感受到你有質的變化、他們也在逐漸產生改變,你和生命中各層關係已在更新模式?
5,當生活出現試題的時候,你的慣性思維是舊的、還是老師教給你的新思維模式?你的軌道是新的還是舊的?如果慣性思維和行為模式是先出現舊的再用新的替上,還存在鬥爭,可見並未鞏固。
6,你的價值觀、人生觀是否積極?性情是否日趨柔和、良善?你的心是否相信美好,越來越慈悲溫和?
踏上成長之路的都是有一定年紀的人,成長就是與過往幾十年的自己為敵,換血易骨,過程痛楚難免,很麻煩的是人總是對別人很苛刻,對自己很慈悲。成長從來不是一個容易的課題,從知到知而行,再到知行合一,再聰明甚至智慧的人都有一個漫長的過程,想當年我用了五年左右的時間才有了一套幾乎全新的內在體系。同學你用了幾年?
所以我說:「不同的人生階段需要面對不同的生命功課,生而為人無一例外,故而應終生成長以使自己能應對生活不停、不重複的「招數」,這是活著的功課:應對生活的試題,成為更好的自己。人與生俱來有懶性,喜逃避,但生命的責任是自己的,所有你逃掉一時的,終有一天會加倍地回到你的面前,成為你更難的課題。在每一個當下積極努力地面對,才是勇士的所為。「
修行也同是此理,很多人念經持咒,說自己學佛多少年、見過無數上師,然後自喻自己修行不錯、道行高。欺人容易,自心卻不易欺,明鏡照心則可見分曉:一天到晚待人接物、處世,心是否能常常保持平靜、柔和和慈悲?如果不能,世人世事還是常常能使你情緒起伏甚至生嗔恨心,也或者修行把上師修成偶像或崇拜者並為之迷戀,世間諸情執深重,縱然一天到晚佛號不間斷、學佛多少年,也只是有量無質,你心裏面還五毒俱全,佛號念得再多、佛理「知」得不少,伏不住煩惱,你不在真正的修行里,不能真正往生。
若真生出離心,世間諸法過而不留,受而不惑,何生你執?
若真具慈悲心,當懂世人行惡是為無明,一片憐憫,何生嗔意?
若真有菩提心,心如慈母,懷如暖陽,只想搭救,怎會嫌棄?
不妨深思。
願大家新的一年,長年齡生智慧,當知成長應是終生所為,當知修行是調伏自心,積極而努力,當生命的勇士。
一 點 分 享 一 點 愛 ,願 您 智 慧 開
TAG:心理師秋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