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最新 > 一周海洋大事記回顧

一周海洋大事記回顧

上周,《2018年漁業漁政工作要點》發布、中國與智利將在南極與南大洋研究方面加強科學合作、中俄科學家試驗首個北極地區冰下通信技術、「潛龍二號」深潛連續三年應用獲大量數據、 山東首條軍民融合科考船首航、我國海軍參與制作的國產大片《紅海行動》熱映……一周過去了,海洋行業發生了哪些大事?中國海洋網《一周海洋大事件》欄目和您一起梳理、回顧。

國內新聞

《2018年漁業漁政工作要點》發布

農業部近日發布《2018年漁業漁政工作要點》。《工作要點》指出,要繼續實施海洋捕撈漁船減船轉產,2018年全國壓減漁船不少於4000艘、功率不低於30萬千瓦。

中國與智利將在南極與南大洋研究方面加強科學合作

國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與智利南極研究所近日簽署合作諒解備忘錄,雙方將在南極與南大洋研究方面加強科學合作。

我國將實施更嚴格的船舶污染物排放標準

環境保護部日前批准了《船舶水污染物排放控制標準》,將從2018年7月1日起開始實施。與原來施行的船舶污染物排放標準相比,新標準在控制船舶污染物排放上將更加嚴格。

山東印發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 提出壯大現代海洋產業

日前,山東省政府印發《山東省新舊動能轉換重大工程實施規劃》,提出堅持陸海聯動綠色發展,將現代海洋列入十強產業之一,要求全面提高發展質量效益,培育形成新動能。

海南省政府常務會研究貫徹落實國家海洋督察反饋意見整改事項

2月24日下午,海南省省長沈曉明主持召開省政府第2次常務會,審議通過海南省貫徹落實國家海洋督察反饋意見整改方案和整改措施清單。沈曉明強調,海南姓「海」,海是海南的發展「本錢」和「飯碗」,各級幹部一定要提高政治站位,思想上高度重視、行動上高度自覺,切實做到所有問題徹底整改、全面到位、不出現反彈。

瓊州海峽連續受大霧影響 致過海車輛嚴重滯留

2月15日以來,瓊州海峽遭遇1951年以來首次出現的持續長時間大霧天氣,對海峽通航、航空運輸和公路交通造成一定影響,特別是造成瓊州海峽過海車輛嚴重滯留。

國際新聞

研究數據顯示地球一半以上的海洋正在被捕撈

日前,一項新的研究數據發布,對地球上的海洋目前被捕撈範圍跟蹤,表明地球上一半到四分之三的海洋正在被捕撈。這項研究利用來自70000多艘船隻的衛星跟蹤數據,創造了迄今為止最詳細的全球海洋被捕撈圖片之一。

華裔海洋學家被判刑 因任職期間從中國領薪水

美國司法部網站2月22日消息顯示,一名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 大西洋海洋學和氣象實驗室(AOML)前華裔研究員剛剛被判刑,原因是他任職期間曾經從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取薪水。該研究員名王春在,56歲,是世界上研究海洋大氣相互作用、氣候變化和颶風最重要的專家之一。美國國家海洋和大氣管理局(NOAA)是美國商務部管轄下的機構。王春在作為NOAA的僱員,「明知故犯地」接受中國長江學者計劃的薪資,違反了美國法律。

中俄科學家試驗首個北極地區冰下通信技術

據俄羅斯衛星通訊社2月14日援引俄遠東聯邦大學的消息,來自俄羅斯遠東聯邦大學和來自中國哈爾濱工程大學的科學家正在開發世界上首個用於北極地區石油和天然氣勘探及開採的冰下通信技術。

菲律賓外長:中菲正積極推進南海聯合海洋勘探

據菲律賓Rappler新聞網報道報道,菲律賓外交部長卡耶塔諾2月16日召開記者會表示,中菲兩國在13日舉行了雙邊會談,雙方正積極推進在南海進行聯合海洋勘探。

截至2025年 全球捕撈產量預計僅增長1%

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的統計,截至2025年,捕撈漁業產量預計僅增長1%,原因是世界大部分海洋捕撈漁業都被完全捕撈,因此沒有增加產量的潛力國家。

地質專家:日本水下火山活動加劇 或引發超級海嘯

據俄羅斯衛星網報道,神戶海洋探索中心教授耀西巽日前表示,日本的水下火山隨時都有可能爆發,其所蘊藏的能量巨大,有可能對人類造成影響。

全球首批甲醇動力運輸船2019年交付

日前,現代尾浦造船近日和瑞典油船船東Marinvest簽約建造2艘50000載重噸MR型成品油船,新船預計將在2019年交付。該船型是全球首批甲醇動力運輸船。與傳統柴油動力船舶相比,該型甲醇運輸船能夠減少95%的硫氧化物排放和30%的氮氧化物排放。

非洲島國塞席爾建海洋保護區 抵債2200萬美元

據英國《衛報》2月22日報道,非洲島國塞席爾正在新建兩處大型海洋保護基地,作為回報,該國欠下的總額2200萬美元的主權債務將被抵消。

海洋經濟

江蘇漁業產值預計達1730億元 升至全國第一

記者2月24日從江蘇省海洋與漁業局了解到,2017年江蘇省海洋「最嚴伏休」換來「十年最好」開捕,漁業產值預計達到1730億元,總量由全國第二上升到第一。

央視財經記者深入獐子島 發現此事必有蹊蹺

日前,獐子島集團突然宣布扇貝大面積絕收,導致上市公司巨額虧損。時隔四年,扇貝,又一次離奇死亡!於是央視財經記者決定新年第一炮「起底獐子島」。當記者冒著嚴寒登陸獐子島實地調查,卻發現扇貝的死亡原因和時間點果然有蹊蹺。

海洋科技

海洋國家實驗室「超級計算機」初顯威力提前30天預報海洋環境數據

記者日前從青島海洋科學與技術國家實驗室獲悉,自2016年12月投入應用一年來,我國海洋科研領域運算速度最快的高性能科學計算與系統模擬平台——P級「超級計算機」,在海洋環境預報和海洋藥物篩選領域發揮了重要作用:海洋預報解析度達到10公里級,預報時效可延伸至30天;初步完成了170個抗腫瘤藥物靶點與1800萬生物小分子的篩選,並實現每兩天完成一個靶點與1800萬生物小分子的對接。

「潛龍二號」深潛連續三年應用獲大量數據

「潛龍二號」數天前進行了大洋49航次首潛,潛水器在近海底工作30小時,航程約70千米,最大潛深2920米,在地形起伏1800多米的區域內,獲得了大量的精細地形地貌數據和多種感測器探測數據。本航次是「潛龍二號」連續第三年應用,說明在技術上其完全具備了在洋中脊複雜地形中航行探測的能力。

「向陽紅10」船成功回收八套海底地震儀

當地時間2月11日凌晨4點,正在執行中國大洋第49航次第二航段科考任務的「向陽紅10」科考船抵達作業區,成功回收了8套寬頻帶海底地震儀,創造了我國自開展西南印度洋海底地震調查以來的多項紀錄。

「實驗3號」船完成北印度洋考察任務凱旋歸國

2月22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實驗3」號科考船圓滿完成中國和巴基斯坦首次北印度洋聯合考察任務返回廣州。考察期間,中巴科學家在目標海域工作,獲得多領域的第一手考察資料與樣品,促進了具有特殊科學意義的莫克蘭海域科學研究,豐富了兩國科學家海上合作經驗,為進一步推動中巴海洋科技合作奠定了堅實基礎。

歷時23天 遠望6號完成北斗衛星海上測控任務歸來

在南太平洋預定海域圓滿完成第28、29顆北斗導航衛星海上測控任務的中國遠洋航天測量船「遠望6號」,歷時23天、遠洋航行6000餘海里,於2月21日凱旋歸來,順利返航至長江邊港口停泊。

山東首條軍民融合科考船「威海南海 海夢」首航

2月21日,山東省第一條全知識產權設計建造並運行的軍民融合海洋資源調查船「威海南海 海夢」號首航儀式在威海南海新港舉行,將赴南中國海執行海洋資源的調查、海洋環境的觀測和海洋油氣勘探等重要任務。

海洋能源

世界首批裝備太陽能硬帆貨船將啟航

據TechNews 報道,世界上第一批裝備太陽能硬帆的貨船將同時利用風和太陽能為動力,並準備進行為期12~18個月的海上試航,日本再生能源開發商 Eco Marine Power(EMP)正在估算一艘船的硬帆能提供多少推進力、以及航運路線上可能獲得多少太陽能量。

海洋文化

我國海軍參與制作的大片《紅海行動》熱映

新春伊始,由我國海軍參與制作的國產大片《紅海行動》正式上映,不僅獲得了良好的口碑,更令觀眾大呼過癮。這部根據葉門撤僑事件改編而成的影片,生動刻畫了我海軍陸戰隊「蛟龍突擊隊」8人小組在索馬利亞海域解救人質、赴非洲國家執行撤僑任務以及從恐怖分子手中奪回核材料的故事。

海洋旅遊

春節中國出境游火熱 南極游成長線旅遊黑馬

今年春節,中國出境游持續火熱,南極游成為長線旅遊的黑馬。據統計,中國南極旅遊人數逐年快速增長,從2005年不到100人次升至2017年近5300人次,僅次於美國的1.5萬人次,成為南極旅遊第二大客源國。

緊急提醒!近期去泰國旅遊小心這種劇毒水母

中國駐泰國宋卡總領事館2月22日發布公告,提醒近期前往宋卡府、蘇梅島等泰國灣海域遊玩的中國遊客警惕劇毒水母。近日宋卡府薩米拉海灘出現大量含神經毒素的僧帽水母,已致23名當地居民及外籍遊客受傷,目前在醫院接受治療。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中國海交會 的精彩文章:

TAG:中國海交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