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煥列舉十二條罪狀殺毛文龍,招招致命,然而真實原因只有一個
我們看歷史最容易以狹隘的民族觀去看,卻忽視了隱藏在"民族"和"愛國"這樣被政客煽動的富有情緒化的字眼背後,隱藏的真正原因是什麼。
人心驅利,利益是人去冒死做一件事情最大的動機,也是唯一的動機。這個利益包括錢,也包括名。將領在前線殺敵,奮不顧身,他想要的無非是兩樣,錢或者社會地位。
袁崇煥殺毛文龍這件事情,史書給過很多記載,《明清史料》里寫:「毛文龍懸踞海上,糜餉冒功,朝命頻違,節制不受,近復提兵進登,索餉要挾,跋扈叵測,且通夷有跡」,歷代統治者斬殺主帥,都會以「朝命頻違,節制不受」來說事,其實不就是不聽話么?養條狗還不一定每天都聽你話呢,這種罪名可謂是「莫須有」。
至於「通夷有跡」那確實是死罪,誰擔了通敵叛國的罪名都難逃一死,在古代「忠誠」是為人臣子第一要義,但是毛文龍真的通敵叛國了嗎?
毛文龍其人,可能是才華不足,智商欠費,政治情商不高,跟後金書信往來是真,但說的未必是真心話,我們知道有個戰術叫「詐降」,古代將領都深諳此道,當然毛文龍不是詐降,而是口出狂言。
他在後金書信中說:「爾取山海關,我取關東,大事可定矣。」其實這樣的書信罪名可大可小,看有沒有人想讓你死,有人想讓你死,那就是天大的「罪證」,如果上頭要保你,像崇禎帝最初保袁崇煥一樣,即使矯詔殺人,崇禎卻說:「不必引罪」。
毛文龍代表東江薄弱的利益集團,東江沒有文官,缺乏統一的經濟利益團體,而且出身不高,處於社會底層。
袁崇煥代表遼西軍,是典型的「軍三代」,這個強大的利益集團文官武官環環相扣,每個人都戰爭的既得利益者。
打仗就是打銀子,很少有人深想這個問題,朝廷的國庫是有數的,而要打仗的地方又很多,東江和遼西都要爭取軍餉,這兩個地方矛盾很深,而中央其他地方的官僚利益集團對東江和遼西都嫉妒地發狂。
人心是險惡的,為了錢,什麼喪心病狂的事都幹得出來。
崇禎元年七月,遼西寧遠軍嘩變,原因是他們稱四個月沒拿到糧食,這是什麼?要錢。朝廷派袁崇煥去,袁崇煥平定叛亂,然後代表寧遠軍向朝廷要八十萬兩,但事情還沒結束,袁崇煥接著使了個陰招,要求皇帝取消登萊巡撫一職,拿到了人事權。
這兩招足以逼死皮島的毛文龍,首先讓你沒錢,其次讓你沒商船,登萊的商船禁止去皮島,皮島的百姓餓得吃野菜充饑。
皮島的生死全看遼西軍的心情,遼西軍的就「軍三代「拿到了朝廷所有的財權、人事權、還有」先斬後奏「的權力,當然此時皇帝並未賦予袁崇煥這種權力,但袁崇煥知道皇帝是向著他的,所有才敢為所欲為。
後來袁崇煥斬毛帥足足列了十二條罪狀,最重要的並不是「通敵叛國」、「與後金議和」,「專制一方,軍馬錢糧不受核」、「人臣無將」、「爾奏有牧馬登州取南京如反掌語,大逆不道」,總結起來就是「獅子大開口竟敢索要軍餉」、「不乖,不聽話」、「口出狂言」。
毛文龍死於不夠聽話,不懂得審時度勢,缺錢?自己紮緊脖子過日子,不要騷擾朝廷,更不能對袁崇煥不敬。
毛文龍傻傻地寫信辯解,想為自己洗白,可他是洗不白的,原因並非他說了什麼,而是有利益集團想讓他死,真正想讓他死的不是皇帝,也不是袁崇煥,而是站在遼西軍背後的巨大的利益集團。
毛文龍有罪,但是罪不至死,然而他死了,更多人可以多分銀子,這就是歷史事件背後的真相——人心即江湖,利益永遠是第一位的。
至於袁崇煥的死說什麼的都有,有人說他死得冤,有人說他是國賊,是被滿清篡改了歷史,因為滿清需要一個明朝滅亡的借口,這個鍋袁崇煥背了。
然而歷史的真相是什麼?不管它是什麼,它背後永遠站著一個東西——人性的貪慾。
※史上唯一罷免自己的太上皇,四天連降兩級,孫子說:爺爺悠著點
※百年前中國一場奇災,北方死了一億人,每隔一天就多死一萬
TAG:靜說歷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