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
首頁 > 文史 > 溥儀去世後,身上的一樣東西被留在博物館,如今所有人都能見到

溥儀去世後,身上的一樣東西被留在博物館,如今所有人都能見到


導語:1644年,清軍入關,即時頒布「剃髮令」;第二年,多爾袞再次頒布「剃髮令」和「易服令」。正如「新官上任三把火」,多爾袞這種雙管齊下的做法無疑是告訴全國人民,如今新朝已立,必須遵循我朝制度。相對於後者,前者對於尊崇「身體髮膚、受之父母」的古代人來說簡直就是殺頭之罪,法令實施起來並不容易。

百姓抵制剃髮

古人究竟有多重視自己的頭髮呢?用一句俗語來說就是「頭可斷、血可流、頭髮不能剪」。在清軍入關以前,漢人無論男女老少,全是清一色的盤發扎髮髻的,如今要輕易剃掉,還真的是一件難事。但「文明的行為需要野蠻的手段來塑造」,多爾袞強硬不退讓,凡是反抗者,格殺勿論,全城一場血雨腥風。

剪辮

慢慢的對於死亡的恐懼衝破了人們的最後一道心理防線,似乎剃髮也不是那麼難了,而且頭髮也沒有被完全剪光,還是可以接受的。可是剪歸剪,漢人對於滿清的統治一時之間依然沒有完全接受。直到滿清統治逐漸走向衰亡,辛亥革命之際,南京臨時政府又頒布了一道「剪辮令」。一時之間,舉國上下,又是掀起一陣剪辮熱潮。

溥儀

受影響最深的是末代皇帝溥儀,雖然自幼生活在皇宮裡,但是對於外面世界的變化多端,溥儀似乎有著自己的想法。1922年,距離「剪辮令」頒布已經很久,全國只剩下皇室和一些守舊派依然留著長辮子,他們認為老祖宗的規矩不能忘,甚至堅持「吾頭可斷,辮不可剪」的思想。

博物館內陳列溥儀的遺物

唯獨溥儀認為,隨大流有何不可?但是當他打算剪辮子的思想被太監宮女們知道後,整日嚎啕不止希望他回心轉意。太監不敢剪,他就自己剪,隨著咔嚓一聲,留了十幾年的辮子落地,引起全國轟動。這一根小小的辮子,代表的是一個朝代的衰落。有些滿清遺老見皇帝已剪辮,紛紛效仿,但也不排除一些頑固派至死也不肯剪的。如今溥儀當年剪下的辮子依然被完好無損的保存在博物館內,供五湖四海的遊客前來參觀。

如果你喜歡這篇文章,歡迎點贊、轉發、關注、以及在評論區盡情的發表觀點!

喜歡這篇文章嗎?立刻分享出去讓更多人知道吧!

本站內容充實豐富,博大精深,小編精選每日熱門資訊,隨時更新,點擊「搶先收到最新資訊」瀏覽吧!


請您繼續閱讀更多來自 喵仔愛讀史 的精彩文章:

武則天有很多「男寵」,為何獨寵一個外國人?他靠一絕活滿足女皇

TAG:喵仔愛讀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