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關鍵詞 方向和運氣
最近有兩件很觸動我的事情。
一是前些天某位師兄跟我講,他應該是沒戲了,在追的妹子發朋友圈「感謝你的陪伴」,所指是那位陪她打王者的仁兄。我不知如何回應,只好生硬地問了句「你還好吧」,結果對方回應「沒事啊,我剛把年終總結寫好了,特high」。聽他這樣講,我無端生出許多羨慕,不由得去揣測,回看過去一年,怎樣的經歷和成長會讓一個人感到興奮呢?
第二次觸動來自坐我旁邊工位的小姐姐,每次點開她的朋友圈我都莫名激動,因為她頭像下的那句話:「哇,人生耶!」
假期過得只剩散漫懈怠,任何關於以後的心思都不想動,因為一想起來就泰山壓頂般大汗直冒。可是一到晚上就胡思亂想,接連幾天沒睡好覺。大概是沒得逃避,have to do。
回去見了幾位好友,觥籌交錯之中,我開始試著總結自己2017的關鍵詞,need to do。
【方向】
貫穿於17年的主線是考研,按理說方嚮應該十分明確。但其實又沒那麼簡單,這裡頭又有兩個小問題,下面分別來說說。
其一是複習中的小方向。
考研特別有意思的一件事,就是發現自己在不同階段的變化。
剛準備考研不久,曾和一位師兄聊天。他說你會發現,同樣是面對一場大考,面對類似的考試內容,你會發現,現在的你和四年前準備高考的你,有不同的想法和對策。我深以為然。
後來慢慢複習,我自己又發現,哪怕是面對同一次考試,6月、9月和12月的複習,又有很大的不同。
前期散漫和後期緊張這種狀態上的差異無需贅言,我所覺察的不同,是指,越到後期,你越會發現自己的複習策略是非常高效而提綱挈領的。這自然與知識的掌握程度有關,是個摸索的過程。但是也和個人的學習習慣,以及遷移能力有關。比方說,我能不能把高考的一些學習策略,遷移到考研中?
其實我在複習中,每一次回顧都是膽戰心驚的。
六月份開始依照各考研公眾號的內容複習,自認為掌握地不錯。九月份拿出真題一看就傻了眼(17年題目風格太詭異了),北大的題和其他學校風格迥異,不是生搬硬套就能對付的。儘管學科內容一通百通,但是學校的風格和老師的研究領域更是重中之重。
另一個方向上的,就是全局觀念。放一段在知乎寫的「反思」:
做事要有全局觀念,絕對是我這次考研的最大收穫。考研不像高考有老師引領和把關,兀自把頭紮下去複習,很容易迷失在細小的知識點裡。
我知道大家一上來複習,都會依照前輩們的經驗,【政治】從《精講精練》和《1000 題》一章一章的刷起,【英語】也是單詞、閱讀、新題型、作文這樣分版塊來。但是我強烈建議大家從一開始就備一本政治背誦小冊子(可買上一年),完整地體驗一套英語卷。
【政治 - 選擇題】肖秀榮老師的三件套權威、詳細,但同時也是繁雜甚至冗餘的。你會發現 1000 題是很單純、很基礎,幾乎依照《精講精練》中的知識點設置的。做 1000 題經常做到懷疑人生,但是你有沒有想過,這個知識點,考不考?考到什麼程度?怎麼考?
我在 11 月份的時候回家複習了一陣子,仍覺得自己科科沒有把握,政治亂成一鍋粥。當時我考慮,每天 1-2 章內容 + 習題,一直到 12 月中看完一遍。但是後來我發現根本推進不下去,因為我仍舊在做『點的掃描』,把握不住整體讓我十分慌亂。於是我立刻買了一本背誦小冊子(徐濤),用幾天的時間把四個板塊過了一遍。隨後的日子就很順利了,仍然會忘,但是我知道也就那麼些知識點,我再刷幾遍就是了。
其二是大方向,事關是否堅定考研。
大三下選擇考研,看似是我自己的選擇,其實又內含許多「順勢而行」甚至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因素。我好像自始至終沒想明白自己為什麼要考研,因為學歷?因為興趣?因為父母的壓力?都說不太清,反正最後稀里糊塗地趟上這趟大潮。
期間有這樣幾次波動:
3月份在網易雲音樂建收藏夾,名叫「我愛廣告」;四月劍指中傳MJC,風馳電掣買齊新一輪參考書;
六月,看書時心裡老是彆扭,總想要自己給出一個答案「為什麼不考北大?」,給不出來,也沒錢再買新書了,就去圖書館抱回一大摞參考書。多方打聽聯繫到去年考上的師姐,臨畢業時從她那裡「繼承」了幾厚本複習資料;
十月份的時候,有個同學興奮的跑來我們寢室,說是考研期間心情苦悶,出去投了份簡歷,沒有試講就拿到深圳某小學的offer,待遇優渥。寢室一甘保研考研黨都羨慕不已。直到前幾天,媽媽還問我,你怎麼當時不去投深圳?
十一月,保研結果塵埃落定。考研群里接連冒出「轉課」的人,其中不乏保了北大的;各種實習秋招信息在微信里翻湧,想去而不能;教育實習佔用了大量的時間和經歷,自己協調不好節奏,眼睜睜的看著其他人進入複習衝刺期。
十二月中的某個周末,北京市公務員考試佔用教室,我在樓外前後踱步,心想自己是不是應該試著裸考一次,萬一...誰說得准。(我報了名,但最後沒交錢)
考研結束。接下來就是流水線一樣出成績、等線、再做打算。我卻慌了神兒,匆忙在年前找到一份差強人意的實習。不知道想做什麼,不確定能否做好,於是近乎抓瞎的給自己安排學習任務。營銷策劃想學,廣告也不能落下,企服的內容得深入,PS和OFFICE是必備技能...想抓住得太多,攥緊拳頭卻發現手心裡的沙子漏得僅余幾粒。
想起高中同學「大哥」,讀文讀理、上哪個大學什麼專業,皆是父母一手操辦,他也欣然接受,一門心思朝那個方向努力。我們私下裡都嘲笑他傻,這麼大人了還被父母安排。卻沒有想過,只要他的接受是」心甘情願「,那麼這不失為一條通暢的道路。
那麼我呢?如果我看不起像大哥這樣受人「支配」,是什麼給我努力到底的動力?是理由,堅定不移地選擇一個方向的理由。這個理由可以很物質,比方說為了錢權;也可以很理想化,想要精神上的舒服。總之,我必須說服自己,才願意為之付出。就像每一次背書,我總要偏執的打亂順序,理出自己的邏輯才肯動腦。
所以,現在我對於大方向的認識是,我需要讀研。不是因為「那是北大」而讀研,不是因為爸媽講「本科找不到好工作」而讀研,不是因為身邊的人都考研而讀研。我仍舊不清楚未來要做從事什麼工作,而我說服自己的理由是,不要讓學歷成為選擇工作的限制。
這個念頭是前兩天吃早飯時產生的。一邊吃一邊看畢飛宇的《小說課》,激動地直拍大腿,心說:「站在作家的視角分析別人作品可真有意思,如果我也能以某種方式,把自己看書的體會講出來就好了!」
進而又想到教育實習時的經歷,想起四中的王志彬老師,想起謝琰、雪棠姨,想起張欣老師。忽而覺得,當老師也不錯啊!我現在能當老師嗎?不能,本科學歷在北京連小學都很難進。
那我今後一定要當老師嗎?又不一定。只是最起碼,我不想這樣告訴自己:因為你只有本科學歷,就甭想著當老師了。
說是緩衝逃避也好,說是門檻跳板也罷。既然我沒有堅定「本科畢業就去企業工作」這樣的想法,那麼選擇讀研,是最合適的選擇。
之前我問自己「為什麼不考北大?」,回答不出來,反問,「那為什麼不考北大?」,於是毅然報了名。但是始終沒搞清楚這個問題的大前提,「為什麼要考研?」。
這次的回答不能含糊。只有給出足夠說服自己的理由,才能更好的前行。
【運氣】
前兩天看某位朋友微博,在微博抽獎又沒有抽中,沮喪說,「總是這樣的,總要有人失落,考研也是這樣。」 ,或是說,「一切都是命運的安排」(這可能是另外一件事,我不了解)
其實從小樣本統計來說,我是個輕微的中獎體質。和男友回校看晚會,抽中一等獎冰箱;教育實習抽中北京數一數二的名校;也幫室友在網易雲上中過一張演唱會門票。再往前說,其實高考,我的運氣也挺好的
然而,我又不是一個唯運氣論者,也從不轉發什麼錦鯉,我不信那個。我知道有人說自己也不信,只是一個美好的寄託,可我連寄託都不需要。因為我一直認為,在你完成一件事情的那一刻,結果已經塵埃落定了。你盡了幾分力,做得怎麼樣,就有什麼樣的結果。當然,當然有運氣的因素,但那是不可依託的。
所以昨天和小學生見面,我說,我最近反省了一下自己,感覺哪怕最後考試結果不好,我也沒必要一直念叨「怎麼就差2分?為什麼剛好壓線?」。遺憾當然是有的,但這個分數相較於我的努力,已經超出預想了。
我不是沒有努力,我也有優點。比方說,我是寢室唯一一個堅持去教室自習到最後一天的人;再比如,最後上考場時,對於英語和政治,我已成竹在胸。
但是,我也必須坦誠地說,我清晰的知道,自己沒有足夠儘力。該背的專業課,我還沒有弄紮實,以至於上考場前,還緊張地在教室外背書,儘管已經塞不進腦袋了。
我為什麼沒有儘力?現在我想,有兩個原因。
一是前面說過的,我沒有說服自己要考研的原因,所以這在我心裡算不上背水一戰(其實本來也算不上,但是對待考試,我覺得需要一種態度),總覺得考不上去工作也不錯。
第二個原因是我個人的頑疾。我很早很早就察覺到,自己非常懶,凡事始於興趣,終於淺嘗輒止。無論是學習、工作,還是買個護膚品。
就拿最後這個最不嚴肅的護膚品來說吧,每個人膚質千差萬別,各種成分也各有作用,非常私人化的評價其實無助於購買。我理當研究研究成分對號入座(有很多科普貼,不需要太專業),但我沒有,只想做個伸手黨。
這其實對我來說是很關鍵的問題,背後的牽扯是方方面面的。比如說,我總是對自己不夠自信。為什麼?因為我覺得自己很虛。虛,正是來源於我的不深入。
不由得想起今年師大文學類考研題目,其中有一道關於作品版本的問題。作為本校的學生,答這道題其實是有一定優勢的,因為我們都知道小龍哥喜歡研究版本,古代文學課上也揪著三國、紅樓的版本不放。但是沒有人料到他會作為考題,拿一首人盡皆知的古詩,考它的版本。很多人栽在這道題上,因為「根本準備不到」,但也有不少高分湧現,原因恐怕不言自明——因為他們的積累足夠深厚。
再說回前面「運氣」的話題。我想表達的是,我希望自己不要因為一個運氣成分佔比很大的分數而不甘心。或者說,希望自己可以正式分數背後的努力。
就像我那位說「總會有人失落,考研也是這樣」的朋友。當結果令人灰心喪氣時,我們好像很容易忽略促成這種結果的懈怠和疏忽大意,歸咎於一句「倒霉」。同理,當結果令人滿意時,我們又會覺得,「這是我應得的」,可能誇大自己的能力。
這應該是一個歸因問題,但我不想再深究理論化的東西。只是想提醒自己,警惕一點,再警惕一點,不要因為接連的順利而迷失,也不要因為幾次失敗被擊垮。
最後放上我一直很喜歡的一句話:「那美好的仗我已經打過了,當跑的路我已經跑盡了,所信的道我已經守住了。從此以後,必有公義的冠冕為我存留。——《聖經·提摩太後書》」
還有一個關鍵詞:「可能」,下回再說。
※201800004-常規的四種思維方式
※女人:請不要忘記你自己!
TAG:全球大搜羅 |